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李文靖
(南阳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社会理想。在寻找正确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过程中,共产党人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社会价值诉求。人民群众期待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渴望拥有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从而过上幸福美好的社会生活。红色基因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取向,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红色基因孕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吸引力,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对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的价值诉求。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横行,社会秩序受到破坏,灾难频繁,民不聊生。夏衍在《包身工》中生动描述了旧社会的普通工人过着“猪一般的生活”。在上海的外国租界,挂上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华人受到了侮辱与歧视,更谈不上自由、平等。在旧中国,“列强横行,军阀混战,社会秩序崩毁败坏,各种丑恶现象触目惊心”[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理想,针对旧社会普遍存在的各种丑恶现象,组织号召人民群众砸烂旧世界,扫除旧的社会秩序,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观念为导向,创造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倡导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引导的新的社会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满足人们对自由、平等、公正的美好向往和对安定团结的社会新局面的追求,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党的一大纲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党的二大纲领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都以实现自由、平等、公正作为社会价值诉求的目标。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满足人民群众的心愿,砸烂旧社会的枷锁。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军事、婚姻方面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平等与公正。比如,在政治方面,党推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人民群众参加自由选举,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设立公卖处,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实行公平交易。确立土地分配的平等原则,规定“所有乡村中的男女老幼,一律平分”[2]。在军事方面,推行军民平等、官兵平等。共产党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荡涤旧社会的污垢,引领社会革命。在中央苏区,宣传妇女解放,主张婚姻自由,主张男女平等。开办列宁小学,推行平民教育,不交学费,提供贫苦大众的子女以公平教育的机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创造了被毛泽东称赞为“十个没有”的陕甘宁边区,社会景象欣欣向荣。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号召民众参与抗战,把个人的自由与民族的解放相结合。在抗日根据地,党制定了系统的规章制度,以公正的形式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大纲》,主张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体现了公正平等原则,用法律的手段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体现了法治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砸碎了禁锢在广大群众身上的封建枷锁,贫苦农民减轻了负担。人民群众从受压迫受剥削的铁链上解脱出来,翻身做了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无论是在根据地还是在解放区,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都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追求,体现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尽管物质条件较为艰苦,但政治清明,社会清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基因富有伟大的斗争精神,以自由、平等、公正的价值诉求,激励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愿望。
自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从人类社会发展简史来看,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历程,也是个人不断获得更多自由的过程。人类追求自由的脚步一直走下去,在人类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条件下,对更好生活不断向往,对自由世界不断渴望。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遭受“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生活贫困潦倒,政治地位低下,没有享受自由的社会环境。“苦难的中国人民必须求得解放,并且他们坚信是能够求得解放的。”[4]追求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赋予广大人民群众以自由的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倡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革命的过程是一个伟大斗争的过程,也是砸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枷锁,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过程。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针对“尊孔会”掀起的复古浪潮,以“自由”为旗帜进行批判。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呼唤自由、反对奴役。李大钊提出:“自由不应受到外界的侵害。毛泽东早年认为,自由的价值在于不要盲目服从他人。”[5]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庄严宣告:“我们是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里的乡里的穷人以及革命的兵士和知识分子,我们不愿永远作帝国主义和本国地主资本家的牛马奴隶,我们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新的自由生活了。”[6]1927 年秋,毛泽东、朱德带领的红军队伍在井冈山会师。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为了人民群众的翻身解放,毛泽东动员当地群众参加追求自由的伟大斗争,反对封建军阀的残酷压迫。在经济上,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深入开展武装斗争,制定了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立法形式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基本要求,保障了农民的经济自由。在政治上,实行工农兵代表制度,农民群众可以参政议政,保障了农民的政治自由。井冈山根据地“民众普遍知道了各级‘工农兵苏维埃政府’”[7],宁冈民众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政府”。在文化上,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革命道理,开办学校,学生可以免费读书,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农民的教育水平,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自由。抗日战争的过程就是倡导民族独立、人民自由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为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45 年 6 月,毛泽东指出:“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8]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响应人民的呼声,提倡和平、自由、民主。1946 年初,中共中央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提出:“政府应保障国内人民享受一切民主国家在平时应享受之思想、信仰、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居住、迁移、营业、罢工、游行、示威及免于贫苦、免于恐怖等自由。”[9](51-52)1949 年9 月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与自由。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以法治的形式把人民群众的自由、民主制度化。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关心到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当然是由我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制度来决定的。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群众,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我国人民这样广泛的个人自由。”[10]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在红色歌曲中有所体现。例如,歌曲《自由神》歌词中就有:“我们是中国的主人!中国的主人!中国的主人!”体现了人民群众渴望自由、坚信民族解放的决心。
