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县丞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探析

2020-12-11 18:49王永丽
关键词:家训家风家族

王永丽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 教务处,山东青岛266106)

《孟子·离娄章句上》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是家庭、家族内在的精神体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闻弦音而知雅意,识家风而晓家族兴替,了解家族的家训家风能更好的认识家族的品质和风貌。

王邦直(1513年-1600年),字子鱼,号东溟,即墨人,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是今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村王氏八世祖。“以仁孝贤良闻名于世,忠鲠直声蜚声于朝野”[1]的王邦直,曾任河北盐山县丞,因上言《恤民十疏》为权相所忌,罢官归乡后完成巨著《律吕正声》60卷,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理论家。

一、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之渊源

《礼记·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我们探究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历经百年而传承不断之因,需要从家族源头考略并进行论证。王邦直家族显赫,我们从其远祖和近祖两个维度加以考证研究。

(一)王邦直远祖从琅琊王氏说起

据载,王邦直为琅琊(今山东临沂)皋虞(今即墨温泉街道)王氏王吉后裔。西汉时期,王吉任皋虞县治,他为政清廉、敢于直谏、诚实守信,《汉书·王吉传》载有 “王阳去妇”的成语故事,素有 “王阳在位,贡公弹冠”[2]之典故。王吉的儿子王骏,曾任户兆尹,官至宰相。王吉的孙子王崇曾任大司农、卫尉大将军等职务,治理有方。王吉、王骏、王崇一家三代均为西汉时期名门世家,他们精忠报国,逝后均祀即墨乡贤祠。先人王祥 “卧冰求鲤”注重孝道,有 “孝圣”之称,且兄友弟恭,维护家族团结,享有颇高社会声誉。东晋时期,丞相王导一和百顺、浩然正气,维护国家利益,今在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乌衣巷建有“王导谢安纪念馆”,内有王导家族家世的陈列馆。同期,“书圣”王羲之注重修身养性、独成一派,“竹扇题字”的故事更是他悲悯百姓、心系苍生的真实写照,“入木三分”成语体现其书法技艺炉火纯青,“东床快婿”典故是其豁达文雅,才华横溢的见证。为政上,他不结党营私,从国家社稷大局出发调解派别之争,体恤民苦,减税开仓,《深情帖》有云:“行其道而忘其力身。”元代赵孟頫曾评价他 “为晋室第一流人品”[4]。

(二)王邦直近祖追溯至元末王守信

据《王氏族谱》所载,王邦直为今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小庄社区后裔王馝一支王氏八世祖。先祖王守信为元朝末年处士;二世王伯举官至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5];三世王载喜好史书;四世王璧官至库人;五世王振知晓法律、擅长地理;六世王佐,山西忻州学正,今即墨城的 “飞黄坊”彰显其功名、褒扬其风节;七世王镐先后出任顺天府漷县训导、山西临县教谕,著有《漷志》《临志》书籍,颇孚政声。

王邦直远祖尊崇《琅琊王氏家谱》所记载:“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3]此五者,立身之本的家训,概括为 “信、德、孝、悌、让”五字。正是基于此理念,琅琊王氏人才辈代出,豪杰遍神州,美名扬天下,据《二十四史》记载,从东汉至明朝,琅琊王氏培养出宰相35位、皇后36位,文人名仕近200名。

从文献来看,王邦直近祖王氏家族也有着数以众计的达官贵族、贤良文士,尤以王邦直最为显著。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记载王邦直事迹,清初《律吕正声》被收入了《四库全书》,礼部尚书纪晓岚为其撰有小传。王邦直还享有 “徐万祖氏治太初历第一,而子鱼追载于千载之后”[6]的至高评誉。

二、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之内涵

在秉承远祖琅琊王氏 “信、德、孝、悌、让”家训的基础上,明代王邦直家族对其进行继承发展、优化创新,并在为人处世、为政作风等方面用人生写照、点滴事迹不断践行其理念。总体来看,以孝悌为先、仁爱为本、忠信为基、团结为率、以和为贵、乐观豁达的为人处世是王邦直家族家风文化的核心。

(一)永言孝思,孝悌为先

《孝经》有云:“孝乃至德要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明朝御史蓝田《北泉集》载有王镐的事迹:“以孝而闻,与夫人勤勉操劳,教授生徒,以束脩赡养母亲苏氏。”

