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萍,宋运贤,赵小云
淮北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校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基地,是社会服务的核心窗口,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践学分”的比例日渐加大及科研项目的持续增多,实验室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的同时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16 年,教育部先后制定出大量的实验室管理文件,并组织相关专家学者根据《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了两轮实验室检查工作,结果显示我国高校实验室在安全管理层面上取得了长远的发展,整体安全形势较为稳定,而在2019 年中旬教育部通过颁发《切实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更加详细、规范的工作意见,对我国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制度的构建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然而高校实验室依旧存在着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等层面的问题,需要从整体的组织布局、责任体系的层面进行分析,以此为强化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研究单位与院系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与使用的主体,也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研究单位与院系的领导小组务必承担安全管理的责任。(1)构建实验室管理团队;(2)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与责任体系,具体包括科研项目、应急预案、操作规范及环保申报和制度评价等内容;(3)构建实验室安全管理计划并积极落实;(4)做好资金筹集工作,提升实验室设施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5)督促、协调、组织下属单位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并与实验室及时签订责任书,根据“谁用、谁管”的基本原则,将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6)组织实验室检查工作,落实实验室隐患整改工作;(7)积极开展安全培训工作,落实实验室管理制度;(8)上报并通知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进展、信息及通知等。
设备管理处与实验室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安全管理的考核、检查、监督、指导等工作,需要构建出基于病原微生物、压力容器、放射性、基因工程、危险化学品等管理制度,并与研究单位及院系签订安全责任协议,监督研究单位与院系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而在落实研究单位和院系安全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关人员的业务指导与技能培训工作,明确相关人员的管理职责与管理办法,完善学生实验守则,定期展开安全教育工作,构建出与时俱进的实验室文化体系,增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与安全系数[1]。
高校保卫处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协助设备管理处与实验室开展安全监督与管理工作,构建实验室安全机制与消防技术系统。(1)引导实验室安装消防巡查系统、喷淋系统、烟感系统;(2)完善消防管理机制,联合管理员或相关负责人对消防器材及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及时修复并配备消防设备、器材;(3)积极对高校学生与管理员进行消防教育活动,规避危化品泄露及火灾险情发生;(4)做好治安管理工作,引导实验室构建视频监管系统,进而通过在大门、走廊、室内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对现场进行信息收集与实时监控,以此做到快速传达并处理实验室危险信息。
研究生院、科技处、教务处等部门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协管机构,主要负责实验室管理与监督工作,注重实验教学与场所安全的监管。其中研究生院主要负责入学教育期间的安全教育及思想状态等工作,以此规避研究生因思想因素发生相应的安全问题。而教务处主要负责课程体系中的实验室教育内容或课程的编排与更新,探索并研究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安全教育机制。管理中心与后勤服务部门则是高校实验室的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实验室系统维护、检查、水电管理及门窗、桌椅等设施的维修工作。
根据实验室不同管理部门及机构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的责任体系,不难发现高校实验室在安全管理中实现了多元共治的管理目标,然而仍有部分高校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依旧存在权责认识不清、实验室责任归属模糊等问题,使实验室原有的安全管理问题,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到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实验室管理的负责主体是设备管理处与实验室,而作为实验室使用机构的研究单位与院系则是安全管理工作的责任单位,保卫处,则在院校安全工作中拥有着督查和监管的职责[2]。此外科技处也有对实验室的管理责任,因此,由于不同部门或机构对实验室管理的定位、认识及方式的不同,导致对实验室的责任与权利归属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不同部门对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职责存在“交叉”现象,因此难以辨别不同部门的责任边界,导致责任推诿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实验室政策与制度的有效落实。
现阶段,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暴露出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虽然高校开始重视安全管理制度在实验室建设中的作用与功能,但所涉及的内容、层面及操作性等均不够理想。尤其在制度执行方面,诸多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约束性与指导性相对不足。譬如在2003 年的“非典”后,我国农业、卫生、畜牧、监管检验等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政策标准,但针对实验室危化品、卫生及环境的管理、化学废物的处置的标准及规定相对较少。所以,实验室管理制度在现实实践中依旧缺乏系统、明确、严格的标准与法规,不利于高校管理者参照执行。