依照马克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人类反抗自然的束缚,在斗争中不断获得自由。人民群众与不合理社会关系开展斗争,突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打破条条框框的制约,解放思想过程,也是一个获得自由的过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制约作用,经济基础对高层建筑有制约作用,人民群众的自由受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约。没有合理的政治、经济制度,难以保障自由的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基础上,注重民族解放与民众自由。新中国成立后,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而奠定了民众自由的物质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自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的重要理论。中国共产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捍卫了民主的理想,又从中国国情出发,赋予马克思主义自由理念以民族风格,对西方自由观念进行批判性改造,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扬弃与对中国传统自由观念的超越。
平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有所体现。在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常常得以感受,当平等应用于社会领域中,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处于同等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11]。自古以来,人民群众对平等的追求一直延续,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达了追求平等的愿望;太平天国运动轰轰烈烈,洪秀全在《天朝田亩》提出了“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钱同使”的设想,表达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平等观。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农民渴望的平等并没有真正实现。平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反对特权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压迫。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了伟大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人民翻身做了新中国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追求平等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在红色歌曲中有所体现。例如,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把平等比作是漫天的霞光,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们获得自由、感受到平等的兴奋之情。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为消灭不平等现象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就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改革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群众在发展中体会到了平等的滋味,齐心协力,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共一大纲领明确提出实现共产主义,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消除产生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社会根源,铲除剥削和压迫的经济基础,人民群众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平等。平等概念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对公平的感受,中国共产党体会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农民群众解脱了经济上的枷锁,感受到了平等的可贵与共产党带来的尊严,从内心世界拥护中国共产党。1938 年 3 月,《新华日报》发表了社评,提出:“中华民族雄健地站在远东,……取得国际地位的平等。国内各民族、各阶层、各抗日党派皆享有充分民主权利,取得政治地位的平等。国民经济日益发展,民众生活逐渐改善,逐渐走向经济地位的平等。这是我们需要建设的新中国的轮廓。”[12]1946年初,中共中央在《和平建国纲领草案》中发出号召:“承认男女平等及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9](52)1948 年 8 月,中国共产党提出《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确立了男女平等的方针、民族平等的原则”[13]。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外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追求国家之间地位平等;对内提出了实现中国梦,谋求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希望,寻求并实现了人民群众的经济平等、社会平等和政治平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人与农民受到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国人民受到的压迫,世界罕见。“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4]社会的不公正导致了中国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五四运动之后,共产主义小组密切关注社会不公正问题。《北京共产主义组织的报告》描述了普通群众在北京遭受的欺压。中国人被外国人看不起,甚至侮辱。中国的达官贵族、军警常常刁难老百姓,敲诈勒索老百姓。交通工具被洋人、恶霸占用,行人被汽车压死的现象司空见惯,人力车夫被鞭子抽打,等等[15](14)。方志敏烈士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描述了他在海上旅途的亲身经历,对老百姓受到的不公正虐待,心中很是痛恨,决心为解救苦难的群众、振兴中华而奋斗终生。共产党人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把消除社会的不公正现象作为奋斗目标。
罗尔斯强调平等的重要性,“在社会的所有部分,对每个具有相似动机和禀赋的人来说,都应当有大致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具有同样能力和志向的人的期望,不应当受到他们的社会出身的影响”[16]。事实上,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由于经济上的不平等,普通群众难以享受公正的教育机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子女上不起学。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17]“社会公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18]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共一大的纲领规定,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把社会公正作为重要的奋斗目标,在 一大、二大的纲领中,主张建立公正的共产主义社会,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工农阶级的政权[15](115)。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公平。恩格斯指出:“平等要求更应当是从人的这种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伸出这样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9]1949 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获得了真正的社会公正。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公有制得以确立,为中国推行广泛的社会公正奠定了基础。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应当拥有“人权 ”、政治权利、“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 ”[20]。邓小平强调“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新局面,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列世界第二位,社会公正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越。
