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雯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2015 年,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1]3282017 年,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2]41在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今天,识别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错误社会思潮并与其斗争,是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哥达纲领批判》是针对充满机会主义色彩的《德国工人党纲领》而撰写的论战性著作,是对拉萨尔主义的全面清算,其撰写相对及时,发表策略灵活,理论内容科学,辩驳方法合理,是马克思恩格斯辩驳错误社会思潮的典范,对批判当今错误社会思潮具有启示意义。
19 世纪70 年代,在工人运动持续发展和反动派猛烈进攻的背景下,全德工人联合会和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走向了合并。但是,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毫无原则地妥协让步,致使两党的合并纲领——《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满拉萨尔主义的观点。马克思看到《德国工人党纲领》后,颇为震惊,于1875 年4 月底至5 月初,立即撰写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后改名为《哥达纲领批判》,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进行了逐条点评与批驳,详细指出了《德国工人党纲领》每一条中的问题所在。但是,迫于外界压力,《哥达纲领批判》撰写完成后历经15 年才被公开发表。
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毫无原则地妥协让步,《德国工人党纲领》充满了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色彩。首先,《德国工人党纲领》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是背离无产阶级立场的机会主义观点。劳动只有在具备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条件下才能创造财富与文化。《德国工人党纲领》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空谈劳动是财富和文化的源泉是超阶级的观点,是在为资产阶级作辩护,背离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其次,《德国工人党纲领》鼓吹“铁的工资规律”,与马克思对工资规律的分析相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论证了工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周期性、产业后备军的伸缩性、劳动时间的长短、劳动生产率高低,物价和税收等密切相关。《德国工人党纲领》将工资规律简单地与人口挂钩,为资产阶级作了辩护。最后,《德国工人党纲领》主张通过合法手段建立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认为国家帮助的工人生产合作社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最简单的方法,放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路线,是在向资产阶级妥协。整个《德国工人党纲领》明显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带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点。马克思认为《德国工人党纲领》“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3]335。恩格斯评价《德国工人党纲领》说:“这个连文字也写得干瘪无力的纲领差不多每一个字都是应当加以批判的。”[3]349并指出“一个新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外界会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而新的纲领比爱森纳赫纲领倒退一步,对党将会造成恶劣影响”[4]415。与此同时,恩格斯还预言在《德国工人党纲领》的指导下,两党合并终将分裂,而分裂必将使“我们党被削弱且丧失政治纯洁性”[4]416。
《德国工人党纲领》之所以充满机会主义色彩,背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原因是在制定纲领草案的过程中,李卜克内西作为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主要负责人,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必备素养,对潜伏在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难以作出是非鉴别。并且由于李卜克内西过分热衷于两派组织上的合并,在合并过程中并没有及时与倍倍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沟通,致使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观点乘虚而入。恩格斯指出“纲领草案证明,我们的人在理论方面比拉萨尔派的领袖高明一百倍,而在政治机警性方面却差一百倍”[4]411。
1875 年2 月,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哥达召开合并预备会议,拟定了合并纲领草案《德国工人党纲领》。1875 年3 月7 日《德国工人党纲领》在《人民国家报》上公开刊登。“纲领草案”一经问世就引起白拉克、倍倍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异常愤怒和强烈反对。倍倍尔在狱中看到这个“纲领草案”后,愤怒万分,立即在狱中写了一封长信,坚决地批判“纲领草案”,严厉谴责李卜克内西委曲求全的原则错误[5]255。白拉克针对“纲领草案”的内容,立即向作为党的委员会代表的奥古斯特·盖布表示抗议,并和倍倍尔写信给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自己的反对意见,征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纲领草案”的建议,寻求两人的帮助。白拉克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指出“这一纲领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倍倍尔的意见也是这样。”[6]10马克思和恩格斯收到倍倍尔和白拉克的信之后,立即回信对“纲领草案”进行了尖锐的批判。1875 年3 月18 日至28 日,恩格斯在给倍倍尔的信中表示了他和马克思对这个“纲领草案”的原则态度。随后,马克思又在5 月5 日亲自写信给白拉克,并附去《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一文,即《哥达纲领批判》,对“纲领草案”进行了逐字逐句全面彻底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统一的德国建立一个统一的工人政党,把工人运动联合起来是必要的。但是,这个联合必须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原则基础上,决不能“拿原则来做交易。”[7]6因此,“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他们不再做宗派主义者,不再做拉萨尔派。”[7]36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动《哥达纲领批判》发表的过程中,采取了暂时“沉默”和激烈斗争相结合的灵活策略,为辩驳错误社会思潮作出了表率。《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并非一帆风顺,遭到了各方面的阻挠,从撰写完成到公开发表经历了15 年的漫长时期,最后在恩格斯的积极推动和考茨基的大力协助下才公开发表。1878 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宣布社会主义运动为非法,禁止工人建立组织及出版报刊。《哥达纲领批判》成为《反社会党人非常法》针对、限制的对象。与此同时,恩格斯在给白拉克的信中指出他们之所以“对这个纲领保持沉默”[7]44是因为“工人、资产者和小资产者在其中领会出它本来应该有但现在却没有的东西”[7]44。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韬光俟奋,暂时沉默,暂且搁置《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1890 年,德国政府为了获取人民支持,取消了《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德国政府对出版物的检查开始放松。