习近平群众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
——以关学为视角

2020-12-13 13:59贺文华
关键词:关学书院传统

贺文华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9 000 多万党员、98 年历程、70 年执政、40 年改革开放,这些无可复制的特质使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之中卓尔不群。十八大以来,世界舞台变动剧烈,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不少国家谈“恐”色变、迷茫混乱。虽然外部环境复杂诡谲,但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方案设计下,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整个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与新形象。一个有着近14 亿人口的世界大国不但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而且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密码应该归因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国共产党拥有一位杰出领袖-习近平。作为唯物主义的信奉践行者,中国共产党“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但并不否定领袖人物的巨大作用”[1]。

事实上,习近平身上自内而外的散发着大气豪迈、坦诚睿智的人格魅力,胸怀天下、心装百姓、作风务实、尊重传统、敢于担当,这些优秀品质是他履职以来奋斗实干的口碑,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伟大品格。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到关中人朴实、务实、求实的水土底蕴,感受到关学思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民本情怀,这些特质成为习近平群众观的鲜明底色。

一、关学思想的民本基因

关学是由北宋张载(1020—1077 年)始创,是宋明理学四大派别“关洛濂闽”的重要流派,因其诞生于关中地区,故而得名“关学”,之后经关学儒者代代传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扬弃、丰富和发展,逐渐积淀形成陕西人为人处世特有的品性与习惯,成为陕西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人格精神”[2]。这种观念与精神中深蕴着为民、教民、泽民的民本基因,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关中人,成为他们做人、为官的显性标志。

(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关学传承儒家民本思想的时代特征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典出于《尚书·五子之歌》,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民本思想的经典表述,强调了人民在政治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及意义,这也成为儒学思想中的基本内容。孔子使民富庶教的思想,把广施于民而能济众作为治理国家贤治境界的思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民为贵”的思想;荀子的“军民舟水”理论等皆是这一民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作为“为往圣继绝学”的关学,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儒学发展在经历魏晋隋唐“日渐淡薄、收拾不住”之后进入宋朝的一次强势呐喊,可谓当时的时代强音。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为天、地、人为一体的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为核心的道德伦理精神价值系统,为普天之下的民众百姓确立生命的意义、选择一个正确的命运方向。关学这种以关注芸芸众生为主体的思想与理念,与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儒学遭遇佛教与道教挑战与冲击与时俱进的结果。当时赵宋王朝在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认识到重建社会秩序、凝聚人心之重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张载创建关学,振臂一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聚焦百姓的精神生活品质与幸福为目标,鲜明地体现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人文情怀与民本底蕴。

(二)崇德敦品、学为好人,是关学传人淳化民风民俗的初心坚守

儒学认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风俗的淳恶是中国古代判断一个地方治理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因此,力求通过移风易俗以求善治,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富有特色的民本思想。关学自宋初成立,到清末民初,绵延八百多年,虽时移世易,但关学传人却能坚守关学宗风,代代相传,个个秉承“人人心中有仲尼”的做人志向,内圣而外王,修齐治平,淑世担道,崇礼贵德,践行率范,教泽一方百姓,用言传身教的朴素教化方式淳化民风民俗,深得民心。关学儒子所到之处、所守之地,皆能通过书院讲学的方式教书育人,传承儒学仁义道德之道统,倡导教化地方百姓“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3],讲学即讲德,规定各种礼仪,对言行举止、日常行为、与人交往等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用最朴素的语言唤起民众对道德生活的敬畏与向往,他们讲学所到之处,民风丕变。迄今影响深远的有:张载横渠书院(今陕西宝鸡)讲学、吕柟解州(今山西运城)与高陵等地讲学、冯从吾关中书院(今陕西西安)讲学、刘古愚崇实书院(今陕西泾阳)讲学、牛兆濂芸阁书院(今陕西蓝田)讲学等。他们讲学的听众,不分高低贵贱,士农工商一视同仁,当时不仅在整个关中地区,而且在其他邻省,甚至海外都声名远播。关学大儒们讲学的社会意义就在于引导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向,凝聚大家的共识,规范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最终实现《大学》中所提出的“至善”,既为社会塑造了一套秩序规范体系,又提高了百姓的素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真正体现了关学思想亲民、教民、为民的民本特质。