安全教育在实验室管理机制中拥有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是高校完善实验室管理体系,预防事故发生的主要手段。然而在实际的安全教育工作中,高校师生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普遍停留在形式层面,难以切实地形成“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仪器设备与危险实验缺乏操作规程与指导书籍,在实际操作中,院校师生并未形成正确佩戴防护用具、遵循实验规程的习惯。在安全教育中,部分院校将消防讲座作为安全教育的根本内容,消防演练、实地操作等互动参与项目不足,难以发挥安全教育的指导作用。此外,实验室与院系的安全教育相对薄弱,参与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强,形式化、表面化问题较为严重。并且大部分院校并未根据实验室管理的具体要求,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及必修课,使安全教育工作难以深入到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中,无法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3]。
危化品事故在高校实验室事故中较为常见,通常是造成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现阶段,我国高校依旧没有形成严格的危化品采购机制,对供应商资历、采购数量及运输配送等环节没有进行控制与审核。在危化品存放与存储层面上,高校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随意存放、台账记录及动态记录不清晰、不全面等问题。由于高校危化品种类众多,构成成分较为复杂,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拥有合格资质的企业参与。由于有资质的相关企业较少,造成废弃物处置价格高昂、处理时限较长,含有重金属、卤族元素、毒素的废旧试剂、树脂凝胶、锂电池等混合废物在被回收企业拒收后,只能存储在高校内部,严重污染校园周边的生态环境,不利于高校实验室的长远发展。
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多机构、多单位、多部门的协同治理,为有效落实实验室的政策和制度,高校应切实解决管理责任模糊的问题。深入安全管理制度,细化管理的职责与边界,杜绝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增强实验室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首先设备管理处与实验室部门作为重要的职能机构,应联合科技处、保卫处及服务与后勤部门,带头完善并落实《安全管理建议》,细化各部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与权利。尤其是涉及模糊领域的监管内容,应落实责任到人,体系明晰,而对事故应急工作中的各院系、部门的分工要做到精准与科学,对安全管理中所存在的特殊问题,需要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对不同部门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明确,从而让使用部门与职能部门有例可依、有章可循。
实验室安全管理是复杂而繁复的系统工程,主要涉及生物物质处理、消防与火灾、水电安全、废弃物处理、废液处置等。现阶段,我国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特征、学科特色,颁布了诸如《应急预案》《隐患整改与安全检查细则》《危险化学品管理建议》《安全管理细则》等文件,以此为实验室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实验室应根据学院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要求,制定与气瓶安全管理、废弃物处理、危化品处理及试剂存放与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此外,科技处、教务处、实验室使用部门、设备管理处及高校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现有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及政策体系,构建出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或文件,以此使其成为完整而系统的制度体系,全面满足我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发挥要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安全教育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拥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高校管理者及教师普遍缺乏对安全教育的认识,进而导致安全教育沦为形式、难以推动高校实验教学的快速发展[4]。对此,高校应制定出系统完善的安全教育体系,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安全常识及事故预防能力。首先,在学生入学阶段,高校教务处应组织教师及管理员通过安全视频、安全展板及安全讲座的形式,建构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安全教育机制。其次,在实验课前,教师应根据实验项目的危险程度、化学性质及实验规程对学生进行集体培训与教学,并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及违规情况作为实验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使学生加强对安全教育内容的关注度,提升实验室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最后,制定相应的应急演练体系,使传统的灌输式、宣讲式逐渐转变为参与式教育,并以此作为相关安全教育的平台及媒介,深化学生对实验室安全操作的理解与认识。
高校各职能部门在明确自身权责的基础上,应根据实验室危化品采购、存放、处置等环节的相关要求,明确自身的职能范围,使实验室危化品管理质量及效率得到显著提升。首先,实验室部门应通过构建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明确危化品的库存情况、采购情况及运输情况,切实实现危化品采购、存储管理的可视化与信息化。其次,高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危化品供应商的考核与审查力度,筛选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供应商作为实验室试剂采购的主体。再次,高校保卫处应根据消防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对危化品存放及处置情况进行监督、管控,使危化品的处置环节更加规范化、有效化、环保化。最后,在实验室使用部门方面,高校应通过规章制度构建与完善,严格要求使用部门将危化品使用情况、处理情况录入到信息系统中,使后续的危化品处理工作、废弃物处理工作有章可循。
实验室安全管理关系着高校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的全局。高校各院系、各部门应在明确权责范围的前提下,努力探析安全管理工作的不足,从职责权限、安全教育、规章制度、组织体系等层面,探析科学合理的强化路径,以此推动高校实验室现代化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