与此同时,当时工人运动在合法斗争方面取得了一定胜利,德国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开始活跃,急需一篇理论著作肃清机会主义对党内的影响。因此,恩格斯认为这是《哥达纲领批判》公开问世的最佳时机,他指出如果他不发表《哥达纲领批判》就犯“隐匿罪了”[7]3。但发表《哥达纲领批判》遭到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李卜克内西和国会党团的严重指责,他们以这篇文章的发表会给敌人提供破坏工人运动的机会为由,强烈反对《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恩格斯不以为然,同反对派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严厉反驳了这种观点,并认为公开发表《哥达纲领批判》是证明我们是一个敢于自我批评政党的有效手段。他指出“请看,我们是怎样自己批评自己的,我们是唯一能够这样做的政党;你们也这样试试看吧!这也正是这些人一开始就应该采取的正确立场。”[8]21最后,在恩格斯的坚持和激烈斗争下,以及《新时代》主编考茨基的协助下,《哥达纲领批判》终于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采取的暂时保持沉默,待时而动、灵活应对的发表策略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哥达纲领批判》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其内容的科学性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与机会主义思潮作斗争的重要思想来源。
《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的科学性就在于在批判《德国工人党纲领》错误观点的过程中,阐明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按劳分配原则、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德国工人党纲领》提出把劳动所得不折不扣地按照平等的权利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分配观和建立自由国家的机会主义国家观。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工人党纲领》中的分配观和国家观时,阐明了社会主义阶段社会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提出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会分为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脱胎出来,在经济、道德、精神等方面还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财富极大提高,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需要,分工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还带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因此只能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实行按劳分配,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关于《德国工人党纲领》中的国家观问题,马克思指出其“不把现存社会(对任何未来社会也是一样)当作现存国家的(对未来社会来说是未来国家的)基础,反而把国家当作一种具有自己的‘精神的、道德的、自由的基础’的独立存在物”[3]373是一种唯心主义国家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自然地引发出未来的国家制度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之上,其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7]27。《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后来无数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的重要源泉。
尽管《哥达纲领批判》撰写完成后并没有及时公开发表,在当时的影响并未达到预期。1891 年在《新时代》公开发表后经过短暂的争论便少有人问津。但是《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的科学性使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逐渐得到后人的普遍认可,成为无数马克思主义后继者研究、引证的重要对象。考茨基在《我们的纲领》中曾评价《哥达纲领批判》说“这种实质性论述对于党纲讨论的价值是无可争论的”[9]2,肯定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党纲制定的意义。列宁在萨马拉居住时期细致研究了当时所能获得的所有马克思的文献,其中就包括《哥达纲领批判》,并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国家与革命》等作品中引证了《哥达纲领批判》的重要内容。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研读了《哥达纲领批判》[10]349。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三次谈到或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哥达纲领批判》。1959 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哥达纲领批判》提出的过渡时期,我们“要好好研究”,充分肯定了《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的科学与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哥达纲领批判》。左翼代表的凯·尼尔森以分析《哥达纲领批判》正义观、平等观为起点,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正义观一脉相承关系的梳理与阐释,严肃考察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和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原则,着重论证了由相对富足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现实可能[11]36。当前,国内学者大多立足社会问题,多角度研究《哥达纲领批判》的科学内容,试图从中探寻回答或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成果显著。
正如阿多拉茨基所言“《哥达纲领批判》(1875)和《通告信》(1879),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的光辉典范。”[12]157《哥达纲领批判》发表以后,虽然在恩格斯生前并没有再版过,但是关于《哥达纲领批判》内容的研究与争论却贯穿第二国际始终[11]31,严重打击了第二国际时期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恩格斯晚年坚持《哥达纲领批判》里所阐述的基本原则,结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情况,对无产阶级斗争策略和社会主义理论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但是恩格斯去世以后,第二国际内部分化出以列宁、考茨基、伯恩施坦为代表的左、中、右三派。伯恩施坦是修正主义的典型代表,其主张严重背离《哥达纲领批判》的原则,他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实现社会主义,提出“在一百年以前需要进行流血革命才能实现的改革,我们今天只要通过投票、示威游行和类似的威逼手段就可以实现”[13]79的机会主义观点。针对修正主义的错误观点,列宁、罗莎·卢森堡等人坚持《哥达纲领批判》的基本原则,对其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列宁在评述伯恩施坦主义时说,“它是直接从资产阶级的刊物上搬到社会主义的刊物上来的”[14]225,并撰写了《国家与革命》,批判机会主义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捍卫并发展了《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国家与革命学说。罗莎·卢森堡则撰写了一系列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文章,在《社会改良还是社会革命?》的总标题下连载,严肃地批驳了伯恩施坦通过改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总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论述的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后继者与机会主义思潮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