中国共产党以法治的不断健全来保障公民享有真正的自由,彰显“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特有的重要意蕴。自由是相对的,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22],自由的实现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如果法治不健全,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自由的价值观难以确立。中国共产党倡导的自由“不是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的、绝对的个人自由,而是受到法律和规范制约、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自由”[23]。中国共产党倡导法治,在革命时期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党内法规的不断完善,并且通过党内法规的健全引领革命政权法治建设的轨道。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完善党内法规,在局部执政的根据地制定了一些法规,彰显党的初心,完成党的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有着严密的纪律,铁的纪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发挥战斗力的保障。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24]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建章立制不断完善“纪律”。中共 “一大”以党纲的形式规定了党的性质,并对党员政治立场、保守秘密等以党内法规作了初步要求。1922 年,党的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党的纪律,对党员行动提出了规范性要求,“言论行动有违背本党宣言章程及大会各执行委员会之议决案”[25]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1927 年,中共中央在《政治纪律决议案》中强调:“只有最严密的政治纪律,才能增厚无产阶级政党的斗争力量,这是每一个共产党所必具的最低条件。”[26]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强调 “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断强调法治,依规治党。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民主生活需要在集中指导下的必要性。1931 年,党中央颁布了《中央巡视条例》,明确了党组织关系的内部规则。在抗战时期,党中央不断完善党内法规。1938 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毛泽东总结长征途中的经验教训,分析了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根源,指出健全党纪的必要性,强调“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作了《党规党法的报告》,指出“要保证党的团结与统一,除政治上思想上之统一外,条文上亦应规定法律上非团结不可,以避免个别人破坏党的团结与统一。并以此党规与党法去教育同志”[27]。《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明确了“党内法规”范畴,毛泽东强调“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除了上述四项最重要的纪律外,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28]。党的七大以总纲的形式明确了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并写入党章,明确了党的纪律,强调了执行纪律的严肃性,提出了党的纪律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战争时期,各个根据地独立作战,出现了“山头主义”,为克服分散主义倾向,毛泽东提出了“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1948 年,《军委批转东北军入城纪律守则》明确了军队的纪律要求。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制定了“不做寿、不送礼” 等六条规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党规党纪以基本制度规定的形式逐步健全,以红色基因的政治传统形式不断得以宣传,虽然呈现出“战争年代所特有的即时性”[29],但严密的党内法规使得党组织凝聚力增强,显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战斗力,为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1949 年,新中国成立,党的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共产党逐渐处于执政地位,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的党规党纪建设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党内法规的制定注重反对党内特权思想、腐败现象,目标以党风廉政建设为主,引领了革命政权的法治建设。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法制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的法治思维逐渐彰显,其基本特征是强调党的领导,突出人民性。党在根据地探索法制建设的道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红色法治基因,巩固了根据地政权,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1922 年,党制定了《劳动法大纲》,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性文件。1923 年,海丰总农会成立,设立了仲裁部。1925年,韦拔群成立了广西第一届农讲所,课程设置就有“法律常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组织陆续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等法规条例,运用法律的路径解决社会难题。在中央苏区,制定和颁布的法律、法令多达130 部[3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苏维埃地方政府暂行组织条例》《苏维埃地方政府的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还确立了人民调解制度。《红色中华》报以推动群众“了解苏维埃国家的政策、法律、命令,及一切决议”为重要任务,开设了《临时中央政府训令》《法令的解释》等法制栏目。1937 年,黄克功与刘茜恋爱,因为感情问题枪杀了刘茜。案件发生后,黄克功要求“戴罪立功”,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宣判黄克功死刑,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1943 年,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创造了“实行审判与调解相结合”的办案方法,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受到毛泽东的赞扬[31]。陕北革命根据地还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等法规,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地完成了改造,实现了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探索实现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平正义。红色基因驱使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有了强大的制度保障。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步宪法产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以确立,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有了法治的保障。红色基因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在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影响下有了制度保障,集中表现为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如何处理集体和个人关系,党面临着考验。1956 年4 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对于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在个人服从集体的前提条件下,保障了个人的正当利益。此后,毛泽东发表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分析了集体主义与民主集中制的优点,剖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彰显出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群众之间进行组织动员的精神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转折意义,中国共产党倡导改革开放。自改革开放以来,红色基因不断彰显出时代价值,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得以真正实现,并且以社会主义法治的形式确认了下来。从而健全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保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目标。红色基因孕育出自我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反对山头主义的非组织观点;强调政治规矩,反对宗派主义、自由主义;强调纪律建设,反对极端民主化、个人主义。开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刮骨疗毒的精神进行组织的净化,提升党员修养,凝聚群众力量,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红色基因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理念,体现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上都要体现出公正、平等精神,鼓励创新,承认差异,抛弃平均主义,依法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红色基因体现出的依规治党的红色传统,驱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法治道路,完善法律体系,根除封建陋习的影响,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集体主义原则与民主集中制传统,坚持民主和法治相结合、自由和纪律相结合的价值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强调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的公平性,强调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切的利益问题。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32]新时代,红色基因展现出新的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实现党的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红色文化蕴含着的宏伟目标和蓝图。革命文化形成与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过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奠定了重要思想资源。红色基因以红色记忆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伟大斗争实践,凝练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核心意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内涵具有同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