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0-12-12 21:57:35赵艳立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区评价课程

赵艳立

(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北京 100035)

一、问题的提出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作为社区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有着显著作用

我国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到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社区教育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学校、社会等对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视和发展。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载体,是开展社区居民活动的重要依托。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把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培训需求作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依据,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1]。时隔12年,国家又一次针对社区教育进行全国性部署。2016年6月28日,教育部、民政部、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在主要任务的第五部分“提升社区教育内涵”中提到要“加强课程资源建设,鼓励各地开发、推荐、遴选、引进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规范化、特色化发展”[2]。

我国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1992年)、扩展阶段(1993年至1998年)、实验创新阶段(1999年至今)[3]。从20世纪80年代没有课程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逐步自觉和规范地建设,再到2004年把社区教育课程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问题,其地位、作用及建设问题进一步受到关注。党和政府持续颁布的涉及社区教育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全国社区教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也促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的社区教育课程对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并强调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4]。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这不仅指明了社区教育发展的目标,更明确了社区教育肩负的社会责任。在服务终身教育的体系建设的形势下,社区教育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社区教育课程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是提升社区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可以使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科学规范地开展,进而解决社区教育课程层次不高、专业性不足、低水平重复、后劲乏力、良莠不齐的发展困境以及持续发展问题。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是从社区发展及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出发,.以解决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及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核心开展的有效适应社区发展及社区人自身需求的社区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随着社区教育不断的发展,我国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也呈现出繁荣局面,课程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从而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发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更好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研究分析

本研究的文献资料均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把“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和“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分别以“关键词”“题名”和“主题”为搜索条件在中国知网进行了文献检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张志新和何爱霞[5]认为在社区教育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设计主体比较单一、需求调研不够务实、课程结构不合理、内容不丰富、师资选拔与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李品[6]通过审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的瓶颈,指出要正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粗放式发展、各自为政、力量匮乏、习惯孤芳自赏”的困境。仲红俐[7]指出:“开发目标不明确、内容设置不合理、开发不规范、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需求、教育对象单一”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蒋逸民[8]在理清社区教育内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提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中存在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内容单一化、课程开发不规范、教师队伍素质不高、学习者老龄化等问题。..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策略研究

张奕[9]指出要尊重社区教育规律,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合理制定社区教育课程目标,遵守课程建设的基本原理和要求,加强社区教育网络课程的建设,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强化社区教育课程的科学管理和开展社区教育课程的评审。房颖[10]建议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策略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社区教育教学基地,创建丰富的教学载体,创建品牌化特色课程。王柱国[11]结合湖州社区大学工作实际,通过认知社区教育课程中课程开发要素,形成了一整套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思路,即“需求调查,摸清居民学习意向”“整合资源,形成课程计划”“发布信息,实施课程”和“实效评估,动态开发”。仲红俐[12]提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要在公平性、地域性、差异性、实用性原则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区教育机构的课程开发能力,整合社区内各种适用资源,加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的专业培训,课程的开设还要与职业技能考证挂钩,并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打造精品课程和草根课程。杜君英[13]在上海市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指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树立“适合就是最好的”课程理念,确立课程建设的主体,优化课程建设过程,不断创新课程建设方式,加大课程共建共享力度和创造性地实施好课程。

(三)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研究

李振宇等[14]使用决策导向评价模式总结社区课程各个环节的特点,并结合这些特点使用李克特量表建立社区课程评价体系,得到评价指标后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据此提出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建设真实的课程情境,调整课时和课程周期的课程建设策略。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是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起着反馈和导向作用。张永、王一凡[15]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基于社区教育课程的特质与课程建设的一般流程,把一级指标分为需求调查、课程设计、资源建设、课程实施、课程推广与课程评价六个项目,针对不同的评价项目设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分规则。闭思明[16]认为在社区教育课程评价中,要把握社区教育的特殊性,在评价中遵循导向性、有效性、开放性的原则,同时注意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类型的多元化,以评促建,切实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

