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精通、医技精湛、管理精细,一切都源于王晓东对医学精诚的初心。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昆山农村,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苏州医学院的专家时常下乡,在义诊的同时,给农村的“赤脚医生”培训血吸虫病防治技术。王晓东清楚地记得,在他读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午后,坐在教室看书的他突然听到外面熙熙攘攘,好奇的他爬到窗户口向外望去,只见在简陋的操场上,一位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给学校老师及周边群众普及血吸虫病知识,看着群众的热情和感恩,王晓东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崇敬油然而生。只一眼,便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医学的种子。
如果那天没有看到那位下乡来小学义诊的医生,或许出身农民家庭的王晓东,会依照父母的意愿学农。然而人生没有如果,命运如同草蛇灰线,处处埋伏着未来的隐喻。谁都不曾想到,出现在小学教室窗外的那名医生,十余年后,竟成了王晓东研究生时期的导师,并毫不吝啬地将一身本事倾囊相授。
当问及为何要选择骨科学专业时,王晓东哈哈一笑,“当时有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三个专业可供选择,我当时不懂的太多,只是望文生义,觉得预防医学并非治病,口腔医学只看小疾,所以就选择了临床医学,只是单纯想着要当一个治病救人的‘真正’医生。”
1980年,中国高考实施预考制,各地平均淘汰率高达55%左右,尤其对于农村的考生来说,参加高考的人数本来就少,最终能顺利进入大学殿堂的仅占农村考生的3%左右,可谓凤毛麟角。王晓东在1982年考入南京医学院,足以证明其过人的学习能力,而这种学习能力伴随了他的一生。
1991-1994年,王晓东在苏州医学院完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业,获儿科学(外科)硕士学位;1996-1999年,在苏州医学院完成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业,获外科学(骨科专业)博士学位;1999-2000年,王晓东获教育部“普通访问学者”在英国皇家骨科医院(伯明翰)和戴安娜儿童医院临床轮转一年;2001-2009年,获江苏省首批135重点医学人才资助,短期在英国、美国、德国临床进修,累计一年;2011年,王晓东作为卫生部派出的29人访问团团长,来到法国专修医院管理,再到德国学习最新技术……
博学便要笃行,在储备了大量的医技和管理知识后,王晓东开始在骨科领域及学科建设方面大展身手。在专业技术方面,王晓东精通小儿创伤微创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治疗、肢体延长和肢体复杂畸形矫正、急危重创伤救治、良性肿瘤微创治疗、脊柱侧弯治疗等领域,先后获多项省级和厅级课题,获国自然基金一项,多项新技术获省厅新技术引进一、二等奖。
在学科建设方面,王晓东与香港MedArt(医艺盟)、美国HTC(康健儿童)等国内外著名医院建立联系,邀请知名专家来院手术。通过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创建了小儿骨科这一拥有完整病区的独立临床专科,床位数从8张增加到60张,年手术量逾3500台,如今已成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为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打造了品牌学科。
学而优则仕,成绩突出的王晓东,从2004年就开始了医院管理工作,先后担任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副书记、纪委书记,苏州大学医学部儿科临床医学院院长,苏州大学医学中心(苏州市独墅湖医院)院长,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院长等职务。
同时,王晓东还兼任苏州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骨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小儿骨科学组委员、苏州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等职务。
站在新的高度,王晓东的眼界更加宽广,他告诉记者,尽管上一个十年,中国小儿骨科学得到了井喷式发展,一些新技术已赶超欧美等发达国家,但不得不说的是,学科依然存在发展瓶颈。
“就拿治疗标准来说,不少医院,甚至大三甲医院,小儿骨科疾病是依照成人的治疗标准,原本牵引就可治好的疾病,却要上钢板固定,导致肢体短缩、骨髓炎,甚至终身残疾的案例屡见不鲜。”在王晓东看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小儿骨科学的同质化医疗。
院长语录
作为双肩挑的院长,当涉及到自己本科室业务的时候,可能公平性不够,但反过来想,如果一个院长连自己科室都搞不好,那么他又有何威望?
看病难,看儿科更难。苏州在解决儿科看病难的问题中做了很多尝试,如推进“健康市民531”行动计划、建立儿科医联体、推进“名医工程”等,但是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仍不理想,与广大家长的预期仍有差距。原因何在,如何解决?在王晓东的一次次明辨与慎思中,逐步有了答案。
王晓东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一、二级医院的儿科医疗服务功能长期缺位,失去关注,儿科医生收入低;社区医生儿科专业能力培训不到位,社区医疗设备、儿童用药等缺乏;优质的儿科医疗资源聚集在三甲医院,从长远角度看是浪费的;由于儿科盈利能力较差,民营资本不愿涉及。
对于解决方案,王晓东认为核心是以儿科医联体为基础,通过成立公立医院理事会管理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儿科医疗集团,始终保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将广大家长认可的大型儿童医院的医生,持久有效有序地在基层服务,达到同质化医疗,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整合型儿科医疗服务体系。
这其中,整合儿科医疗资源首先要打通集团内医务人员流通渠道,拓展三甲医院儿科的延伸服务,建立区域内社区儿科医师、护理、药剂人员的绩效考核机制,真正做到上级医生“沉得”下,基层医生“浮得”上;其次,加强与卫生健康委、医保局等部门的沟通,申请政府购买儿童预防保健服务,拓宽儿科规培医生、儿科医学生培养途径;再次,要建立儿童小病不出社区、慢病管理有三甲医院医生参与、疑难危重患儿在三甲医院救治的制度。
在王晓东撰写的论文中,为这种新型儿科医疗集团的落地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医疗集团对派驻所属儿科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进行垂直化、网格化管理,产权明晰,并适度引入社会资本;二是解决基层儿科人员来源问题,克服目前基层儿科人才招不到、呆不住、待遇低的局面;三是三甲医院派出的专家参照“苏州市名医工作室”政策,采用同等专家门诊诊疗费,并接受政府购买儿童公共服务产品;四是把派驻的儿科医院、诊所、社区卫生中心作为儿科专业医学生的实习基地和儿科规培医师定点规培项目,探索儿科全科医师培养途径;五是医疗集团负责制订本辖区内儿科医疗卫生服务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第三方参与为主,以医生声誉为主的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王晓东表示,下一步他将深入探索儿科医疗诊所(小型儿科医院)标准化建设,理顺集团内三级医院与诊所之间的产权关系,建立标准化、同质化的医疗质控体系,为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破解儿科“看病难”问题提供相应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