而王邦直更是以自身的经历将 “孝道”的儒家伦理思想发挥到极致。王邦直为书香门第,是家中独子。嘉靖十年(1531 年)母亲李氏去世,他悲痛不已,创作出了百首《黄鸟诗》,将哀痛寄托于思母诗中。“天经地义应孝亲,慈母本分看家门。教诲在理胜圣人,仁义道德记在心。”[6]]这些感人肺腑的诗句至今还为后代广为流传。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王镐在山西病重卧床不起,王邦直接到书信日夜兼程赶到临县,而父亲已经咽气,棺已盖顶。王邦直赤脚步行两千多里路,悲伤万分地护送着灵柩到老家即墨,安葬了父亲。为完成父亲的遗愿,他几次身戴重孝,泣备厚礼,跪拜蓝府,其诚意与孝心终于打动了即墨城内的大学者蓝田,为其父撰写墓志铭。今天,在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王邦直文化产业园里的王邦直铜像馆牌匾上的 “永言孝思”四字正是其孝道精神的写照。

(二)仁爱为本,忠信为基

王邦直家族崇奉儒家仁爱思想,倡导仁义理智信,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其祖上几代都饱读诗书,或擅长书法、绘画,或晓音乐、明阴阳、懂乐律,深明大义,重视仁德,心胸豁达,重视诗书教化对人的熏陶浸染,是王氏家风中独特的人文风景。从为官经历上来看,其家族在历史上扮演的主要角色大都为地方小文官且大部分是教育官员[7]。《小庄社区志》载有王佐 “廉洁自律,奖掖后进”。明朝御史蓝田在《故临县教瑜王京夫墓志铭》记载王镐 “尽职尽责,善于启发学生,时常将自己俸银资助贫困学生”,王镐卒后,路人仕绅无不泣断心肠、哀嚎痛哭。

王邦直秉承儒学 “仁爱”思想,并积极实践。据载,他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出任河北盐山(今河北省盐山县)县丞。他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在 “国事不振”的情况下,数次变卖祖产以补为政开支,接济百姓。他虽为一介小吏,但能心怀天下苍生,以国事为已任,关心民生疾苦。朝廷下旨兴国安邦之际,他谏言《恤民十事·疏》,针砭时弊,列举十项措施:减徭、实仓、戒司、清递、禁豪、正仕、重功、慎养、倡简、振纪。王邦直的 “为民请命”既剖析当朝痹症,又切中要害,提出合理建议,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一腔热血,忠贞爱国的情怀。王邦直清廉为民的事迹,在《盐山县志》《盐山新志》中均有记载,而体现“爱民、反腐、固边、重教”思想的《恤民十事·疏》也被后人收录进《四库全书·皇明经世文编卷》。由于他忠鲠为国、悲悯于民、秉公执法、解救苍生,其事迹得到广泛传播,他高尚的人格魅力为古今文人贤达所敬仰折服。

据载,王邦直的后代王永琇在清咸丰年间参加进士考试,朋友偷偷给他买了答案藏在火烧饼里,直到考试结束,他愣是没看一眼答案。虽然他名落孙山,但是他告诉朋友:“宁肯落榜也不能违背王氏家族诚实守信的家训。”王邦直家族家训中的 “信”,在王氏一代代后人中得到了不断传承和发展。诚信既是王邦直家族的立身之本,亦是一代代王氏族人的生存之基,“言必信、行必果”成为王氏族人待人处世的人生哲理。

(三)团结为率,以和为贵

从家族文化传承与精神命脉来看,王邦直家族重视用 “以和为贵”的观念来教育后世,逐渐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和睦的家风;女性维系家庭和谐,塑造教化子女、勤俭持家,在家族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王邦直家族团结邻里,乡邻和睦,在即墨一带颇负盛名。

据《小庄社区志》记载,王邦直后裔王士炆(1755年-1828年)和王士灿(1776年-1835年)为堂兄弟,二人既有师生之情,又有兄弟之谊。生活上王士灿经常接济王士炆,王士炆母亲病故,兄弟三人发丧,丧葬费用均由王士灿一人主动承担。

据《王氏族谱》记载,王邦直祖上几代均为官宦联姻,女性大都出自官宦之家,家教修养、品德习性应属于社会上流,在王邦直家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王邦直后裔王馝幼年孤苦无依,由其祖姑(即王邦直次女)抚养长大。王馝为人情真意诚,敬老悯幼,常乡饮介宾,为一方贤达。