(三)耿直廉洁、仕为百姓,为关学大儒造福一方民众的首要官箴

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这位江南才子客居陕西二十余载直至离世,期间与关学大儒李二曲和李因笃皆有交往,对关学与关中人甚是了解,评价关中人“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少有”[4]。的确,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关学士子,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关学传人好钻研学问、耿直廉洁、重承诺有气节的高风亮节,这样的人品决定了他们为官之后皆有良好官德。北宋张载,为官之时,爱民如子,定期召集乡里老人于县衙聚会,酒食招待,询问百姓疾苦,解决百姓问题,同时注重提倡敦本善俗,在野之时,读书讲学,淳化乡里,而自己却终生清贫,殁而穷无以殓。明朝的吕柟与冯从吾,二人一生仕途可谓跌宕起伏,起落数次,每次被贬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懒政怠政、贪污腐败、生活奢靡,而是因他们的耿直忠诚,心系社稷百姓,不畏权势,敢于直言揭露贪腐、犯言直谏所致,虽几经被陷害贬谪,但他们从未因此而改变仕为百姓的初心,从不消沉怠惰,而是积极处世,利用有限的条件为百姓谋取最大化的利益。无论他们身处庙堂还是草野,皆能为当地百姓生活着想,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吕柟接受朝廷新的安排,离开当时主政的解州时,当地百姓哭送数十里!晚清牛兆濂,为官之时,其子想借其关系谋个差事养家糊口,被其严词拒绝,赈灾救济百姓之时,却令家人倾己之力慷慨解囊帮助百姓渡过难关。由此不难看出,关学大儒,他们做学问是为了经世致用,他们做官则奉公清明,耿直廉洁,造福百姓。他们无论做官与否,都能够承续关学传统,妙笔著文章、铁肩担道义,心装百姓,用切身的行动谱写了耿直廉洁、仕为百姓的重要官箴。

二、习近平群众观对关学民本思想的超越式传承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个显著特征。习近平精通中国历史与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宗旨,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群众观,赓续关学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又有所超越,形成了新时代具有鲜明民族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群众观。

(一)群众价值观:从“为生民立命”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学强调要“为生民立命”,从其内涵上讲,是为社会民众确立一套行为规范的标准体系,为民众的精神生活寻找依托与归宿;从其内容来讲,这套规范就是儒学道统之“仁义礼智信”,这是民众在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中的遵循与依据;从其外延的社会效应来讲,是自下而上为社会形塑了一套民众认同的核心价值观,体现着社会评判真善美假恶丑的价值判断标准,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追求。关学传人一直以此为己任,通过淳化风俗树规立矩,形成乡规民约,其所起的社会作用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异曲同工。

习近平总书记2015 年回陕视察时曾指出,要建立“文化自信”,要对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有足够自信,2016 年先后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连续引用张载“横渠四句”,以此砥砺当代知识分子清醒认识到自己社会身份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陕西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关学,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针对当前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价值目标迷茫、价值标准多元、价值取向开放多元等问题,党中央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社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点。习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5]这说明当前载入国家宪法的“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与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适应,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沃土。作为地域文化代表的“关学”,它是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历史渊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关学“为生民立命”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注入法治、民主等现代文明元素,通过自上而下的主动关怀,为群众“立命”,旨在让群众共享改革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实在真切的“获得感”之外,还要不断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培育民众的道德素质、家国情怀和健康人格,让人民群众得以全面发展。

(二)群众方法观:从“书院讲学”到“网络群众路线”

著述讲学一直是关学传人践行“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不二选择,不管是学而优为官,还是被贬退居乡野为民,进则为循吏,退则为乡贤,他们深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对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以书院作为他们教书育人的阵地,教人以“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书院教育面向社会开放,布衣士绅各行各业皆可前往听课,在书院,听者可与教者互动交流,各抒己见,不抱成见,百花齐放,既能够听到底层百姓的声音,更能得到关学大儒的精神引领,是了解百姓疾苦心声、帮助百姓确立精神旗帜的最佳平台。昔日陕西的书院现在有些已经成为现代学校,继续发挥着它教书育人、为民谋福的作用。

时代变迁,信息时代取代书院存续所处的农耕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网络信息时代全面开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19 年6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 亿人,较2018 年底增长2 598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6]。这实际上说明像微信、微博、论坛、等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今天民众发表民意的重要载体,网络对于中国社会的舆论生态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7]。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走共享之路“网”住民生福祉,走共建之路“网”罗社情民意,让互联网+真正造福人民。

