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2020-12-12 21:50林亦农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一流体系

林亦农

(湖南都市职业学院基础课部,湖南 长沙 410137)

一 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

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必须将建设实践奠定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着力弄清课程建设的意义、内容、指导思想、理论依据、主要目标和基本路径,切实解决“为什么建设”“建设什么”“怎样建设”的问题。

(一)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当前高教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而一流课程建设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和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突破口。“高质量的课程是科研与教学的交汇点,没有一流的课程,‘双一流’就不可能实现。”[1]一流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管理和评价水平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大学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写作活动是以书面语言为工具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它直面且将人引向全部复杂而丰富的生活,不仅大量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而且广泛出现于文章写作领域。写作学是研究写作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写作观和写作方法论。新时期以来,我国写作学研究成就斐然,学术资源充盈丰厚。然而,储量可观的学术资源转化为体系化的教学资源的进程相对缓慢,一流写作学课程有如凤毛麟角。目前,我国写作类精品课程主要集中在应用文写作课,国家级精品课程有华中农业大学的“应用写作”、天津大学的“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黑龙江大学的“公文写作规范”、广东杨文丰教授主持的“应用写作”等,省级精品课程有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应用写作”、东莞理工学院的“应用写作”等;写作学国家精品课程则只有四川师范大学的“写作学”、昆明学院的“基础写作”等寥寥数门。

中国语言文学“是以中华母语及母语文学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肩负着萃取、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2],关系着新时代中文人才的培养。写作学课程作为其基础必修课,在中文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写作创新人才,而且有利于打造优秀的写作教学团队,促进现代写作学学科建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传新。

(二)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

写作学课程的内核对应着写作学,具有学科对应性。学科有“学术的门类”和“教学的科目”两个主要含义,因此,建设写作学课程应主要从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方面着手,即写作学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要围绕其学术体系和教学体系展开。

学术体系包括“学”(理论体系)和“术”(实践体系/训练体系)两个子体系。就理论体系而言,写作学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构成的体系。然而,迄今为止,写作学界较少系统地梳理写作学究竟是以哪些相互联系的理论为基石。厘清写作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对于建设现代写作学具有重要意义。就训练体系而言,在高校写作学课程中,大家长期以来更重视理论传授的系统性,忽视了写作训练的系统性,且两者脱节,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写作学有“学”有“术”,“学”乃“术”之魂,“术”系“学”之用,“学”“术”互彰,不可偏废。

教学体系包括“教”(教授体系)和“学”(学习体系)两个子体系。教授体系又分两个系统,一是涵括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内容、教授方法、考核办法等在内的静态的课程标准系统,二是涵括授课计划、讲义撰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课程总结、成果凝练等在内的动态的课程实施系统。学习体系则是指由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行动、学习成效等组成的学习系统。“学”是“教”的基础和本源。教学体系不能只顾“教”,还需对“学”有更充分的理解和透彻的研究,即教师的“教”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学”的深刻了解的基础上。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学术体系是保证教学内容始终反映写作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的重要条件;教学体系的实施是检验学术体系正确性的重要途径。两者关系至为密切,当谐行不悖。

(三)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建设写作学精品课程,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写作学就其内质而言,归属于人文学科;作为课程,它具有教育学性质,归属社会科学。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科学,它都要始终坚持研究和建设的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迄今为止最为科学完备的哲学体系,最能指引写作学研究的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建设和发展写作学,写作学才能有机地融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阔视野、历史意识、辩证思维、实践品格、价值取向和批判精神,才能具备超强的学理优势。建设马克思主义写作学是我国高校写作学界之要务。

(四)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流写作学课程的建设,既有哲学和写作学史论依据,也有学科教学论和精品课程理论依据。

第一,写作学课程的学术体系建设应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写作学史论为依据。写作学的研究对象是写作活动(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系统、深入地研究其本质、特征、功能、要素、过程和规律,就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科学实践观的理论)为指导。中国写作学史论是关于我国写作学客观发展历史的评论以及写作实践活动的理论。任何一种学术研究都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没有对历史积淀的深入钻研,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建设写作学精品课程,必须以中国古代、现代写作学史论为依据。中国古代写作理论是一座宝库。从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纲目》、李耆卿的《文章精义》到唐彪的《读书作文谱》、刘熙载的《艺概·文概》等著作,论述系统,见解精辟,为现代写作学科建设和教学提供了翔实丰富的史料。20世纪,我国逐渐出现现代性质的学术分科,写作学也从传统的写作理论中脱胎,转向建立以西方学术为借鉴的讲求逻辑系统性的现代写作理论。它摒弃了封建道统和文统,借鉴西文优点,呼吁以白话写作为正宗。“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中国写作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3]“20世纪的中国写作理论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这一伟大的转变包含了两次质的飞跃:一次是20年代由贵族化的文言文作法向平民化的白话文作法的飞跃,它揭示了悉心营造现代文章理论的新纪元;一次是80年代由静态化的文章研究为主向动态化的写作研究为主的飞跃,它开创了自觉建设现代写作学科的新时期。它们是现代写作学同一发展过程的两个阶段。”[4]20世纪,现代写作学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和教材,足资学林长期参阅。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中国写作学史论为依据,写作学课程才能科学地构建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体系。