据《即墨县志》记载王邦直后裔王应堦为人豪爽,急公好义。道光年间,他同情渔民的疾苦,主动为渔民请命,帮助他们打赢官司。至今石老人一带还立有石碑,记载其仗义之举,百姓对其褒奖有加。

纵观史料,王邦直家族心境开朗、心胸豁达、忠贞孝顺、中正平和、家族团结、家族兴衰荣辱观念强烈,在山东胶东半岛一带颇负盛名。

(四)矢志不渝,乐观豁达

王邦直罢官而不失志,思律吕之教化。在书中,他贯历代之学术,通日月之侯气,取乐礼之涵化,采众家之所长,历经20余载,终成就音乐巨典《律吕正声》。该书在明万历年间被周如砥举荐收藏于国史馆,崇祯皇帝御赐黄宗昌之母(王邦直次女)的诰敕中曾谈及此事,即墨《黄氏家乘》亦有记载。

《律吕正声》具有科学性和思辨性,奠定了中国音乐理论的基础,为和谐社会建设加强了理论支撑。直到今天,我们还为《律吕正声》体现的 “律以辅政、律历同道、重定律吕”[8]的科学性所感染和感动。我们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实际上也是在探寻一代代王氏族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赤诚奉献的一种家国情怀。

王邦直矢志不渝、奋斗终生的顽强乐观精神,是中国人积极实践人生梦想的一个缩影,在中华日益崛起的进程中尤为需要弘扬发展。

三、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之传承

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既不如颜之推《颜氏家训》广为流传,亦不如袁采《袁氏世范》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更不如朱伯庐《朱子家训》成为清代脍炙人口的经典家训。王邦直一族地处胶东半岛一带,具有浓郁的地域伦理特质,其家风家训蕴含人生小智慧大哲理,为一代代的王氏家人传承开拓,优良的家风为其后代留下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成为青岛家族家风文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后世七修《王氏族谱》,以固化载体形式激励子孙不忘本源,继承先祖遗泽

国史、方志、族谱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三大支柱。读史明鉴以知兴替;读志以资政教化;族谱追踪族源、明辩世系、敦宗睦族;三大支柱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王氏族谱》最早由王邦直于明万历年间(1588年-1890年)修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王泽源建成了小庄王氏首座祠堂--雍和堂(这是即墨域内规格最高的家族祠堂之一),乾隆九年(1744年)王泽源完成了《王氏族谱》第一次续修,后经嘉庆十二年(1807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同治十二年(1874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五次续修族谱,到2011年由王氏二十世孙王修训与族人、宗亲合力完成《王氏族谱》的修订,前后共经历了7次。

《王氏族谱》记录了即墨琅琊王氏近700年的家族变迁,激励着后世子孙不忘本源,同时查明了明代律历学家王邦直的身世,也挖掘了其生平及伟大成就《律吕正声》,极大丰富我国音乐理论,使青岛 “音乐之岛”之美誉有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二)深挖家族家训家风之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好家风家训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浓缩着历代国人的智慧。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岁;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是历经数百年积累发展的结果,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历史底蕴以及人文关怀,将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道德和传统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我们应重新审视家族家风文化,并对国粹精华给予保护和弘扬。

我们深度挖掘王邦直家族家训内涵,开展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如塑造王邦直画像与铜像,建设青岛城阳邦直文化园,开展王邦直音乐艺术研讨会,举办王邦直诞辰五百年纪念活动,开展律学宗师学术思想研讨会等。2011 年“王邦直与《律吕正声》的传说”被列入 “城阳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邦直治家的训言和故事为其后裔制定了行为模板。近年来,惜福镇小庄村频频出现 “青岛十佳孝星”“高考状元”。王邦直的 “以礼乐教化人,以礼乐正人心”音乐思想通过实践落地生根,正如《律吕正声》总序之言 “夫乐何为而作也,本天地之和,以感夫人心”。

(三)以王邦直家族优秀家训家风为切入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绵延不绝,关键在于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共同崇尚的价值基础,而家训家风便是这种价值基础在社会细胞中的自然显现。新时代,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吸收王氏家族家训家风中的思想精华,凝练精髓,深化内涵,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载体之一。

传承王邦直家族家训家风,是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塑造良好社会风尚,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认同。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优良家风家训新时代的特色基因,把家训家风建设同爱国、奉献、诚信、守法、勤奋等优良品质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秀家风家训在建设和谐社会和清廉党建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家训家风家族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小偷家族》
皿字家族
家风伴我成长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