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梅戏舞蹈的艺术张力

2020-12-11 15:44张召兴
普洱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集体舞艺术表演黄梅戏

张召兴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 安庆 246011

黄梅戏唱腔优美婉转,与京剧、豫剧、越剧和评剧并列称为中国的五大戏剧品种。新时代,古典文化传承逐渐成为民族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内容,黄梅戏作为传统优秀戏曲文化的代表之一,也应抓住机遇,获得发展。通过对黄梅戏舞蹈艺术张力的分析,更好的为黄梅戏传播夯实基础[1]。

1 黄梅戏的起源与传承

1.1 历史起源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相比于其余四种戏曲艺术,黄梅戏发展速度相对较缓,晚晴时期在湖北省黄梅县得到广泛传播。随着黄梅戏艺术表演形式逐步融入时代元素,安徽省部分地区也成为早期黄梅戏发展传承的主要区域。黄梅戏艺术表演主要形式包括歌唱、念白及舞蹈多个部分,其中歌唱与舞蹈表演是黄梅戏艺术鉴赏的主要内容,尤其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黄梅戏戏曲文化,更应充分发挥黄梅戏包容性、多元性特征优势。最早期黄梅戏艺术表演主要囊括黄梅采茶歌、民歌及部分杂剧内容,清朝末期黄梅戏再度兴起,改变传统戏曲艺术格局,使不同门类黄梅戏艺术形式得以充分融合。除此之外,黄梅戏艺术发展的艺术内容不再局限于湖北地区,在江西、江苏等地也得到蓬勃发展,使黄梅戏戏曲艺术突破地区文化限制,为其融入百花齐放艺术文化大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1.2 发展传承

黄梅戏艺术发展传承主要分为两个历史时期。第一历史时期从唐朝末年伊始,黄梅戏戏剧文化得到充分发展,直至元朝初期黄梅戏艺术表演形式仍然是以古典戏剧艺术为主导,其内容结构并未发生较大变化。随着清末黄梅戏艺术在湖北、安徽地区广泛传播,新的黄梅戏艺术表演方式逐渐形成。清朝末期至民国初期阶段黄梅戏艺术不断发展,其艺术形态与古典文化黄梅戏戏剧艺术有明显区别,尤其表达方式改变,使其大量融入近现代文化发展特征,因此,其可以纳入近代史艺术范畴。第二历史时期主要起始点为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黄梅戏艺术内容做全新定义,使黄梅戏艺术发展在充分保留其基础艺术内涵的同时,更好契合时代发展的艺术需要,为黄梅戏发展传承指明了方向。

1.2.1 近代

黄梅戏早期发展阶段表演形式多以“小戏”为主,基于故事情节的不同设计表演内容,后期阶段随对“罗汉庄”“青阳腔”表演形式的吸纳,逐渐建立以故事内容为核心“本戏”。“本戏”的戏剧表达方式有别于具有传统艺术形态与色彩的“小戏”表演,其本质更重视对故事完整性表演编排,极大提高黄梅戏艺术表达观赏性。另外,近代黄梅戏艺术发展,同时也在表演角色上做了深度挖掘,将传统小丑、小旦、小生、老丑、老旦及老生进行充分搭配,使观赏者对黄梅戏表演角色区分更为明确,进一步提升黄梅戏艺术表演受众群体。正是由于艺术表演受众群体的增加,使黄梅戏艺术得以从商业化视角得到充分推广及发展,舞蹈表演也在该时期在黄梅戏艺术表演中受到广泛重视。至此,黄梅戏艺术表演内容专业性增加,使表演职业化成为民国末期黄梅戏艺术表演主要发展方向,尤其与不同戏剧文化的发展竞争,不仅为黄梅戏艺术体系完善提供新的契机,同时也让黄梅戏艺术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1.2.2 当代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的建立,使黄梅戏艺术从职业化向专业化转变。随着上世纪中叶以黄梅戏为主导的影视作品的产出,使公众对黄梅戏产生新的认识,加速了黄梅戏艺术在我国各地区传播发展。截至止目前,我国福建省、吉林省、浙江省及西藏等均有专业黄梅戏艺术表演剧团,戏剧表演内容也从湖北、安徽地区文化延伸至影视、话剧等多个领域,使黄梅戏艺术成为一种被公众广泛接受艺术形式[2]。此外,与传统黄梅戏艺术发展不同的是,现代黄梅戏更注重对多元化角色的塑造,通过采取不同艺术手法刻画栩栩如生艺术形象,更好运用黄梅戏艺术表演对传统历史文化做充分诠释,为塑造多层次的立体化黄梅戏艺术形态进行进一步铺垫。

2 黄梅戏舞蹈构成

黄梅戏戏剧舞蹈构成主要有集体舞和单人舞两个部分。单人舞顾名思义是个人舞蹈,是黄梅戏“小戏”戏剧表演时个人进行的舞蹈展示。相比于集体舞而言,单人舞对舞蹈表演戏剧贴合性要求较高,相关舞蹈动作设计必须与所传递戏剧内容保持一致。集体舞最初原型是传统舞蹈表演形式进行多人舞蹈展示,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黄梅戏舞蹈表演更多成为展现人物角色动态变化与戏剧背景信息传达一种方式,是黄梅戏艺术表演的深度拓展。