第二,写作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应以写作学科教学论和精品课程理论为依据。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课程与教学的一般理论跟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以指导教学实践的学科。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5]。只有以写作学科教学论和精品课程理论为依据,写作学课程才能科学地构建富有创新性的教学体系。

(五)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课程有学科课程和术科课程之分。学科课程是指传授的内容主要以某一个学科的概念、命题、理论及其体系为中心的课程。术科课程是指传授的内容主要以某一个学科的技术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课程。写作学课程是典型的学科课程,其根本任务是研究和传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衡量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了写作学的学术体系,且是否能学以致用。写作课程则是典型的术科课程,主要进行写作训练,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衡量其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能否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两者的目标和任务是不同的,不能混淆。

写作学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其一是奠定写作学科的原典精读基础,扎深写作学科的文献学研究功底,在熟稔历史上已有的写作学概念、命题和理论的前提下,以人类写作活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结合脑科学、思维科学、教育科学等进行学术创新,在写作学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及其体系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构建科学的写作学理论体系和训练体系,打造高端学术课程。其二是建设一流的教学队伍、设计一流的教学内容、探索一流的教学方法、运用一流的教学手段、建设一流的课程教材、坚持一流的教学管理、建立一流的评价体系、取得一流的教学成果,构建科学的写作学教学体系,打造优质的教学课程。

(六)一流写作学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流写作学课程的建设,其基本路径是师资建设—标准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

第一,打造一流课程团队。一方面,课程领军者要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思想精深、教艺精妙、精通写作学科,且具有很强的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课程团队成员要勤于实践、富于创造,成为过硬的写家、谨严的学者、高明的教练和做人的楷模。

第二,编制一流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应阐述课程建设的背景,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规定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和内容体系,提出课程实施的意见。

第三,建设一流教学资源。这包括主体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主体教材应实现“学”(原理部分)和“术”(实践部分)的有机统一,教辅资料主要包括《写作学教师手册》和《写作学学习手册》的编纂。

第四,培养写作创新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写作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写作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其建设效果的主要标志。

二 一流写作学课程的学术体系建设

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必须向高端学术课程迈进,其教学资源建设(尤其是主体教材建设)必须凸显其内蕴的学术体系之价值。

(一)以写作活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构建科学的写作学理论体系

我国现代写作学发轫于上世纪“五四运动”时期,但它真正以现代学科的完整形态呈现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期以来,写作学人擘画宏图,伐山开辟,理论研究成果林林总总,斐然可观。有学者将它的发展概括为写作教材的继承期(1978—1982)、发展期(1982—1987)、综合期(1987—1993)和锤炼期(1994年至今)四个时期[6],先后涌现出《基础写作学》(中央电大出版社1982年版)、《现代写作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写作学新稿》(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现代写作学基本原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现代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等一大批优秀教材,多为我国现代写作学史上的开山之著、扛鼎之作。但总体来看,这些教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不鲜明,研究对象欠恒定清晰,教材系统性、自洽性略显不足等方面。

笔者以写作活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的写作活动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构建了写作学理论体系,包括绪论(论及写作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任务、理论体系、训练体系和教学体系)、写作活动论(含写作本质、写作特征、写作要素、写作功能、写作活动系统的多重双向建构理论)、写作主体论、写作客体论、写作载体论(含文章要素论、语篇构件论、文本层面论、写作文体论、技巧文采论、作品风格论)、写作受体论、写作流程论(含写作流程、写作规律)、接受流程论(含接受流程、接受规律)、传播流程论(含传播流程、传播规律)、马克思主义文风论等,撰写了《写作学通论》(写作理论讲义稿),在马克思主义写作学的概念、范畴、命题、理论及其体系的研究上做了些许努力。该研究有两个特点,其一是研究对象较明确。学科的成立首先要有明确恒定的研究对象,学科研究对象决定着学科的研究内容。然而,现代写作学的研究对象从写作成品、写作过程、写作主体到综合研究,几经变化,发生了多次转向,写作学界对写作学本体研究并没有精确划定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现有著述体系性和自洽性略显不足的深层原因。该研究静态剖析了写作活动的要素及其结构,动态把握了写作活动的过程及其规律,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其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指导思想明确。依据马克思主义建设写作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而且相应地揭示了人类写作活动系统的特殊规律。