从关学大儒的“书院讲学”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群众路线”,不变的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与使命,改变的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教育学习平台与手段,习近平群众观正是在承继关学传人书院育人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的教育引导,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这是对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三)为民廉政观:从“孝廉直谏”到“正风反腐为民谋福”

重担当、尚气节,淑世担道、内圣而外王,这是关学代代传承接力的一贯传统,其传人皆能身体力行恪守践履,为人子,孝为先;为人臣,廉为首、斗污吏、不徇情;为人官,民当先。并藉己之力将其弘扬光大,为社会撒播正能量,树立良风正气,为百姓创设秩序和谐的生活环境。宋有张载自幼丧父,与其母相依为命,后又弃武从文,学而进士及第,被派往浙东处理贪污案,后因政见不合被贬,辞官归乡,兢业勤恳,讲学著述,安贫乐道,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今陕西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一带还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明朝有状元吕柟为官之时,在翰林院充任经筵讲官、考官期间,考核官吏,不徇私情,主持修史,秉笔直书。吕柟为人正直廉洁,敢于直言极谏,生活俭朴,为官三十余年,官至三品,却“家无长物,室无媵妾”。吕柟童年老师孙昂卒于京之时,吕柟哭拜,并返葬于乡;其父病时,侍汤药,昼夜衣不解带,履恒无声,行大孝也。清代有陕西蓝田牛兆濂守孝侍亲拒功名的佳话,为官之后,秉公办事,关中遭遇大饥荒时,牛兆濂不辞辛劳,主动站出来主持蓝田全县的赈恤救济事务,做事极为清正。由此可见,关学传人“孝廉直谏”心向社稷心装百姓,这是他们廉政为民的可贵官德品质。

祖籍关中的习近平总书记,其“正风反腐为民谋福”的群众观具有鲜明的关学底色。2018 年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五周年,“务实清廉、正风反腐、为民谋福”是实施该项活动的初心与最终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先后实施部署了八项规定、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具体规定和教育实践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习近平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因为“优良的家风涵养着官德,如孝敬、节俭、律己、好学等家风,就涵养着领导干部忠诚、勤廉、敬畏、上进的官德”[8]。看家风可见官德,为此,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和客户端推出专题“中国传统中的家规”,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惟德惟规”榜列其中,张载的家规家训为其后裔子孙确立了精神思想的追求方向和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世代传承,影响深远。以此勉励领导干部要从研学传统良好家风开始,带头立家规、树家风,以身作则,以好家风培育官德,以好官德淳民风、清政风、正党风,以此作为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

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我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始终把正风反腐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9]。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概括为十八大以来工作体会之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顽强的意志品质把正风反腐提到新高度,顺应党心民心,赢得党心民心。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层面来讲,则是对关学民本思想“重个体层面孝廉直谏”为民廉政观传承的超越发展。

三、弘扬关学精神,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实践考量

2017 年年初,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重点任务中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绝学”。这为当前弘扬关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同时也为从关学精神中汲取践行习近平群众观开拓了一个新思路。

(一)强化关学传统的敬畏意识,汲取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精神动力

关学首倡“为往圣继绝学”,意指为历史上的儒家圣贤传承他们曾中断的道统,理学家们普遍认为,儒家圣人之学自两汉以下直至隋唐,千百年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日趋萎缩矮化,直到宋代以张载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理学家们振臂一呼“为往圣继绝学”,才有了儒学的再次复振与重生。因此,这里不仅是对儒学在学术上的承续,更有在精神层面延续儒家历来“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敬畏传统,这种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敬畏意识,成为关学历代传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重要行动指南,用今天的话讲,这种敬畏也意味着他们将儒学的道统奉为终生的信仰,孜孜不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更是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10]。习近平群众观强调要敬畏人民,就是要坚持心中有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0]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和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面对纷繁世事,面对手中权力,面对人民群众,面对党纪国法,面对自己内心,要像关学儒者那样心中有敬畏,惟有心里装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能知方圆、守规矩,严于律己,公道正派,谨慎做事,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精神上就不会“缺钙”。因此可从关学思想中汲取这种敬畏意识,学习关学儒者“君子之心,常怀敬畏”,通过自觉的学习和修为,锤炼出自己的敬畏之心,从而保持本色、举止得当、有所作为。

(二)将关学传统的家规乡约进行有效“双创”,开辟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多个场合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7 年初两办印发《意见》指出,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值此之际,将关学传统中的家规乡约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文明程度高的美丽乡村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也为践行习近平群众观开辟新路径。

