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翔,华 丽
(上海长征医院,上海 200003)
在重症疾病抢救的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是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置管能够降低多次静脉通道建立时对患者血管及皮肤造成的损害[1]。但中心静脉置管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较多的并发症。如相关性感染症状的发生,这类症状的发生能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能够诱发较多的不良情绪。而合理选择置管定位方式能够减少这类感染事件的发生。超声定位的应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结合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120例床旁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展开研究,具体的资料如下: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120例床旁超声定位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展开研究,根据病床号奇偶性质随机分组,奇数60例纳入对照组(传统体位标定下置管),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28—68)岁,平均(48.9±6.3)岁;偶数60例纳入研究组(超声定位深静脉置管),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27-71)岁,平均(52.3±6.5)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前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拟定研究方案并呈递给当地医疗伦理组,经审核后执行。研究前排除严重认知障碍以及心理疾病的患者,同时排除凝血功能障碍和基础药物过敏的患者。
对照组在传统体位标定下置管,研究组在超声体位标定下置管。结合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对中心静脉血管进行定位。选择颈动脉置管,在超声定位过程中及时调整探头频率,并对颈动脉的横截面做充分的探查,结合中央位置以及投射点做置管标记。确保静脉与显示器在同一水平线,借助显示器图像完成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完成置管。此时仍然结合超声明确导管的送入位置,配合抗凝剂使用,置管成功后做固定和包扎。
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置管指标,评估时新纳入(静脉置管操作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一次性成功置管率、机械性损害发生率),观察置管操作时间越短,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成功置管率越高说明定位方式的应用效果越好。
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别纳入(出口部位感染、导管细菌定值、导管相关性血流)三个感染类型,感染率越高说明定位效果越差。
研究组中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较对照组长,静脉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而机械损伤率低于对照组,此外研究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置管概率为(93.3%),高于对照组(66.7%),P<0.05,详细如下:
(1)研究组30例:静脉置管操作时间(25.8±8.3)s,导管留置时间(13.9±5.7)d,一次性成功置管28例(93.3%),机械损伤1例(3.3%);(2)对照组30例:静脉置管操作时间(57.6±15.6)s,导管留置时间(8.5±3.5)d,一次性成功置管20例(66.7%),机械损伤6例(20%)。
注:t=9.8568、4.4218,x2=6.6667、4.4031,P<0.05。
两组患者留置管过程中感染类型主要集中于出口部位感染、导管细菌定值、导管相关性血流等几个方面,研究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低于对照组,P<0.05,详细如下:
(1)研究组30例:出口部位感染0例(0),导管细菌定值1例(3.3%),导管相关性血流1例(3.3%),合计2例(6.6%);(2)对照组30例:出口部位感染2例(6.6%),导管细菌定值3例(9.9%),导管相关性血流3例(9.9%),合计8例(26.7%)。
注:x2=4.3200,P<0.05。
中心静脉置管应用于临床主要是为了降低反复穿刺造成的皮肤损害以及血管损伤[2]。这种技术在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使用范围较广,但受个人差异的影响,静脉置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存在差异,而置管是否合理,置管的质量高低均决定着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对医疗费用造成的影响较大。除此以外,置管不合理还可能导致相关性感染的发生,能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鉴于此选择合理的置管方式以及定位方法对置管的成功率有较大的帮助。本文结合了超声定位深静脉置管,以传统定位置管作为参照,评估前者应用后对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效果。结合我院120例置管患者展开评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留置管过程中感染类型主要集中于出口部位感染、导管细菌定值、导管相关性血流等几个方面,研究组的感染率明显高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与传统定位置管方式相比,超声定位的应用效果更加显著。
综上所述,深静脉置管过程中为了降低相关性感染事件的发生,结合超声定位具有必要性,可以降低机械损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