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学发展中传统家训的积极作用及当代意义

2020-12-10 16:34李庆勇
关键词:家庭成员儒家思想儒学

李庆勇

(济宁学院 社会科学部,山东 济宁273155)

中国传统家训是儒学深入家庭的表现形式,它以儒学为理论基础,推动儒学在基层的传播与创新,使儒家思想从庙堂之高转入江湖之远,并在社会中发挥教化与规范作用,为构建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家训与儒家思想一脉相承,它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体现着儒学的价值观,推动儒学的普及和传播,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就是一个儒学传播的过程,家训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结合实际情况,对儒学进行改造,在不违背儒学宗旨的前提下,根据社会需要作出调整,推动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家训和儒学融入家庭和社会,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传统家训推动儒学的普及和传播

传统家训的目的就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使家庭成员的言行合乎儒家的道德规范,家训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家训的内容也是儒家所倡导,因而传统家训推动了儒学在更大范围内的普及和传播。

儒家对个人的道德要求集中体现在家庭内,它希望家庭成员能够做到修身齐家,以保证基层社会的道德水平,同时使这种道德水平符合国家需要。修身齐家的道德培养基地重在家庭,而从家庭诞生出来的家训在提升家庭成员道德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家训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传统家训在修身齐家上的道德主张与实践,即是儒家思想在家庭普及和传播的过程。

(一)传统家训对儒家修身思想的推动

在修身方面,儒家思想将“五常”作为做人的基本德目。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处理人际关系基本的行为准则,也是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传统家训在用五常塑造个人品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不遗余力,对推动儒家五常观念在家庭中扎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情感要求,儒家思想要求人与人要相依相耦,相亲相爱,提出仁者爱人的道德规范,主张个体要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传统家训指出仁的重要性,姚舜牧在家训中认为仁是子孙繁盛的本要,是抵御淫欲奸邪的坚盾,关乎家庭家族的未来。《药言》言:“创业之人,皆期子孙之繁盛,然其本要在于一仁字,桃梅杏果之实皆曰仁。仁,生生之意也,虫蚀其内,风透其外,能生乎哉?人心内生淫欲,外肆奸邪,即虫之蚀、风之透也。慎戒兹,为生子生孙之大计。”[1]250传统家训蕴含着仁的思想,要求家庭家族扶困邻里,周济乡民,袁采《世范》规定:“人有困苦无所诉,贫乏不自存,而朴讷怀愧,不能自言于人者。吾虽无余,亦当随力周助。”[2]171许相卿《许云邨贻谋》规定:“秋成谷贱,量家余力籴若干石别储,遇歉时价粜,存籴本,以羡贷乡邻之饥乏者。券约丰偿,免息,连歉则展期候丰,不费之惠也。”[3]208

义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儒家思想要求人要具有道义精神,并将之作为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传统家训重义行义,把儒家义的主张深入到家庭的细小环节,贯彻到生活的具体方面。方孝孺在家训中要求所需所取以义为前提,不可取之不义。《家人箴》言:“非吾义,锱铢勿视;义之得,千驷无愧。物有多寡,义无不存。”[4]494郑太和在家训中要求家庭成员维护义门荣誉,行善积德,万不可做伤天害理之事。《郑氏规范》言:“吾家既以孝义表门,所习所行,无非积善之事,子孙皆当体此。不得妄肆威福,图胁人财,侵凌人产,以为祖宗植德之累。违者以不孝论。”[5]291

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学礼习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自觉养成彬彬有礼的君子。传统家训指出礼对家庭家族不可或缺,方孝孺在家训中认为礼是有德家庭的标志性因素。《家人箴》言:“非礼之事勿行,非义之货勿入。礼义所出,是为清门;悖傲所出,是为祸门;货财所出,是为幸门;仁贤所出,是为德门。”[4]495传统家训重视礼的养成,并让家庭成员自小就培养礼的意识和习惯,庞尚鹏在家训中就规定家庭成员五六岁开始习礼。《庞氏家训》言:“童子年五岁,诵《训蒙歌》,不许纵容骄惰。女子年六岁,诵《女诫》,不许出闺门。若常啖以果饼恣其欲,娱以戏谑荡其性,长而凶狠,皆从此始,当早禁而预防之。”[6]228