关学创始人张载,极其重视对家族子弟及学生的道德礼仪教育,针对家族人员,张载制定了基础的家规家训,即“六有”“十戒”①“六有”是张载15 岁时护柩回籍途中,在勉县拜谒武侯祠后题言:“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意思是:说话应有教养,行动应有规矩。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应当静思自己的心得。休息时必须保养身体与气质,在瞬息之间也不能放心外驰,而要有收获存养。后来,张载又提出了“十戒”: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依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在此基础上,张载还撰写了《东铭》《西铭》训辞,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规范要求,是家族弟子与学生必须烂熟于心的座右铭。之后关学传人 “蓝田四吕”②陕西蓝田儒家士大夫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吕大忠兄弟四人。制订和实施了我国历史上最早成文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③《吕氏乡约》创制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 年,由陕西“蓝田四吕”四人发起制定乡约,推行乡里,宗旨是“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热播剧《白鹿原》中朱先生(人物原型是关学大儒牛兆濂)写的“乡约”,即源于此。“乡约是传统社会乡民基于一定的地缘和血缘关系,为某种共同目的而设立的生活规则及组织。”[11]《吕氏乡约》作为这样一种村落自治的规章,深刻体现了关学倡传儒家的治理智慧,按照儒家伦理规范,对参与乡约的民众进行教化和规导,以达到扬善抑恶、移风易俗治理效果,成就里仁之美。“旧瓶可以装新酒,新瓶旧酒也可以装。”[12]关学儒者发起实施的《吕氏乡约》,便是关学“淑世担道崇德求实”精神的表现,也是关学对传统进行有效“双创”的突出体现。日前,源自陕西的《吕氏乡约》亮相江西婺源许村镇,该村新建的以“家风、家训、家教”为主题的文化墙上用了大版面展示了2 000 余字的《吕氏乡约》,成为《吕氏乡约》在当代他乡复活的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年轻时曾经在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做知青,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里,习近平对人民群众有深切地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也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就当前“以美丽乡村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系列富有创见新思想的实践基础。强调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因此,当前乡规民约的制定要吸收像关学家规乡约中的优点,汲取邻里处世原则和定期聚会、书写彰善纠恶册等有效基层管理形式。培育农村里像朱先生那样的“新乡贤”,从农村改革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为主体,他们在当地有着较高的威望和影响,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以构建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建设美丽乡村。

(三)以复活的关中传统书院为载体,打造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教育新基地

当前随着“国学热”的蓬勃兴起、持续升温,“书院”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关中较有影响力的传统书院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有影响力的主要有宝鸡的横渠书院、西安的关中书院、蓝田的芸阁书院等,这几个书院源于关学传统文化,赓续关学传统,又与时俱进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3],旨在“秉承张载的‘横渠四句’、恢复书院传统、重振关学精神”[14]、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贡献应有的力量。在书院开展活动方面特别重视“互联网+”的作用,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开发、激活和重启关学传统文化的“通路”又是多种多样的,专门网站、APP、微信公众号都可看到这些书院的活跃倩影。这为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网络群众路线”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与渠道,进一步丰富了其彰显满满正能量的网络资源。

2017 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这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落实思想建党、以德治党,离不开经常性的学习教育。目前各单位定期的政治学习是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及时、集中、直接地学习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但也呈现出自上而下灌输式的被动接受现象,若能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有亲和力的氛围中接受与自己历史相关的耳濡目染,这种方式是润物细无声的走心教育,教育的效果必然是持久而稳固的。复活的关中传统书院正是这样的教育场所。让党员干部定期走进书院,了解自己先祖在为人、做官方面的高风亮节,学习他们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格追求,感受他们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通过这样的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上而下的被动政治学习转化成亲临其境、实地感受的自我教育,立德修身,廉洁为民,重责任勇担当,用先祖的言行与精神解决新时期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从而实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即“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提高、作风进一步转变、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为民务实清廉形象进一步树立”[15]。因此,今天复活的关学传统书院可以被打造成为践行习近平群众观的教育新基地。

习近平群众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与超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旗帜上,鲜明可鉴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传统,关学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习近平群众观的重要传统文化来源,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的不竭动力。新的历史时期,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关学精神践行习近平群众观,对全面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和密切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关学书院传统
朵云书院黄岩店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江南书院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