(四)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证研究

赵婧[17]通过调查影响马鞍山市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资金、政策、领导重视、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方式及社区基层人员学历基础等多重因素,提出要“建立机制确保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规范运行、多方合作开发多样化的市本课程资源、加强对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者的专业培训”,推进马鞍山市社区课程的开发。刘国强和金安彦[18]基于沈阳市社区教育调研,发现了社区教育课程总体表现为供需失衡,主要原因是缺乏顶层设计与课程领导、资源整合乏力、师资力量薄弱及社区教育复杂性等。王润清和李珺[19]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通过对社区学员、非社区学员、社区优秀教师、社区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对区级层面社区教育课程推广应用的总体现状、影响因素有了清晰的把握,并从推广策略、课程教学、学习方式、宣传主体和资源整合五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曹小寒等[20]立足于北京市东城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提出树立课程建设标准、规范课程建设过程和建立课程系统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规范化策略。

(五)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基础理论的探讨

毛艳和朱胜晖[21]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问题,描述了社区教育课程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分析了基于地域文化的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有益探讨。付冰[22]在其硕士论文中在“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对策。微观方面:“以人为本”的需求调研,以培养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多元化课程设计,创生性的课堂实施,情景性与多元化的课程评价。宏观方面: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开发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周利利.[23]基于社会人类学之学习共同体理论和学习的社会文化视角,提出了“为了学习的设计、设计的自然发生、参与式设计和认同与协商之间的平衡”四个开发我国城市社区课程的原则。

(六)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新探索:微课程

微课程是指依据居民学习特点,以教学视频为表现形式,针对某个知识点展开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陈乃林[24]提出社区教育要重视微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微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民、惠民,应以居民的学习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有效整合区域力量,展示地域优势,更好地发挥课程建设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的作用,办好居民满意的教育。丁海珍[25]结合实践提出现阶段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在推进理念、建设主体、课程内容和学习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并从整体规划、完善保障、建设模式和探索研究四个方面初步尝试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促进社区教育微课程健康、有效发展,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学习资源,拓展社区教育学习方式,满足更广泛社区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朱晓丽[26]介绍了社区教育.“生活中的数学”.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制作全过程,.探索、实践了满足社区百姓微学习诉求的社区微课程的设计模式和制作流程。

三、未来研究展望和重点

随着社区教育的蓬勃发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立足社区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课程,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需要,进而提高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水平,深化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打造高品质社区教育,提升市民幸福感。.故而,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进行深化研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关于社区教育课程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国内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规范性不足、课程目标欠缺针对性、课程内容低水平重复、管理体制不健全和师资队伍单一化等几个方面,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即在遵循社区教育特殊规律的前提下,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的科学管理,优化建设流程,制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整合课程资源和强化课程评审。对于社区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文献比较少,尤其是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规则。同时,在课程评价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社区教育课程教育功能的评价,忽视其社会功能,社会效益评价明显不足。另外,针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开展的实证研究较多,通过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合使用,调查某地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现状,针对当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更加符合社区教育课程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的特征。在各地开展调查研究的同时,理论研究也应不断出新,以便研究者从多种视角构建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课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学习特点的必然产物,社区教育微课程建设的研究也是社区教育走向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尚处在研究的初期阶段,微课程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还不成熟,但社区教育微课程同时兼顾了社区教育和微课程两者的特点,决定了微课程的形式非常适用于社区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微课程的建设研究将是未来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方向。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教育学术界在关于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各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摸索、探究,同时也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阔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视野,拓宽了其研究领域。然而,在对文献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归纳总结发现,相对于所占比重较多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探索方面的文章较少,特别是缺乏对课程建设行之有效的经验指导,对实际工作总结提炼的理论水平不高,不能为各级各类社区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经验。在社区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瓶颈、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导等问题研究得还不够深入。特别需要借鉴这些源于实践的经验指导,进而提高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针对性,满足市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建设、深化社区教育课程迫切需要吸取、借鉴同行成熟的建设、实施经验,宏观上要有科学规范的指导,微观上也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因此,学者在不断努力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的同时,更要把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聚焦问题的深化研究,探索、实践、反思,大力建设社区教育课程,我国的社区教育工作才能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不断开拓社区教育的新空间,实现社区教育“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功能。

猜你喜欢
社区评价课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3D打印社区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
物理与工程(2014年2期)2014-02-27 11:22:21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