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知性原则,儒家思想要求人要有是非之心、明辨之心,具有判断是非的能力和观念,达到知识和理性的合一。传统家训意识到智的重要意义,并将智与德结合起来,打造家庭成员的智德合一。魏禧在家训中告诫儿子要明智,将能力用于正处,以免聪明反被聪明误,遗害终身。《给子世侃书》言:“汝资性略聪明,能晓事。夫聪明当用于正,亲师取友,并归一路,则为圣贤,为豪杰,事半而功倍。若用于不正,则适足以长傲,饰非助恶,归于杀身而败名。不然,即用于无益事。小若了了,稍长,锋颖消亡,一事无成,终归废物而已。”[7]627一些家训透露出智的锋芒,见解睿智,寓意深刻,体现出聪明智慧,颇具启发意义。袁采在家训中提出婚配须量力而行,结合自身情况选择伴侣,切不可求全求美。《世范》言:“有男虽欲择妇,有女虽欲择婿,又须自量我家子女如何。如我子愚痴庸下,若娶美妇,岂特不和,或有他事。如我女丑拙狠妒,若嫁美婿,万一不和,卒为其弃出者有之。凡嫁娶因非偶而不和者,父母不审之罪也。”[2]168姚舜牧在家训中提出贫富无常,既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又要有进取精神,转危为安。《药言》言:“家处穷约时,当念守分二字;家处富盛时,当念惜富二字。人当贫困时,最宜植立自守衡门之节。若卑谄于豪势之人,不独自坏门风,且徒取人厌,其实无济于贫乏也。”[1]248

信是建立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儒家思想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要求人要言而有信。传统家训重信讲信,要求家庭成员坚守承诺,以诚待人,表里如一,真实无妄。王汝梅在家训中认为只有诚信才能办成事,要求家庭成员以诚为做人根本。《王氏家训》言:“万事须以一诚字立根脚,即事不败。未有不诚而能成事者。虚伪诡诈,机谋行径,我非不能,实不为也。非惟天不可欺,即人亦难瞒。”[8]513羊祜在家训中教育儿子要讲诚信,不空口许人钱财,不传播不实言论,三思而后行。《诫子书》言:“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9]48出处于此的不经之谈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无传不经之谈对于今天不传播谣言则有指导作用。

传统家训以儒家五常说作为规范家庭成员的准则,致力于培养他们的君子风度和淑女典范,在个人道德品质上,传统家训和儒家学说达到高度一致,儒家的修身观经过家训的灌输,移植到家庭成员的内心,并化为实际行动,儒家思想的功能得以实现,儒学能在家庭中大放异彩,传统家训厥功至伟。

(二)传统家训对儒家齐家思想的推动

在齐家方面,儒家思想将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作为家庭道德建设的基本起点。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家庭道德是最初、最基本的道德关系,齐家必须有道德的支撑,而家训在建设家庭道德进而达到儒家的齐家目标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父子关系上,儒家思想将之作为家庭关系的核心,父慈子孝是其理想的道德图景,一方面强调父母对子女既要养又要育,增强两者之间的血肉及情感联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子女尽孝,百善孝为先,强调子女要尊敬、服从、赡养、劝谏父母,并且祭亲续统。传统家训既指出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又指出子女对父母的义务,按照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打造儒家伦理的道德家园。颜之推在家训中提出父子之间要严肃,父对子须严勿狎。《颜氏家训》言:“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10]47姚舜牧则在家训中指出父母对诸子要一视同仁,不可偏爱,否则就要生出嫌隙。《药言》言:“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殴而争讼因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1]245许相卿在家训中指出儿子对父亲要恭敬与诚恳。《许云邨贻谋》言:“凡子事父老,必立侍。暑必具衣,事诸父,未冠婚勿侍坐。盖父子分不可狎,狎则慢。然恩不可简,简则疏。闺门之内,肃如尔,恳如尔。”[3]206

