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章娅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群众路线,简言之,就是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执政过程中强调“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方法,把党的群众路线视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将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其深刻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他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定义既是对中国当下国情的深刻把握,也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认识。新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解决好这个新矛盾要求党和国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坚持群众路线,不断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条件。
首先,新矛盾积极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变化,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过去五年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总结,是对近四十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深刻鉴定,是对广大中国人民需求变化的深刻概括。在两种社会主要矛盾相互衔接的新时代下,中国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如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制约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因素,现阶段下的人民期盼能够拥有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放心的社会保障等,广大人民所要实现的小康不仅仅是生活富裕的小康,而且还是拥有更高质量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逐渐迈向更高质量小康的美好需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新矛盾更着重于满足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指出,他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的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3],他把困难群众的生活挂在心上,将贫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放在心上,只有全体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他才能放下对老百姓的牵挂与忧愁,但在社会主义蓬勃发展,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目标”的今天,解决万千群众的脱贫工作成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贺词中还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只有解决这些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满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才能够保障人民实现的小康是更高质量的小康。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以使贫困人民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而新矛盾的转化有利于党和国家更加关注贫困人民的生活问题,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4],只要党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抛弃、不放弃小康路上的任何一个,和人民一起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好这一代人的幸福路。此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也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真正意义上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新时代新矛盾的转化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新认识,是对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进一步肯定,是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创新性发展。立足于新时代,“一切为了群众”要求党和国家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而又系统阐发了这一思想,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上升的今天,要想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需依靠每个中国人民,凝聚这股最强大的中国力量并将其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有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首先,“‘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5],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和力量源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人民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中国共产党始终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和服务人民,同人民群众必须要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并自觉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才能始终保持自身的纯洁性,才能做到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要想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还需要全面把握好“中国梦”与群众路线、与中国人民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打牢根基,才能让国家安定、社会稳定,才能让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中国梦”凝聚着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民族复兴的希望,是每个中国人的伟大梦想,所以还得依靠每个中国人民来实现。只有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努力奋斗,凝聚起这股最强大的中国力量,才能够逐步并最终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中国梦”是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共同梦想,是每个中国人民都为之奋斗的总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时刻把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放在心上,一切依靠群众,想群众之想,谋群众所谋,让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拥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1]10。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过程始终离不开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辛勤的劳动,在风雨中砥砺前行,创造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一路走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勇于探索,把中国建设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民强起来了,中华民族强起来了!只有在改革开放中继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够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马克思主义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在新时代下,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依靠群众谋发展来推动历史的前进。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论断是对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的正确反映,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一切依靠广大群众,凝聚最坚实的中国力量。
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人民利益观”,勇于变革,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前进。“一切依靠群众”要求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凝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早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治国理论,稍后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阐发了这一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理论的重要内容,创新了新时代下群众路线的新内涵。“从群众中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其深刻的新内涵,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群众实际,做符合民意的社会调查,把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整合,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和策略。
首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所想的就是党和国家所要奋力追求的。新时代下,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其决策的制定充分考虑着人民的利益与诉求,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面对攻坚战的脱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调研时,深入广大群众,与广大村民代表共话脱贫问题,他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怎么样。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发展才是社会主义,发展必须致力于共同富裕。国家越发展,越要把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好。”[7]经过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即“从群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座谈会,进一步化解民生难题,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其次,“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所在,党的政策对百姓好,才是真正的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保持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要始终保持为人民谋发展、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5年浙江考察调研时强调:“坚持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多一些雪中送炭,使各项工作都做到愿望和效果的统一。”[9]人民群众所想的就是党和国家所做的,只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放在心上,才能够真正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够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才能够真正做到从群众来。
新时代下,坚持“从群众中来”就是坚持将人民的需要、人民的意见系统地整合起来,并在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中给予体现。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其决策的制定充分考虑着人民的利益与诉求,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与经验,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2习近平总书记在该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一词,这一举动,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的不改初心和真挚情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的一片痴心。
首先,“希望广大贫困地区的群众同样喜笑颜开”。贫困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亲自去到甘肃、宁夏、新疆、西藏等地的贫困地区,深入当地,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他更是将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时常记挂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好的方针政策都应该来自人民、顺应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所思所想” “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0]。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确保所有的贫困人民都不掉队,增强脱贫工作的实效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自己脱贫工作的深刻总结。从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来看,他将“人民”二字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上,人民的生活存在困难,他感到揪心,人民的生活每好一点,他就感到开心。习近平总书记真正做到了将人民放在心上,思人民所思,真正做到了为人民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新时代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在实践中践行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不断将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推进。
其次,“时代变化了,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不能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面临着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百年”目标之一,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就要在社会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观点,让人民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就要在党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充分体现来自人民、不忘人民、始终依靠人民的价值取向;就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体现心系群众、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这些人民至上,让人民幸福的观点是对群众路线的创新性发展,是对“人民的理论”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概括与提炼。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新思想的精髓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作贡献,这一思想精髓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和世界责任[1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牢记着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倾听人民心声。
新时代新追求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群众路线的具体认识与研究,其群众思想是整个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广大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光彩。“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求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深入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真真切切做到为人民谋利益。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到今天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一直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下,群众路线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几句口号,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思想内涵,即包括建设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矛盾、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等。创新没有止境,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的理论不断丰富,群众路线的时代内涵也在不断深化,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在新时代下进一步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