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内的各种活动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自主开展着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这其中,有深度的学习支持幼儿获取更加多元、丰富且有意义的发展经验。深度学习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对幼儿深度学习所秉持的支持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幼儿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在沙水区的活动中,幼儿从萌发制作“海洋池”和一次次“尝试—失败—再尝试”的过程中,围绕真实问题开展有深度的探究式学习,最终形成了“欢乐海洋池”这一儿童视角下的深度学习故事。
我园的沙水游戏区里提供了沙、水、石头、砖块、PVC 管、铲子、水桶、塑料海洋生物玩具及成套的玩沙模具等材料,一直以来都充分给予幼儿自主游戏的权利,教师原则上不干预幼儿游戏的过程。本班幼儿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塑料海洋生物玩具沾满了沙子,“在洗手池里清洗这些玩具会堵住下水管道”“要是有一个可以给它们洗澡的‘海洋池’就好了”,两名幼儿在讨论中提出了制作“海洋池”的想法,并得到了同伴们的认可,一个名为“欢乐海洋池”的“建筑工程”就这样开始了。
片断一:设计“海洋池”
【幼儿的问题】
“我们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海洋池’呢?”
“设计圆形的吧!”
“设计长方形的吧!”
“我们得先画设计图,谁的好看就谁说了算!”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幼儿分组绘制了一圆一方两张设计图,最终以投票的方式选择出了陈灿灿的方形“海洋池”作为最终的设计方案。
沙水区中有黄沙、黑沙、水池等不同区域,幼儿拿着设计图从中寻找合适的施工位置。他们通过实地考察,最终选择了在黄沙区中制作“海洋池”,因为这里靠近水源,为后期的注水和维护提供了便捷。
【教师的支持】
在这一片断中,活动从两名幼儿的讨论走向了全班幼儿参与的集体活动,这其中是教师对于“海洋池”这一兴趣点的分析与支持。教师通过引导幼儿针对各种问题开展积极的讨论,让幼儿在原有的好奇心驱使下投入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中。除此之外,教师也为幼儿接下来的制作环节预设了必要的操作材料。
片断二:“海洋池”中的水去哪儿了
【幼儿的问题】
幼儿从材料架上取来了铲子,大家齐心协力,不一会儿就在黄沙池中挖好了一个长方形的“海洋池”。随后,幼儿用各种盛水容器向池中注水,期待已久的“海洋池”似乎马上就可以完成。可是,不管他们如何加水,倒进去的水一会儿就消失不见了。“海洋池”中的水去哪儿了呢?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教师建议挖开“海洋池”底部的沙子一探究竟。幼儿在尝试后发现,下面的沙子是湿漉漉的。原来水沿着沙子的缝隙流了下去,下面其实是有水的。怎样才能保证“海洋池”中一直蓄水呢?“‘海洋池’那么大,我们的水还不够多。”“水漏得太快了,我们需要更多的水。”幼儿通过讨论,发现了注入的水远远达不到他们所需要的量。
【教师的支持】
教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沙子颗粒小而坚硬,水分可以从缝隙间流过。即使是在沙坑中注水,水也一直会沿着沙子的缝隙不断下流。但是教师并未直接将这一现象告诉幼儿,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直观感知和实际操作获取知识经验。此外,教师还引导幼儿在科探室通过科学小实验探究各种土质的渗水性。
片断三:用PVC 管接入更多的水
【幼儿的问题】
此前的探究已经充分说明,即使幼儿注水的速度再快也远远赶不上水渗入沙子的速度。只有源源不断地注水,才能保证“海洋池”中一直有水,幼儿围绕如何接入持续的水展开了新的探究。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幼儿通过回忆以往在黑沙池中的游戏过程,总结出了持续注水的方法。只要在沙池上架起连续不断的管道,就能够使洗手池中的水成功地流淌到“海洋池”中。幼儿对架设注水管道这一关键的环节,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储备。
幼儿从材料架上取来了轮胎、PVC 管、沙包等材料,以洗手池的水龙头作为起点,以“海洋池”作为终点,架起了一条有坡度的注水管道。其中,逐渐减低高度的轮胎和沙包是注水管道的“桥墩”。
【教师的支持】
教师在幼儿进行注水管道的设计和制作之前,为幼儿提供了以前游戏中的图片资料。通过引导幼儿回忆图片中的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更快地投入实际操作中。教师并未提供给幼儿可以直接架起的成套操作材料,而是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想要的轮胎和沙包,这样的放手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幼儿的探究结果】
水沿着注水管道持续地流淌到“海洋池”中,幼儿期待地观察着池中水的高度。可是,引入的水还是渐渐地渗入沙子中,水并没有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而得以储存。怎样才能阻止水渗入沙子中呢?这个问题依旧困扰着幼儿。
片断四:用石头留住水
【幼儿的问题】
“我们放了很多水在‘海洋池’里,可是水还是‘消失’了,怎么办?”