2.1 单人舞

黄梅戏中单人舞表演相对较为常见,舞蹈内容多数与戏剧表达信息保持高度一致。譬如,《夫妻观灯》这一作品中对单人舞的设计,实际上考虑到戏剧表演者双方语言表述的不同做了深层次的优化,在中间阶段选择上既保证语言沟通的流畅性,又提高戏曲表演艺术效果,从不同层次烘托动态艺术氛围,确保整体选段的表演与戏剧表述信息形成正向关联。黄梅戏艺术表演对舞蹈内容延伸种类繁多,不同种类舞蹈表演形式各有差异,其目的是为满足各类戏剧艺术表演内容需求,实现肢体语言表演与语言信息传递内容平衡,最大限度为观赏者提供不同角度艺术欣赏体验,使黄梅戏表演有效突破听觉感观束缚,在视觉感官上也能形成立体化文化艺术输出。

2.2 集体舞

黄梅戏舞蹈对集体舞多用于戏剧动态变化描绘,通过舞台表演与戏剧表演衔接,突出不同戏曲内容特点,使黄梅戏艺术表现力得以增强。黄梅戏集体舞表演本质上是由单人舞延伸而来,其舞蹈结构与单人舞相同,主要是针对黄梅戏集体舞表演做更深层次协调性优化,使黄梅戏舞蹈表演效果得以大幅提高。例如,黄梅戏中《女驸马》的表演,对集体舞舞蹈结构设计多数动作与单人戏剧表演保持一致,在细节上对舞蹈表演者走位、动作幅度等做适量调整,保证戏曲表演的连贯性及艺术特征[3]。

3 黄梅戏舞蹈的艺术张力与艺术特征

3.1 无道具舞蹈表演

无道具黄梅戏舞蹈表演,对表演者形体变化及肢体动作控制要求相对较高。需要根据戏剧剧情的推进控制舞蹈变化。正因如此,黄梅戏无道具舞蹈表演者必须能充分掌握肢体动作技巧及音律节奏,从而确保表演,艺术效果。

3.1.1 形体变化

黄梅戏舞蹈形态变化,要求表演者能熟练掌握台步、云步及卧鱼等多种技巧,通过强化形体锻炼使表演者能保障舞台舞蹈表演张力,以灵活姿态契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内容。例如,黄梅戏《玉堂春》的选段,对舞蹈形态的形体控制,并未采用过多高强度形体动作渲染,而是将整体动态变化控制在相对较低幅度内,更多是采用形体辅助的手段制造动态变量空间,运用语言感染突出戏剧结构,尽可能利用舞蹈动作的帮助使黄梅戏表演更接近真实背景环境。

3.1.2 肢体动作

肢体动作是黄梅戏戏剧舞蹈表演重要部分,与形体动作内容展示相比,肢体动作设计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动作细节主要以表现故事情节或剧情内容为核心。因此,黄梅戏舞蹈中对肢体动作的设计展现在保证表演艺术性同时,降低不必要肢体变化,使舞蹈表演肢体动态转变能随着剧情推进而进一步拓展,进而为观赏者融入黄梅戏艺术表演创造更深入的舞蹈艺术空间。

3.2 有道具舞蹈表演

黄梅戏对武打片段设计引用相对较少,相关戏剧段落也多采用肢体语言艺术处理来降低武打片段表演难度。为还原武打片段真实性,在设计上大部分通过道具辅助的手段对动态变化细节进行优化。黄梅戏武打片段舞蹈表演在不失韵味的同时,增强内容观赏性。环境变量的控制是黄梅戏舞蹈表演设计重要环节,运用道具表演段落衔接,强化舞蹈表演环境可控性,是为保证黄梅戏舞蹈表演流畅度做进一步铺垫。

3.2.1 动态变化设计

有道具黄梅戏戏剧舞蹈表演,其舞蹈设计必须与动态背景相融合,避免观赏者对舞蹈的欣赏产生突兀感。传统形式黄梅戏舞蹈设计更多切合单一条件下语言环境,对背景环境控制重视程度较低,导致黄梅戏对高强度舞蹈设计的运用不够灵活。随着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体系的构建,通过韵律引导进行舞蹈表演戏剧衔接的艺术形式,逐渐被黄梅戏表演所接受。例如,黄梅戏选段《乌金记》中对道具背景的结构,本质上是为更好烘托舞蹈表演效果,运用对舞蹈表演元素的增加及道具的辅助,使环境背景的动态变化实现更好内容契合,使戏剧整体表演充分满足《乌金记》内容表述的需求。

3.2.2 环境变量控制

黄梅戏戏剧表演段落周期较长,舞台表演随时可能发展环境转换,要求表演者能根据环境变化对舞蹈动作做好控制,使舞蹈表演与语言表述形成动态循环,进而发挥黄梅戏舞蹈在烘托戏剧文化氛围中的作用。如,黄梅戏选段《罗帕记》作为较为经典的艺术作品,其舞蹈设计需要贴合舞台表演变量变化,根据该段落信息强度的不同,改变戏剧舞蹈表演形式。利用对道具的使用强化各不同段落衔接紧密性,使舞蹈的整体结构与戏剧结构产生艺术共鸣,继而以更饱满的姿态对《罗帕记》戏剧内容进行呈现。

4 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表演是黄梅戏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对强化黄梅戏戏剧结构强度有着一定帮助作用。通过掌握舞蹈表演张力能提升黄梅戏表演舞台效果,可以为黄梅戏艺术表演进行一定程度空间拓展,使黄梅戏戏剧文化能更好地与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相契合。

猜你喜欢
集体舞艺术表演黄梅戏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Jiao Ayi| 《娇阿依》
音乐课中集体舞教学的思考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茶之圆舞曲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街场黄梅戏的艺术表演风格
论体育竞赛、艺术表演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论打击乐在表演艺术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