在夫妻关系上,儒家思想将之作为家庭关系的基础,夫义妇顺是其追求的行为模式,强调伉俪和谐,夫妻恩爱,相敬如宾,相处有礼。传统家训既肯定夫妇有序,又主张夫妇互尽义务,肯定夫妻间的忠贞爱情,并斥责忘恩负义的薄幸之徒。班昭将夫妇之道比作天地之义,视为人伦大节,主张建立贤良的夫妻关系。《女诫》言:“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阙。”[11]5吕坤将夫义妇顺当作家庭幸福的基础,《闺范》言:“《易》之《家人》曰:夫夫妇妇,而家道正。夫义妇顺,家之福也。故择夫妇之贤者以示训焉。”[12]539姚舜牧强调夫妻同甘共苦,不可始乱终弃,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之妻不相忘。《药言》言:“尝谓结发糟糠,万万不宜乖弃。或不幸先完后娶,尤宜思渠苦于昔,不得享于今,厚加照抚其所生,是为正理。”[1]246

在兄弟关系上,儒家思想视之为手足之情,兄友弟恭是其要求的基本准则,强调兄长应该爱护弟幼,弟幼应当尊敬兄长。传统家训认为兄弟同胞共乳,至亲至厚,应该亲密无间,和睦相处。颜之推在家训中认为兄弟同气连枝,要求兄弟间要友悌。《颜氏家训》言:“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10]48叶梦得在家训中提出兄弟和睦是门户长久之道,家庭家族若要生生不息必须要避免兄弟失和。《石林家训》言:“兄弟辑睦,最是门户长久之道。然必须自少积累,使友爱出于至诚,不敢纤毫疑问,乃能愈久愈笃。若才有一毫异心萌于胸中,则必有因而乘之者,初不自觉,忽然至于成隙,则虽欲救之不可及也。吾观近世兄弟间失和,事虽不一,然其大端有二:溺妻子之私,以口语相谍;较货财之入,以争夺相倾。此不可不预知而早戒也。”[13]145

在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上,传统家训按照儒家的规范去实践,以儒家的道德框架构建家庭秩序,使家庭人伦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要求,儒家的家庭观念、家庭道德经过家训变为众多家庭的守则,儒学也因此深入到基层,影响到个人,儒学生存空间的拓展,影响范围的扩大,传统家训功不可没。

由上可见,传统家训阐明儒家经义,以儒家思想教谕子孙,并代代相传,通过家庭传播的方式,将儒家文化普及到家庭,拓展了儒家思想的教化渠道,促进了儒学传播的世俗化、大众化,使儒家思想在人们思想道德领域中确立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奠定了民众基础。

二、传统家训推动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家训在普及和传播儒学的时候,为使儒家的道德要求更贴近符合大众生活,易于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接受,将之和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阐释和发挥,以便于实践遵行为目的加以改造,从而使儒学走近普通人身边,走入普通人心中,使读书较少的人亦备感亲切,以此实现儒学的教化功用,进而推动儒学的创新和发展。

(一)传统家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和发挥

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为宗,是家庭儒学教育的思想道德教材。家训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和发挥,为家庭成员所遵循,成为人们立身处世的座右铭。家训对儒学思想的阐述,有补于儒家的道德修养,完善了儒家的伦理道德,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传统家训对儒学思想进行解释,结合实际加以细化,使儒学思想进一步贴近家庭需要。王昶在家训中对《论语》里的“如不知足则失所欲”进行解释,提出“知足之足常足”的观念,要子侄们知道满足,不要贪得无厌,能进能退,知足常乐。《戒子侄书》言:“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4]42颜之推在家训中对孔子的“奢则不逊俭则固”进行解释,进而主张节俭,反对奢靡。《颜氏家训》言:“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奢则施,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今北土风俗,率能躬俭节用,以赡衣食;江南奢侈,多不逮焉。”[10]51

