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强调要引导幼儿进行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以此帮助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由此可以看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十分强调儿童自主探究和建构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有效教学形式之一,幼儿教师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主要平台,支持和引导幼儿自主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为有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
科学区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所以科学区探究材料的投放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只有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才能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才能有效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科学经验。通过观察和实践,我认为科学区材料的投放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我们发现材料有时会被冷落是因为教师一味追求材料的教育性,忽略材料本身的游戏性和趣味性。材料只有让幼儿感受到“乐”,幼儿喜欢玩,愿意探索,才能发挥其教育作用。教师在投放相关的科学材料时应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让材料极具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如风帆车、双轮平衡车、会亮的小灯泡、风力船、会跳舞的火柴棒等材料,这些是幼儿在生活中不常见的,且探索空间大,操作性强。这样的材料本身就具备吸引力,有动手操作的空间,比较容易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如让幼儿比较重量,学习使用计量工具进行计量和记录时,提供了天平和比较的物体,其中比较的物体可以制作成造型不同的动物形象,从而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也极具趣味性。
如“沉与浮”的探究材料可以做成海盗船的形象,请幼儿来当“水手”拯救“落水”的物体。赋予幼儿游戏角色,在情境中操作、探究和发现。
如磁性实验,设置为竞赛游戏:钓鱼,比比谁钓的鱼多;磁性小车,比比谁的小车开得最快;磁性跳蛙,比比谁的青蛙跳得高;磁性弹珠走迷宫,比比谁先走出迷宫,等等。
好玩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主动去探索和学习,在幼儿操作过程中,通过感受材料的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体现了“玩中学”的特点。
科学区材料的投放需要具备主题性,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所要达到的主题教育目标要紧密相关。当材料缺乏主题性时,幼儿获得的科学经验就会比较琐碎,不具备延续性和关联性,不成系统。如何体现材料的主题性,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根据秋天树叶的变化,投放“奇妙的树叶”探究材料,提供不同外形特征的树叶、放大镜和记录表,让幼儿观察、比较和发现,了解树叶有不同的形状、触感、颜色、作用、气味等。
如在主题活动“有趣的动物”中,投放“动物的花衣服”探究材料,提供动物和动物花纹图片进行匹配,了解不同动物有不同的花纹,动物花纹的作用等。
为科学探究活动设立单独的主题,如将“水”设立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有关水的探究活动。如“沉与浮”“会眨眼的星星(水的吸力)”“好玩的水车(水的流动)” “会变颜色的水” “方糖去哪了(溶化)”……这样,幼儿会在一个专题下,进行一系列的操作与体验,自主架构有关水的相关经验。
幼儿在与丰富、有趣的科学材料互动过程中,可以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得更多与主题相关的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探索是幼儿在操作中将科学的核心概念转化为本体经验的过程。区域活动允许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速度、精确度上的差异,允许先操作完的幼儿尝试更深层次的探索。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要预先作思考,将所要投放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发展相吻合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根据不同的水平和年龄阶段的需要,区域设置的教育目标要分层,材料的提供上难易程度要分层,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体验成功,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如在“有趣的磁铁”活动中,投放了三个层次的材料,第一层次的材料有现成的磁铁块和各类物品,可以满足第一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了解哪些物品可以被吸起来,哪些物品不可以被吸起来。第二层次的材料有磁条、各类物品和记录表,并允许幼儿走出科学区,不局限区域内的材料,利用整个教室的物品进行操作。可以满足达到第二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用磁铁寻找生活中可以被吸起来的物发展水平品,做简单的记录,并分享和交流,总结发现大部分金属可以被磁铁吸住。第三层次的材料有分正负极的磁条、磁性小车、铁粉盒子、记录纸等,可以满足达到第三层次发展水平的幼儿,探究磁铁正负极的关系,并进行记录和分享。
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分层投放,一种材料多种玩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尊重幼儿的差异性。
科学材料的投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材料自身应具备多种教育因素,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投放材料,一物多玩。科学区材料投放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幼儿操作的质量,如在“奇妙的变形”活动中,提供的材料有橡皮筋、弹力球、橡皮泥、报纸、毛巾、铁丝、扭扭棒、弹簧、瑜伽砖等材料,让幼儿“捏一捏” “挤一挤”“揉一揉”“踩一踩”来探索让物体变形的方法,后期与幼儿一起收集了塑料饮料瓶、核桃、泡沫积木、萝卜等材料投放其中,幼儿通过操作又有了新的发现:“吸一吸”“敲一敲”“切一切”“摔一摔”等方法也可以让物体变形。可见数量充足的探究材料,可以保证幼儿对材料的充分操作和比较,提高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当然,丰富的材料并不等于越多越好,当投放的材料变得五花八门、杂乱无章时,会导致幼儿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一地进行探究,这显然违背了材料投放的初衷。因此,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材料与探索活动目标的关系,材料与幼儿需求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善于观察,在与幼儿共同的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与需要,不断丰富、调整材料,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教师在科学区投放材料时要讲究科学合理,要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投放对幼儿有促进作用的材料。将教育目标隐含在材料之中,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的发展需要,使幼儿获得能力的发展,成为科学探究活动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