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国南亚学会年会会议综述*

2020-12-11 15:00李亚文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南亚学者一带

李亚文

(湖南师范大学南亚研究中心,410000,长沙)

2019 年10 月10—12 日,由中国南亚学会主办,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亚太院南亚研究中心承办的2019 年中国南亚学会年会暨“中国和南亚:对话、发展与共建”学术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云南社会科学院、西藏社会科学院、新疆国际友好交流促进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北方工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等逾50 家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 这也是该年会历年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次。

开幕式上,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洪新教授致辞。 他指出,站在历史的角度,千百年来中国与南亚各国的友好往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成立40 余年的中国南亚学会为这一成就贡献了不朽的力量。 蒋洪新认为,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中国和南亚国家的携手共进将促进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希望此次研讨能够为中国和南亚国家的繁荣发展寻找思路、获取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李向阳研究员作题为“美国的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的关系”的主旨演讲,他指出中美竞争的核心是谁能获得更多的盟友,而今贸易战迫使中国把对外开放的重点转向“一带一路”,同时“一带一路”的出路是高质量发展。

来自北京大学、西藏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的专家教授分别进行大会发言。 本次会议共分四个分论坛,80 余位代表发言,涉及南亚国家政局和国家关系、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现状、南亚国家语言文学和历史文化等方向,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1 南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建设

在“南亚国家政局和国家关系”分论坛上,学者们结合时下国际关系重点话题——“印太战略”对中印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联系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畅谈中印关系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 在“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现状”等分论坛上,不少学者放眼南亚其他国家,提到我国“一带一路”在当地的建设情况以及相关问题。

1.1 中印关系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义

为了确保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从奥巴马政府提出的“亚太再平衡”到现如今的“印太战略”,不同时期的战略重点无一不是在促进美国繁荣,确定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推动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由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则凸显了中国战略文化合作共赢,求同存异的价值取向。 在南亚,也为大多数南亚国家不断创造了新的合作机遇。 位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建设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项目,但是“孟中印缅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进展缓慢。 有学者认为,进度缓慢的因素主要来源于印度,而印度的态度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自2014 年5 月莫迪总理上台以来,印度对华外交的态度消极,曾两次缺席“一带一路”峰会,对“一带一路”持模糊态度,反对“中巴经济走廊”,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推进采取“不合作”方式。 莫迪政府应对或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一系列的的宏观战略设计。 其中包括“印度-湄公河区域经济走廊”跟“孟布印尼”次区域合作倡议。 有学者认为,莫迪政府应对或对冲的方式主要是因为: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尤其是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存在较深的疑虑。 从相关战略分析可以看出,印度战略界对中国倡议的疑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中国围绕丝绸之路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对印度长期和更为重要的挑战;二是对冲“印度洋-太平洋”框架下印度与美日澳形成的以安全为重心的合作伙伴关系。

有学者认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南亚与印度洋命运共同体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 但是,当前该地区局势发展呈现新态势:印度崛起助长其强化地区主导权与实现大国抱负,巴基斯坦内忧外患发展受阻,阿富汗恐怖主义活动外溢加剧地区动荡等,这些因素叠加使中国在南亚推进“一带一路”面临的政治安全风险大幅上升。 复杂局势考验着中国智慧。 中国需迎难而上,重视中印关系,破解合作困境,运筹好与南亚中小国家的关系,并发挥“中巴经济走廊”地区辐射作用,尤其是加强与阿富汗及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以提升中国与南亚的区域合作水平,拓展“一带一路”在南亚建设的合作空间。

2018 年4 月以来,中印关系呈现良性发展势头,印度表现出与中国发展多层次战略合作的迫切愿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与印度达成更多共识,将中印关系良好势头保持下去,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考量,也是重建亚洲秩序,并进而影响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有学者认为,目前是发展中印关系、推动中印和印度洋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最好时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较大共鸣。 2017 年3 月23 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 年3 月,中国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使中国形象与公信力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从“一带一路”中受惠。 就南亚地区而言,“一带一路”初步实现了对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第三,印度对中印关系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 从中印两国领导人2018 年4 月武汉会晤,到2019 年6 月上合组织峰会再碰面,以及第17 届香格里拉安全对话会上莫迪所表述的与中国展开多层次合作的愿望,再到2019 年10 月22 日中印首次举行执法安全高级别会晤,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信号。 因此,抓住契机,加快推进中印和印度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非常必要。 同时,作为亚洲最大的两大文明体,中印在维护亚洲秩序、实现亚洲繁荣方面肩负着共同的使命。