传统家训对儒学思想进行发挥,联系现实生活将儒家道德要求扩大,使儒家思想的含义进一步加深。欧阳修在家训中针对《礼记》所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加以进一步阐述,认为美玉不琢不磨,虽不成器物,仍不失为玉,而人如果不学习,则会变成品行不好的小人,危害甚大,以此强调学习的必要性,通过努力学习,成为品学兼优的人,否则就会沦为下流。《诲学说》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15]123陈确在家训中针对《礼记》所说“无不敬,尽之也”,认为人生修养,要从敬上下功夫,不仅要上敬父母师长,还要下敬兄弟朋友,在日常言行上也要持慎重态度,以敬的态度去做事,将敬的意识渗透到人生的各个层面,进而养成道德自律的意识。《书示仲儿》言:“端庄敬慎者,望而知为学人;慢易轻诞者,望而知为草野市井人。敬于父母则孝顺,敬于夫妇则肃和,敬于兄弟则友爱,敬于朋友则丽益,敬于僮婢则从令,敬于一切世俗则无辱,敬于言则不妄,敬于事则有成,敬于讲诵则有得,敬于作书临文则法日进。《记》曰:无不敬,尽之也。能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不是;不敬之人,时时见得自己是。故《中庸》言君子,能戒惧而已也;其言小人,无忌惮而已矣。”[16]612王守仁在家训中对孔子“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的说法,进行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进而指出人皆有过,贵在知错能改。《寄诸弟》言:“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17]520

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并非直接生搬硬套儒家思想,针对家庭成员的接受能力,家训对儒家思想中生涩难懂的语句进行解释,结合家庭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儒家思想里言简意赅的至理格言加以发挥,使儒家思想贴近个人,贴近生活,家庭元素的加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内涵。

(二)传统家训使儒家思想接近实践并易于实践

传统家训,并不局限于传统,还立足实际,将实际需要总结出来,抽象出来,融入到家训中,融入到儒学内,使儒家思想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符合实际需要,适合家庭运用,儒学由此具有家庭性、实用性、操作性,接近实践并易于实践。

传统家训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并以儒家思想规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但并非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其作用于家庭,发挥它的教育、约束作用,因此它以应用为目的,以功用为追求,和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如在节俭观上,儒家思想倡导俭以养德,这非常适合家庭需要,也具有实践意义,家训迎合了这种需要,从不同方面论证节俭观,结合实际情况为节俭观注入新内容。司马光在家训中论证了俭与侈的辩证关系,提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观点。《训子孙文》言:“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18]128再如时间观,传统家训将儒家光阴易逝、惜时如金的思想不断强化,结合具体实际,强调时间的宝贵,要求家庭成员勤奋读书。王修在家训中指出光阴易逝,读书趁早。《诫子书》言:“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必读书,并学作人。”[19]30毛先舒则在家训中进一步阐发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与子侄》言:“年富力强,却涣散精神,肆应于外,多事无益妨有益,将岁月虚过,才情浪掷,及至晓得收拾精神,近里着己时,而年力向衰,途长日暮,已不堪发愤有为矣。回而思之,真可痛哭。汝等虽在少年,日月易逝,斯言常当猛省。”[20]637

传统家训将儒家思想铺展伸开,针对儒家的道德要求提出具体的做法,将儒家的道德主张化为实际要求,这些要求切实可行,也容易去做,从而使儒学从书本走进了生活,走入了实践。如在交友观上,儒家倡导交友以贤,家训对此进行细化,提出具体的交友方式,将原来的道德原则变成了可行细则。袁采在家训中针对如何交友提出近君子、远小人的做法。《世范》言:“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乃乎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小人之言,多刻薄浮华,此言先入于吾心,及乎临事,自然出于刻薄浮华矣。”[2]170纪昀则在家训中告诫家庭成员当心伪君子。《训子书》言:“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盖伪君子之心,百无一同,有拗捩者,有偏倚者,有黑如漆者,有曲如钩者,有如荆棘者,有如刀剑者,有如蜂虫者,有如狼虎者,有现冠盖形者,有现金银气者。业镜高悬,亦难照彻。缘其包藏不测,起灭无端,而回顾其形,则皆岸然道貌,非若真小人之一望可知也。并且此等外貌麟鸾,中藏鬼蜮之人,最喜与人结交,儿其慎之。”[21]370再如勤奋观,传统家训将儒家思想里的要求变成了具体的措施,易于家庭成员去实践,朱柏庐在家训中就提出了深思远计、宴眠早起、耐烦吃苦三个途径。《朱子治家格言劝言》言:“勤之为道,第一要深思远计。事宜早为,物宜早办者,必须预先经理。若待临时,仓忙失措,鲜不耗费。第二要宴眠早起。侵晨而起,夜分而卧,则一日而复得半日之功,若早眠晏起,则一日仅得半日之功,无论天道必酬勤而罚惰,即人事赢诎,亦已悬殊。第三要耐烦吃苦。若不耐烦吃苦,一处不周密,一处便有损失耗坏。事须亲自为者,必亲自为之;须一日为者,必一日为之。人皆以身习劳苦为自戕其生,而不知是乃所以求生也。”[22]331