(二)以现代写作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四体融一的写作训练体系

新时期以来,高校写作学界对“五四”以来逐步形成的“范文阅读—知识讲解—学生练笔—教师评改”式的训练体系进行了反思,并经过探索,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模式,出现了多元化的写作训练体系的新局面。例如,“写作知识—训练教学体系”,以《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1982年版)、《作文训练教程》(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为代表性教材;“写作智能—技能训练体系”,以《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基础写作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为代表性教材;“写作教学系统工程”,由吉林省四平师范学院(现名沈阳师范大学)创立;“题型写作教学法”,以《题型写作教程》(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为代表性教材……这些教材理论系统性有胜,却依然存在训练操作性偏弱等不足。

笔者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以现代写作学理论为依据,围绕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提高这一核心目标,初步构建了四体融一写作训练体系,且与写作理论讲稿《写作学通论》相配套,编写了《四体融一写作训练教程》 (写作训练授课稿)。该体系包括四体融一写作训练和特长文体写作训练,前者是基础训练、综合训练,后者是从前者中分离出来的文体训练、个性化写作训练。该体系遵循“两化”(科学化和系统化),实行四个结合(综合培养与特长修炼结合、文学训练与文章训练结合、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系统训练与自由训练结合),力求“六有”(有魂、有据、有本、有序、有招、有效),较好地解决了写作理论与写作训练脱节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者的写作水平。

三 一流写作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建设

要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就必须向优质教学课程迈进,这需要对写作学的“教”和“学”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系统的改革。

(一)围绕课程标准系统和课程实施系统,构建与实施科学的教授体系

1.从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课程管理及评价等方面,全面、准确地把握写作学课程,编制课程标准。

(1)基本性质:写作学课程是高校中文、文秘、新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综合性。

(2)教学特点:具有较高的理论层次和较强的专业特点,强调以学促术、以术显学、学术并举,要求理论讲授、范文剖析、掌故介绍、训练设计有机结合。

(3)核心目标:通过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讲解、例文的剖析以及具体的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写作主体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4)基本任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写作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常见的审美文体和应用文体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方法,提高阅读分析鉴赏各体文章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

(5)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写作活动系统的静态剖析和写作活动系统的动态把握三大部分。

(6)教学方法:打破以往经院式(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文选式(重视范文教学)和学徒式(重视技巧训练)等单一的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研究创新并组织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7)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建立了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达标性考核三环考核标准,实现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达标性评价的有机统一。

(8)课程管理及评价:科学制定课程教学管理文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以发展性课程评价理论为指导,从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实施与生成和课程管理与评价三个方面构建写作学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当然,课程标准系统要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要呈现独具特色且先进、科学的写作教学思想。

2.从授课计划制定、讲义撰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课程总结等方面,科学地开展教学工作,运行课程实施系统。

(1)制定授课计划:根据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设计写作学课程目标,制定相应的授课计划。

(2)撰写课程讲义:将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妥善处理理论讲授、例文分析和写作训练的关系,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3)开展课堂教学:明晰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课型、选择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手段、设计教学过程,围绕课点(知识点、技能点、素质点和思政点)有效开展课堂教学。

(4)进行课后反思:针对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提升写作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5)搞好课程总结:课程结束后,对表层的课堂教学、中层的课程建设和深层的学科建设进行系统总结,凝练教学成果。

当然,课程实施系统也要体现时代性和创造性,要呈现独具特色且先进、科学的写作教学工艺。

(二)重视知识建构过程,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研究由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行动、学习成效等组成的学习系统以及写作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建立与实施针对写作学课程的科学的学习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写作学理论学习,而且有助于写作素养、水平和技艺的提高。“如果我们的写作学习能遵循厚积薄发律、有感而发律、人文一体律、循序渐进律、从仿到创律、先放后收律、虚实并举律、勤写多改律等,我们的写作素养就会逐渐提升。如果我们的写作学习能遵循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动力性原则、应用性原则等,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如果我们的写作学习能重视观察、阅读、审题、立意、蓄材、构思、表达、修改等,我们的写作技艺就会不断提高。”[7]

建设一流写作学课程,既要解决“学”和“术”的问题,又要解决“教”和“学”的问题,这就要求科研与教学并驾,理论与实践齐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数代写作学人的接续努力。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一流体系
今年遴选千门左右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浅析“互联网+”背景下职业院校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
河南省高校篮球精品课程建设长效运行机制研究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