1.2 南亚地区“一带一路”建设现状与设想

在中国与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在“一带一路”合作方面,不少学者贡献了自己的看法。 在“中巴经济走廊”的背景下,中国应当参与到巴基斯坦的初等、中等教育中去,助其完善教育设施与教育制度,我国还要在孔子学院、大学联盟、留学项目方面深化教育交流合作;在实体产业方面,我国同巴基斯坦应该加强产能合作(如盐化工行业),帮助巴基斯坦延长相关产业链,促进相关工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巴基斯坦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内在支持,也为“中巴经济走廊”顺利推进提供支持。 关于尼泊尔,我们需要将两国友谊带向新高度,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为当地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但学者们也纷纷表示我们在尼泊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还需要克服来自多方面的困难,如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尼泊尔多边外交关系、尼国内的党派斗争、低下的工作效率与政府腐败等。 关于斯里兰卡,我国的企业和投资需要在当地走向民众,加强当地民众对我国及我国企业的认知,营造适应“一带一路”政策落地的微环境。

印度政府对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态度模糊,两国亦未订立具体合作日程,但从两大文明交流的角度来看,有学者提出中印文明对话能为新型世界秩序与世界格局的形成发挥重要的作用;整合中国和印度传统国际关系经验,充分进行中印文明对话,可以为新的世界秩序的构建贡献更多的亚洲智慧。 有学者从媒体、智库角度入手,谈到印度当地相关群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评估和认知,表示印度新媒体产业发达,借助媒体进行“一带一路”政策宣传,不失为可取之举。

另外,有关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策略,有学者认为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应当重视与中等强国的合作,建立正确的合作模式,进一步稳固中国的区域地位。

2 安全问题及防控

南亚地区是全球恐袭发生最为密集的地区,这也引来了不少学者关注南亚地区安全形势。有学者指出伊斯兰国残余势力渗透至印度,以及其国内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教徒长期以来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印度恐怖活动数量高企不下,而莫迪的民粹思想也使得宗教矛盾愈演愈烈。

关于孟加拉湾海上安全问题,学者认为海盗事件数量在近几年有所降低,这显示出地区合作意识有所增强,但相关国家还需加强安全教育,共同致力于基础设施合作、海上风险防控。

有学者另辟蹊径,聚焦小众群体,借孟加拉罗兴亚人、印度的流亡藏人来探讨变幻的地区关系。 学者介绍孟加拉国的罗兴亚难民给孟加拉国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指出中国应发挥区域大国在处理地区重大问题中的积极作用,避免罗兴亚难民这一地区不稳定因素给中国与孟缅及周边其他国家关系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位学者谈到流亡印度的藏人规模在10 ~30 万之间,而新德里对他们的态度亲疏不定、若即若离,时而严格管控,时而接触并支持群体活动,从中可见印度政府视印度藏人为中印外交对话之筹码,印度政府的政治意图昭然若揭。

3 南亚地区国家文学与教育

南亚国家语言众多、文坛活动频繁,了解南亚文学对理解人类文明起源与社会进步有着重大意义。 会上,有学者聚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提出异域作家本土化应当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泰戈尔对中国有着深入的认知和强烈的心理认同,因此泰戈尔在20 世纪中国传播影响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和现实诉求构建了中国的“泰戈尔”。 中国翻译界首先完成了对“泰戈尔中国化”的构建,认为文学译介不是消极、被动的行为;文学译介是基于本土现实文化主动的,有目的性的选择与建构。 亦有学者对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印度裔作家V.S.奈保尔的文化身份进行了解读,由于奈保尔不断在印度文化、殖民文化和英国文化间穿梭,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身份主要是由其特殊文化背景和经历决定的,其文化身份的追寻是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还有学者将文学作品进行了微观剖析——对比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与《荷马史诗》中的预兆间性问题,认为预兆是一种艺术手法,它的出现与现实息息相关,总结出印度史诗以后预兆出现居多,并较为间接,而《荷马史诗》更多为先预兆,并更为直接。

在南亚教育方面,学者认为印度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咨询不完备,留学资助资金匮乏,而泰戈尔作为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应当得到践行以提振印度教育水平;另外有学者指出巴基斯坦国内的语言问题,需要加强语言教育让巴国加入全球化浪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南亚学会秘书长叶海林研究员和中国南亚学会副会长、湖南师范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刘曙雄教授在闭幕式上进行总结:本次南亚学会年会观点丰富,有广度、有深度,中国南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后继有人;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并且功底扎实,大有可为。 作为南亚学界重要交流平台的中国南亚学会年会应当常开常新,避免千会一面,培养并打造更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南亚研究队伍。

猜你喜欢
南亚学者一带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南亚》教学设计
山推成功拓宽南亚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