传统家训以实际为导向,以实践为目标,应用性比较明显,目的性也很强,儒学正是有了家训这个纽带,才由精英文化变为民间文化,有了家训这座桥梁,儒家的道德主张才能在千家万户实践,儒学才得以在基层社会扎根。

由上可见,传统家训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迎合家庭需要和实际特点,对儒家原有的伦理范畴和礼仪规范进行阐释和发挥,融入社会生活元素,加入作训者的主观见解,根据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选取可为家庭所用的儒学在不违背儒学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加工,使其更接地气,儒学因此接近实践并易于实践,实现了创新与发展。

三、传统家训和儒学的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即使时过境迁,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继承与发展,让它在新时期继续发挥自身的价值。对待家训与儒学亦是如此,今天更需要汲取传统家训及儒学的精髓,结合时代特点,在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二者的当代作用。

(一)助推两个文明建设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方面,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保障,只有两个文明都建设好了,国家才能进步,时代才能前进,因此我们确立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富口袋的同时如何富脑袋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因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而传统家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亦可发挥积极作用。

建设两个文明首先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而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传统家训提出了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为我们加强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论据。传统家训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质生活固然重要,但人如果只沉溺于物质而不能自拔,则无异于禽兽。基于对精神生活重要性的认识,传统家训在义利观上主张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在理欲观上主张导欲、节欲,强调用道德理性对欲望进行引导和控制,时刻对私欲、贪欲保持警惕和克制。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传统家训的主流观点。司马光在家训中指出以良法教育后代远远大于留给他们百万家产,主张要以礼仪法度整肃家庭。《温公家训》言:“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23]133方孝孺在家训中指出治家不能只重财利,更要重视品德礼仪。《家人箴》言:“古之为家者,汲汲于礼义。礼义可求而得,守之无不利也。今之为家者,汲汲于财利。财利求未必得,而有之不足恃也。舍可得而不求,求其不足恃者,而以不得为忧。咄,嗟乎若人。”[4]494孙奇逢在家训中指出做道德贤良的人远比做荣华富贵的人重要。《孝友堂家训》言:“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紧要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从古贤人君子,多非生而富贵之人,但能安贫守分,便是贤人君子一流人;不安贫守分,毕世经营,舍易而图难,究竟富贵不可以求得,徒自丧其生平耳。余谓童蒙时,便宜淡其浓华之念。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24]570传统家训不否定物质生活,但更注重精神生活,尤其批评一味追求物质而舍掉精神的行为,这对我们今天亦是一个警示,我们今天的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但绝不能丢弃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家训为坚持精神文明建设毫不松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由支撑。

