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020-12-10 06:46郑凤霞
公关世界 2020年2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郑凤霞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本文分析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阐述了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浅谈提高和拓展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高校 法学专业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法学学科吸引了广大学生。2018年,全国已有610所高校开设法学专业,法学专业每年毕业生超过10万人。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弘扬法治精神”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后备军。法学专业因其专业特性,就业方向主要为公、检、法等政府部门或企业法务、律师事务所,肩负着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若不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保持高度的政治纯洁,将极大影响甚至危害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法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应立足于多元立体结构,在重视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法学专业学生思想特征

1.理性认识大于感性认识,人际关系淡薄

在专业学习与法律知识熏陶下,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理性认识大于感性认识,表现为遇事冷静沉着。但较强的理性认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容易出现人际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宿舍关系紧张、同学情谊淡化等现象。

2.容易将权利绝对化、自我化,集体利益观薄弱

在学习和生活中,法学专业学生往往表现出法律人的思维方式,在思想上表现为强烈的权利、自由、公平等观念。这对学习、理解法律知識是有益处的。但是,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往往将权利绝对化,动辄就与老师讲法律、讲自由,忽视甚至是无视应履行的义务。如在评奖评优过程中只关心自身利益,不关注他人感受,导致同学关系紧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只站在自身角度指责他人侵犯自身权利,不会客观、全面的处理与同学的矛盾,同理心薄弱等等。种种行为都表现出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将易权利绝对化和自我化,集体利益观淡薄。

3.“双业”压力大,易产生消极情绪

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化知识,法学学科基础课程多且繁杂,概括性、抽象性较强,法学专业学生在确保上课质量的基础上,还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理解掌握知识。加之司法资格考试时间紧难度大,巨大的学业压力让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出现了逃课、旷课、上课睡觉等消极现象。

此外,法学专业就业出路较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公、检、司、法等法律部门、公司法律顾问、创办律师事务所等。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法学人才的专业、学历要求逐渐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当面临毕业时,部分毕业生出现恐惧避难心理,表现为等靠、无就业计划等。学业压力、就业压力让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更有甚者表现为思想偏激、行为异常等,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政治素养不足

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重视专业课学习,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出现了逃课、迟到、玩手机等现象,导致思想政治知识储备不足。此外,受社会环境、成长环境的影响,部分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政治素养不足,政治觉悟与敏感度较低,摆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不显著

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部分高校以法学专业学科教育为主,思想政治教育为辅,违背了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此外,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行大班制、放羊式教学,大大打消了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降低了思政课教学成效,失去了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后,部分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辅导员身兼数职,疲于繁杂事务性工作,无心学习精进,导致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错节,出现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生没事就好”的思想,无法创新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3.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法学专业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荒废学业,思维能力贫乏。网络上不健康信息与价值观影响着法学专业学生身心健康,日益侵蚀着他们幼稚的心灵。由于虚拟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在网上随意发表负面言论,在虚拟空间中变得随心所欲、丧失诚信、理性缺失、表里不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很难把握他们的真实思想动态。特别是部分学生往往把对现实生活、学习以及人际关系中的不满、愤恨发泄到虚拟网络中,经过网络传播、网络发酵,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容易演变成一次严重的网络舆情事件。这不仅增加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同时提高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三、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1.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不仅要重视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公平正义的理念。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真正了解法律的内涵、意义、作用和价值,让学生不仅精通法律知识条文还要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把法学专业学生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根正苗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合格建设者。

2.加强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主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涵和意义,主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升自身道德操守,向法学专业学生传授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专业课教师还需要主动学习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3.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采用的是大班制封闭式教学,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理论灌输,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高校应改变思政课教学方式,由整化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小班制开放式教学。针对法学专业学生,应重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具有自身的特点,不仅仅是专业教育,更是一种意识形态教育。

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法治建设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校应选聘专职法学专业思政课教师,结合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通过开放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定位,认真思考自己将肩负的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学会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自觉追求公平、正义。

此外,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考察、专业实习等等,内容、形式多种多样,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导学生走入生活,将所学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发挥,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4.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充分适应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真正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法学专业学生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主动运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教育学生科学、合理运用网络,避免受网络传播的不良思想、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合理发泄心中不满,避免网络舆情的发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缓解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压力,引导学生通过参加课外活动来释放内心压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引,阐述了当前高校法学专业学生思想特点以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并浅谈了几点解决措施。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法学专业学生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文琴芬. 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 法制博览, 2019, 000(019):278-279.

[2]安军. 法学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 2018, 000(014):35-36,42.

[3]施亚芬. 对法学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 消费导刊, 2017, 000(004):96.

[4]魏美. 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J]. 改革与开放, 2014, 000(004):82-83.

[5]刘岩, 钱淼华. 谈教师的榜样作用[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2012, 028(010): 55-56.

[6]梁艳. 法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18): 85-91.

[7]李哲.思想政治教育與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J]. 知与行,2017,(4):141-146.

[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