“沙子很厉害,它能把水吸干。”
“沙子里有缝隙,缝隙会漏水,再多的水也没有用的。”
“找个东西堵住缝隙,让水不流下去。”
什么样的东西能堵住沙子的缝隙,帮助留住池中注入的水呢?幼儿产生了新的疑问。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幼儿从材料架上挑选各种材料,在“海洋池”中一个个比画一番后,又放了回去。有幼儿提议:“公园的池塘里铺满了鹅卵石,我们也可以把石头铺在下面。”大家都来帮忙,把石头七零八落地丢在池底。有的幼儿认为:“这样乱七八糟地放可不行,我们要将石头铺满池子的底部,这样才能留住水。”为此,幼儿决定先画好设计图再进行“施工”,确保石头在铺装的过程中符合要求。
幼儿按照设计图纸细心地将石头一个一个平铺在“海洋池”的底部,尽量使得石头之间保留最小的缝隙。他们慢慢注入了一些水,等待奇迹的出现。
【教师的支持】
在挑选各种材料用于“填补”沙子之间的缝隙时,教师本可以明确地答复幼儿他们选择的这些材料都是无济于事的。中班幼儿有限的知识储备,使得他们在选择材料的过程中凸显出有趣的想象力,而不是较为科学的逻辑思维。教师引导幼儿一次次论证这些材料的实用性,促使他们学会反思,最终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鹅卵石来铺池底。
【幼儿的探究结果】
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了石头铺在“海洋池”的底部并不会从本质上改变水渗入沙子中这一结果。“石头之间也有缝隙的。”“石头的缝隙比沙子的缝隙还要大。”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教师将幼儿带到小学校园中,实地观察鹅卵石所铺装的池底,他们这才发现这样的池底不但有石头,而且需要用水泥将石头黏合在一起。
片断五:用塑料袋铺底
【幼儿的问题】
在又一次失败的探究后,幼儿对所需要的材料有了一定的认识,继而寻找着更加适合做“海洋池”底部的不渗水材料。
“我们应该用不漏水的材料。”
“不吸水的纸可以吗?”
“纸会被泡烂的,不行。”
“用塑料袋吧!我妈妈那天买羊肉汤就是用塑料袋提回去的,一点都没有漏。”
“对,我买小金鱼的时候也是用塑料袋装上水提回家的。”
塑料袋到底能不能有效防止水渗透沙子中呢?塑料袋该怎么铺装在沙池底部?幼儿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开展探究活动。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幼儿拿着家里收集到的塑料袋,将其打开后一层层整齐平铺在“海洋池”的底部和边缘。有的幼儿围着“海洋池”转了一圈,又趴下来看看袋子之间是否连接整齐,再三确认后才注水进行验证。
当注入的水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底部的塑料袋却浮了起来,水也就钻着空子流走了。幼儿沉不住气了,纷纷议论起来。“这是怎么回事?袋子都飘上来了。”“可能是袋子太轻了,我们用石头把它压住吧!”幼儿将塑料袋再次整齐平铺,又搬来石头压在塑料袋的四周。
【教师的支持】
在接连的失败过后,教师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变得极为重要。根据幼儿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的乐于想象和敢于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即可,当观察到幼儿出现挫败感和消极情绪时,教师开始考虑如何变相地帮助幼儿解决困难。
【幼儿的探究结果】
这一次会成功吗?“我看到水里有泡泡冒出来,是不是又漏水了?”“我看也是,水变少了。”“可不是嘛,做一个‘海洋池’还挺难的呢!”幼儿在观察中发现用石头压着袋子四周后,水依然消失。“可能是袋子太小了。”“太小了就需要很多袋子连起来。”“但袋子很多就又会有很多缝隙。”幼儿一筹莫展,建造“海洋池”在一次次的探究后都以失败告终。
片断六:用水盆蓄水
【幼儿的问题】
一直以来,幼儿都被沙子的渗水性所困扰着,这是导致“海洋池”无法蓄水的主要原因。教师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们可不可以找一个东西把沙和水隔开来?”