如何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家训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尤其是在个人品德养成和社会风尚培育上,传统家训指出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如在个人品德养成上,周怡在家训中就教育儿子一定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示儿书》言:“做人要立决烈志,奋刚大气,存中正心,养灵明性,调和平情,出典则言,行光明事,积博厚德,成悠远业,方做得个大人。”[25]215刘备则在家训中提出存善去恶的道德要求。《遗诏敕刘禅》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26]31刘备以此勉励刘禅,教育他凡事不要以为错误小就去做,也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成为做人处事的正确准则。在社会风尚培育上,颜之推在家训中指出良好社会风气对家庭、国家的益处。《颜氏家训》言:“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治家之宽猛,亦犹国焉。”[10]51许相卿则在家训中警醒家庭成员远离不良的社会风气。《许云邨贻谋》言:“歌舞俳优,鹰犬虫豕,剧戏烟火,一切禁绝。虽乐宾怡老娱病,亦永勿用,以杜赌博、奸盗、争讼、焚荡之隙。且防小子眩惑耳目,蛊荡志习,荒废学业,后患犹未易殚言。”[3]208因此,在建设精神文明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传统家训中寻求启示,并结合时代特点,打造我们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时代气息的精神文明。

传统家训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和见解,重精神、轻物质的传统美德启示我们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一定要丰富人们的头脑,在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时候一定不能放弃精神文明建设,要结合时代特点,汲取传统家训中正确的经验做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我们正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项内容蕴含着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亦可在传统家训中找到身影,因此可以利用家训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的培育,促使家庭成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要求,爱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亦是有着光荣爱国传统的伟大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中华儿女的爱国意识从来没有间断过,这种意识在家庭中就已经深深扎根,因而传统家训里有很多爱国的名言典故。陆游临终前就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让其儿子将以后平定中原之事告知九泉之下的他,透露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示儿》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7]159晚清积贫积弱,挨打受辱,张之洞就在家训中提出治国强国的主张,并以练兵为务,派遣儿子去日本学习先进的技术,以期国富民强。《致儿子书》言:“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只虑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28]437传统家训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其爱国意识,家国一体的色彩十分明显。在今天依然可以利用传统家训,引导家庭成员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同胞,热爱自己的文化,维护国家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团结,使爱国主义传统传承不息,代代永传。

再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要求,爱岗敬业是从业人员对自己职业的态度,体现出从业者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敬重,工作中勤奋努力、恪尽职守才能够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姚舜牧在家训中要求家庭成员人各有业、人必务业,切不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药言》言:“人须各务一职业,第一品格是读书,第一本等是务农,此外为工为商,皆可以治生,可以定志,终身可免于祸患。惟游手放闲,便要走到非僻处所去,自罹于法网,大是可畏。劝我后人毋为游手,毋交游手,毋收养游手之徒。”[1]24郑太和在家训中要求子孙为官者要忠于职守,不可贪墨。《郑氏规范》言:“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中告冤屈者,哀矜恳恻,务得其情,毋行苛虐苛刻。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若在任衣食不能给者,公堂资而勉之。其或廪禄有余,亦当纳之公堂,不可私予妻孥,竟为华丽之饰,以起不平之心。违者天实临之。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于谱图上削去其名,死则不许入祠堂。”[5]289传统家训要求家庭成员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对于今天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而传统家训中要求出仕为官的家庭成员廉洁奉公在今日依然理不过时,郑太和之言对于今日公务员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依然可以醍醐灌顶,具有当头棒喝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仅仅依靠顶层的设计和推动是不够的,它需要一个社会传播的渠道,有一个立足于社会大众生活的载体去推动,而传统家训正是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家的情感依托进行价值观教育,拉近人们和价值观的距离,使价值观具有亲和力、感染力,从而也就最接地气,成为人们固有的情感,促使人们更好地践行价值观。

优秀的传统家训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即使在今天,我们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家训依然可以大有作为。对待传统家训,我们应该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灿烂生辉的部分汲取过来,丰富利用,结合时代特点,打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家训,培育新家风,并推动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家庭、社会中的新发展,让中华美德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造福社会。

综上所述,传统家训以儒家伦理教化为特征,具有浓厚的儒学色彩,它是儒学传播的一个途径,推动了儒学在众多家庭间的普及,同时根据自身理解和家庭需要作出解释与发挥,使儒学接近实践并易于实践,进而推动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传统家训在儒学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优秀的传统家训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结合时代特点,培育新时期新家训、新家风,继续推动具有营养价值的儒学在当代传播与创新,为今天的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经过批判继承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进而彰显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儒家思想儒学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儒家思想是否扭曲了人性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身体传送带
儒学交流在路上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Why Lea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