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素琴
[摘要]生命教育符合初中生成长需求,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具有交叉点。文章在分析生命教育含义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经验,认为可通过剖析人物经历培养学生的生命态度,通过聚焦历史事件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价值,通过品析典型案例帮助学生认知生命意义,通过优秀文化渗透生命伦理。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生命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4-0074-02
随着人本教育思想在义务教育中的日益普及,以重视学生个体成长需求为特征的生命教育成为教育活动的重要价值导向。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引领学生热爱生命、认知生命、升华生命的关键渠道。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思考与实践经验,浅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含义
生命教育与全人教育、道德教育等相关联,其内涵与外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果从源头上对其加以审视,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加深对其含义的理解。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主要针对美国社会中吸毒、自杀等问题。在澳大利亚的悉尼,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是为了应对“药物滥用、暴力和艾滋病”问题。种种现象的存在,表明以往的教育并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善待生命。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对生命的积极态度,并让学生对一些有关生命安全的重要事件进行价值分辨。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实施生命教育要求从生命的角度看待学生,不将学生视为“教育产品”,而要将自己视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角色,遵循生命的规律,培养学生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能力。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思路
历史课程讲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着力突出历史进程中的正面因素,使学生认识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进程中的创造性活动,进而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维中提出目标:“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这表明历史课程具有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在条件。但是,从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历史课程中多为粗线条式的叙事和描绘,侧重于呈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和因果,并不多过地聚焦于微观层面的生命成长。因此,要在历史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便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相关资源,适当增补史料,并从生命教育的视角对史实进行阐释,让学生从中汲取生命智慧。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教师可以历史教材的内容框架为主线,丰富相关的细节,通过历史阐释与价值分析的方式实施生命教育。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进行论述。
(一)剖析人物经历,培养生命态度
以人物为切入点实施生命教育具有实用性,可以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百折不挠的生命态度。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其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历史人物的事迹会影响学生认识、评价人生活动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选取具有励志色彩的人物,让学生体悟这些人物的心路历程,进而思考如何使有限的生命获得更大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笔者引入了名将韩信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笔者突出了韩信人生的前后对比,以“寄食乡亲”“漂母饭信”和“胯下之辱”三个故事,说明韩信也曾不得志。在讲完故事后,请学生思考韩信甘受胯下之辱的原因,引导学生懂得人应当寄望长远,如果胸有大志便不必过于在意眼前困境。又如,《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中配有插图《勾践剑与夫差矛》,笔者便基于插图讲述了“勾践灭吴”的故事,叙述了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厉兵秣马,在不张扬的情况下潜心努力、增长实力,直至完成大业。通过剖析这些人物的经历,引导学生树立长远目标,更理性地看待生命中的逆境,学会通过坚忍和努力来实现生命的璀璨。
(二)聚焦历史事件,领悟生命价值
生命本身就具有存在价值,每个个体的生命都值得珍惜,这是人性最基本的价值观。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和平的追求,正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近年来,青少年自杀、校园暴力等事件频出,与学生对生命价值缺少认知有关。历史教师可挖掘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价值、认识生命之美。
例如,九年级上册《美国内战》一课中的“人物扫描”部分有对林肯的介绍:“他主张用和平的方法,逐步限制奴隶制,最终达到废除奴隶制的目的。”笔者以这一内容为基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林肯更愿意采用“和平的方法”。学生通过整理美国内战的脉络,发现当时美国许多州都爆发了战争,战事十分惨烈,和平统一联邦的希望日渐渺茫,林肯才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明确地表示支持北方的立场,走上以战争换和平的路线。接着笔者讲述了一个有关林肯总统的历史小故事:一次战争结束后,一名女士为胜利欢呼,因为南方阵营死去2700人,北方阵营只死了800人。林肯非常严肃地说道:“3500名同胞在战争中死亡,怎能称之为胜利?”听完这个故事,再结合前面讲过的内容,学生便能够理解:在林肯支持和平解决奴隶制问题的立场背后,隐藏着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考量,他不愿意因内战而导致生灵涂炭。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更为全面地认识了历史,从生命价值的角度理解了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并认识到社会大局与个体生存之间的密切联系。
(三)品析典型案例,认知生命意义
在历史中存在许多彰显生命光辉的典型案例,显示了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顽强拼搏的精神。对于这些案例,除了要从历史意义的角度来阐述事件本身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感受事件中人物的主体人格以及人物的生命力量,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长征这个案例便可以用来实施生命教育。长征中的红军超越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之有关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笔者先用一节课讲解了长征的起因、路线以及结束时间,让学生了解了红军长征时间之长、道路之遥、环境之恶劣、行路装备之简陋,再用另一节课组织开展长征故事分享会。学生在课前通過查询图书馆资料和互联网检索了解了许多长征故事,再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的讲述主要突出了“坚韧”“乐观”“互助”等精神,每个学生的分享都对其他学生形成了启发。笔者鼓励学生使用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以语音和图片的形式来展示更多的内容。本次课堂结束后,师生共同欣赏《长征组歌》。当下“05后”的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代,成长于和平而物质丰盛的环境,他们大多对长征历史有一定的距离感。笔者通过故事分享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走人历史情境,接受革命先辈的精神洗礼,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拼搏与斗争。
(四)利用优秀文化,渗透生命伦理
教师充分利用人类历史中的优秀文化遗产,可以帮助学生体会生命伦理,进而学会珍视生命、努力向上、超越自我。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时,笔者引用了《论语》,讲解了孔子对待生命的态度。首先是对生命的尊重。笔者先展示了《论语·乡党》中的内容:“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接着对其进行说明:这表明尊重个体生命是儒家“仁”的内核,关心人的生存也是文明的基本伦理。其次是对生命进取的追求。笔者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表明孔子一生追求提升个人修养,在精神涵养方面不断完善,并具有很强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意识。笔者从生命教育的角度阐释了古代儒家思想,让学生从贤者的思想中汲取激励个人奋发向上的能量,帮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形成健全人格。
总之,实施生命教育,是实现教育活动本质价值的应有之义。历史作为对人类活动与文明发展的记述,其中包含着巨大的生命教育价值。历史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以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巧选切人点和教学方法开展活动,可结合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相关文化的阐述,让学生感悟生命、认知生命。
[参考文献]
[1]苗睿岚,薛晓阳.生命教育的转向与教育定位[J].教育发展研究,2016(24):13-16+67.
[2]刘秋谷.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10):117-118.
[3]王艺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探索[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6(2):95-97.
(责任编辑 袁妮)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生命教育:农村初中立德树人的校本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