【幼儿的探索与发现】
“海洋池”是长方形的,因此幼儿明白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是一个不漏水的长方形容器。部分幼儿提议:“不如直接用蓝色的长方形水盆吧!”如果挖一个不大不小的坑,把水盆埋到地底下,似乎就不用担心水会流进沙子里了。就这样,幼儿再次寻找适宜的材料,用两个水盆组装起了“海洋池。”
幼儿通过选择不同的PVC 管,不断更改管道的长度,为两个水盆架起了最为适宜的注水管道。他们将塑料海洋生物投放到“海洋池”中,让这些动物们在里面欢快地“游泳”。至此,“欢乐海洋池”成功建立起来,注水和蓄水的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教师的支持】
幼儿选择水盆作为“海洋池”的底部,直接避免了水与沙子的接触,从根源上阻断了水渗入沙子的可能。尽管这样的方法与之前的探究过程相比,毫无挑战性,违背了之前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向。但是,教师认为“海洋池”的制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发展水平。一次次的失败,让教师明白是时候支持幼儿获得成功,一味地营造困难与挫折只会让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失去探究的积极性。
1.活动价值分析。
深度学习,贯穿始终。本次活动是一次幼儿自主生发的项目学习活动,活动围绕着沙子渗水性这一物理现象而开展,幼儿在多次探究中尝试解决“海洋池”中水消失的问题。整个探究活动包含较多的幼儿深度学习的过程,例如规划与设计“海洋池”、制作注水管道、水渗入沙子的阻隔办法等。
走进自然,亲近泥土。本次活动在户外沙水区开展,是幼儿亲近自然的重要机会。幼儿与沙、水、石头等自然资源展开了有效的互动,感受到了自然物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户外场地拥有更加宽阔的活动空间,为幼儿充分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场地支持。
学习发展,清晰可见。中班幼儿的各项能力水平有限,在解决问题中表现出的认识和操作技能的发展是明显的。幼儿在多次尝试失败后仍然坚持不懈地投入探究中去,是本次活动最主要的亮点。除此之外,幼儿能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并发现其异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这些都达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发展目标。
2.教师的支持策略分析。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在本次探究活动中,幼儿5 次尝试解决同一个问题,接连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期间我们看到了教师以幼儿作为主体的正确理念。教师隐身在幼儿的身后,在持续的观察中捕捉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支持幼儿投入探究过程中。尽管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缺乏挑战性,但是教师能正确认识到,此前的一次次探究过程已经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教育机会。在整个活动中,用水盆埋于地底下这一策略在如此丰富、有趣的探究进程中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其中是教师对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正确理解。
本次项目活动在清洗海洋生物的讨论中,幼儿形成了制作“海洋池”的共同愿景。幼儿通过对“海洋池”形状、位置的初步规划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探究方向。前后所经历的4 次失败和1 次成功,凸显了幼儿在活动中所拥有的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围绕沙子的渗水性,幼儿从发现问题,到提出解决方法,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尽管最终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投机取巧”的,但是幼儿在整个活动中表现出的深度学习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聚焦真实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清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