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图书馆文化育人路径

2020-12-12 09:16包海燕李楠楠王媛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包海燕,李楠楠,王媛媛

(北方民族大学 图书馆,宁夏 银川 75002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团结奋斗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血肉联系,共同推动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对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求真务实、立意深远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并将其确定为当前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辟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新境界,确定了民族院校立德树人的新方向和新任务。民族院校肩负着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高等教育的重任,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主力军的民族院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文化育人来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底蕴,在广大师生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一、民族院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在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意蕴

(一)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院校图书馆的使命和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同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含义进行了完整阐释,并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及各种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2017年10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政治方向和理论指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前提[4]。

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和现实发展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5]。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是多元一体,本质属性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亲缘体和有机统一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56个民族只有团结一致、同心协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美好愿景[6]。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院校的应尽之责,作为联系各族师生的桥梁和黏合剂,民族院校图书馆理应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务,增进各族师生间的友谊,促进各族师生间的了解,在铸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实现文化育人价值。

(二)文化育人是民族院校图书馆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途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血脉,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遵循。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8]。图书馆文化育人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主要通过文化价值等非智力因素的介入,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准则、知识结构等产生积极影响,实现“文而化之”的目的,进而塑造健全、完善的人格[9]。图书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文化育人是大学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民族院校图书馆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现实途径。

在承续中华文化基因、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民族院校图书馆应不遗余力地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要素,盘活文化育人资源,优化文化育人环境,践行文化育人使命,将铸牢广大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文化育人工作紧密结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和弘扬融入育人服务体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服务全过程中,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融入育人服务体制机制中。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育人活动,唤醒各族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引导各族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栋梁之材,最终实现图书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终极目标。

二、民族院校图书馆在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职能和优势

(一)民族院校图书馆在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职能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10]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充分肯定了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全国图书馆工作者的莫大鼓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5年)》明确了高校图书馆需要履行的两个职能,即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文化育人工作的开展充分体现了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其育人功能体现在大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是大学教书育人功能的独特反映和深刻折射[11]。

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及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指引下,当代大学生要在思想上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领和滋润,高校图书馆在增进大学生文化认同,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上将大有可为。面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民族院校图书馆应秉承文化育人新理念,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搜集、阅读推广、素养提升、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把人类文明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保存好、管理好,延续文化基因,让各族师生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滋养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的长河中浸润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自觉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共促社会和谐的职责,聚焦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创新文化育人服务形式,多渠道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推进“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增进各族学生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

(二)民族院校图书馆在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突出优势

图书馆的环境、资源、服务、管理等对大学生具有导向、教育、凝聚、激励等作用[12],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民族院校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图书馆温馨的阅读环境、浓郁的学习氛围、人性化的阅读设施、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息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二是图书馆结构合理的藏书体系、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质精神食粮。馆藏的各类文学、民族学、人类学图书及民族文献和地方文献等可以深化各族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族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其维护民族团结的决心以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信心。三是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各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保障。四是图书馆应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搭建网络平台,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向各族师生广泛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三、民族院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功能拓展的路径和策略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确立正确的文化育人价值导向,从育人基础、育人载体、育人环境、育人途径、育人平台、育人机制等六个维度拓展文化育人功能的广度和深度,全过程、全方位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文化育人中,促进各族学生不断改进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一)夯实文化育人基础,深化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内涵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不断梳理、盘活、统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充分释放资源活力,发挥资源效用。一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需求合理制定文献资源的发展规划,科学分配各类文献载体的购置经费,不断增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的比例,优化资源的质量,为民族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供给。二是根据民族院校地域环境特点,重点加强民族特色文献的收藏。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艺术等领域,范围涉及经典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等方面,并遵循“藏用并重”方针,通过丰富的文献导读活动,充分挖掘民族文献中蕴含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讲仁爱、重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师生感悟民族精神、体悟中华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13]。三是加强党史国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收集。以阅读推广活动为媒介,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深各族师生对党史、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了解,增进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师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二)创新文化育人载体,打造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品牌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依托“4·23世界读书日”“礼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中华民族文化周”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阅读推广活动的有机融合,形成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的无缝对接。一是通过线上线下的民族专题书目推荐、书评、书展等导读活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展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让师生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增强师生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师生的血液中。二是通过传统文化诵读、红色经典共读、主题征文比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及文物展等文化推广活动,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我国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风俗,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和鉴赏力。三是开设民族团结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作专题报告,宣传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讲述身边守望相助、手足相亲的民族团结故事,教育和引导师生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用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民族院校图书馆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和使命,积极在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活动中不断作出努力。例如,2019年11月,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举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书展,弘扬和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丰富内涵。此外,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还通过信息搜集与整理,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为学校“八个一百”思想政治队伍编制宣讲材料,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铸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让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各族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提升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效能

民族院校图书馆浓郁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对大学生有着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能使各族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趋同[14]。图书馆应努力打造育人环境,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书香气息润泽学生心灵,开启学生心智。一是优化和提升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图书馆文化建设中,增强图书馆对师生的吸引力。在馆舍空间布局、馆内索引标识、墙面装饰、植物摆放、字画悬挂等介质上凸显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传颂中华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情感。二是通过科学管理和人性化服务,塑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图书馆馆员良好的职业素养、语言行为、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等将带给学生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纪律观念方面的熏陶,增强学生勇于担当、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定期举办校史展、书法展、绘画展、摄影展、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事迹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展等文化活动,传承大学文化精神,讲述学校发展历史,使师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感受学校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体验学校、家乡和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激励他们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例如,2019年11月,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举办的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技艺“刺绣展”,精选展出馆藏的苗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精美绣品,展现贵州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和绚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增进了师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

(四)拓展文化育人途径,延伸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触角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不断完善网络媒体建设,利用新媒体强化舆论引导,扩大宣传阵势,增强网络文化的整合力、凝聚力和传播力。一是利用图书馆网站、微信、电子显示屏、宣传栏、展板等媒介,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及法律法规等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深入人心。二是在图书馆主页、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开辟“民族团结教育”“传统文化”“红色文化” 等专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展示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中华民族光荣传统和奋斗历程等,努力营造师生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三是结合少数民族特定节日,开展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知识等线上线下宣传,教育各族学生尊重彼此的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促进各民族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四个自信”“五个认同”,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利益。

(五)搭建文化育人平台,增强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能力

民族院校图书馆可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过程中,为各族学生施展才华、实现价值提供广阔舞台。通过设立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岗位,将图书馆打造成为学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基地,引导学生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馆藏资源的加工等工作,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懂得尊重与理解,培养学生的公益服务和责任担当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活动组织、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等能力,为他们争当新时代奋斗者打下基础。例如,北方民族大学图书馆的“书香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引导志愿者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培养学生包容互鉴、团结协作、开放进取的现代文明精神,增强为民族地区繁荣发展贡献力量的主动性和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民族事业的自觉性,鼓励他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

(六)构建文化育人机制,强化民族院校图书馆育人服务保障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积极构建文化育人长效机制,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图书馆全员参与机制。图书馆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坚定馆员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自觉,强化分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做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通过专题业务培训,提升馆员服务意识、服务素养、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设立文化育人服务部门或岗位。将文化育人工作与读者直接对接,有序、深入地推动文化育人工作。三是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民族院校图书馆可向学校申请设立文化育人专项经费,为实施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构建与民族院校发展相适应的文化育人服务体系,深化制度建设,使图书馆文化育人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四是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民族院校图书馆要加强馆内各部门间的协作,整合内部资源,聚集优势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间的沟通联动,结合当前民族工作新特点、新形势,共同拓展文化育人新模式。例如,民族院校图书馆可借鉴西安航空学院图书馆的“阅读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参与阅读、分享收获等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效发挥协同育人效应。

四、结 语

民族院校图书馆应切实肩负起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文化育人价值,凝练文化育人特色,努力开创文化育人新局面,不断引领广大师生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坚决维护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数学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