《哥达纲领批判》对《德国工人党纲领》采用了逐字逐句的反驳与批判形式,从逻辑入手,论证《德国工人党纲领》理论内容的前后矛盾,是马克思辩驳拉萨尔主义的重要方式之一。马克思在批判《德国工人党纲领》第一条时指出其在逻辑上存在的两个矛盾点:一是,按照第一句话“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4]428,那么“社会中的任何人不占有劳动产品就不能占有财富”[4]429,由此应当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中自己不劳动的人,是靠别人的劳动生活,靠别人的劳动获得物质财富。也就是说,占有生产资料但没有参与劳动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是靠工人、农民获得财富的。但是,《德国工人党纲领》却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是在接上“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4]429这句话,得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4]429。由此指出了整句话逻辑的混乱。二是,马克思指出按照“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4]429这句话,应当得出的另一条结论是任何社会都不能离开劳动,“相反,我们现在却看到,任何‘有益的’劳动都不能离开社会”[4]429,指出《德国工人党纲领》对劳动与社会关系的颠倒,从逻辑上论证了前后两句话的因果矛盾。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指出了《德国工人党纲领》宣扬的通过“废除工资制度连同铁的工资规律”以争取建立自由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逻辑矛盾。拉萨尔认为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就是工资水平由人口的多少决定,当人口增加时工资下降,人口减少时工资上升,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马克思指出如果这个规律正确,那么这个规律不仅支配雇佣劳动制度,而且支配着一切社会制度。那么即使把雇佣劳动废除一百次,也废除不了这个规律。因此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本身就不存在。
透过《德国工人党纲领》条文揭示其反映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倾向,直击其内在本质是马克思辩驳拉萨尔主义的重要方式。《哥达纲领批判》紧紧抓住《德国工人党纲领》中反映的拉萨尔主义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倾向,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进行了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揭示了《德国工人党纲领》中渗透着的小资产阶级利益诉求和向资产阶级妥协的机会主义倾向。首先,《德国工人党纲领》条文故意模糊、混淆、臆造概念,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渗透了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德国工人党纲领》避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关键问题,空谈“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4]428,忽略了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这一关键问题,他指出“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4]428,只有一个人占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时,他的劳动才成为财富的源泉。《德国工人党纲领》硬给劳动加上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其实是给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作掩护,掩盖了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另外,《德国工人党纲领》臆造了一条“铁的工资规律”,宣称无产阶级贫困的原因是这条“铁的工资规律”。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其实质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拉萨尔利用“铁的工资规律”掩盖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其次,《德国工人党纲领》提出的“救世良方”,渗透着向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妥协的机会主义倾向。马克思指出“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观点,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被换上了拙劣的报刊作家的空话”[4]442,是向德意志帝国妥协的表现。而所谓的争取建立“自由国家”的观点,否定了资产阶级国家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依存关系,违背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现代国家制度建立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之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将无产阶级的解放寄托于资产阶级国家,实际不过是向资产阶级妥协的机会主义倾向。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出发,批判了《纲领》条文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方法论的运用。不仅使批判更具有战斗性,也使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更具说服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15]223因此,《德国工人党纲领》中兜售的“铁的工资规律”,主张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是“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鼓吹“用一切合法手段去争取建立自由国家”等观点,违背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原则,是坚持形而上学观点的重要表现。除此之外,马克思还指出《德国工人党纲领》在分配问题上所犯的致命错误,他指出其颠倒了生产方式与分配方式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4]436,其实是在“开倒车”,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6]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利用中国在转型期出现的部分问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进行全面攻击,进而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影响社会稳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时代虽然与今天大不相同,但面对错误社会思潮,《哥达纲领批判》对拉萨尔主义的辩驳,依然给予我们重要启示。
《哥达纲领批判》实质是针对德国工人政党自身的思想乱象进行的自我批判。如前所述,《哥达纲领批判》的撰写动因是德国工人政党纲领充满机会主义思想,具有影响德国工人运动正确方向的危险。《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原因是为了同党内日益滋长的机会主义思潮作斗争,彻底揭露拉萨尔派的真实面目,肃清其影响,提高全党的理论水平。恩格斯也曾指出《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可以让大家看到我们是勇于自己批评自己的政党。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与自我纠偏是工人政党发展、进步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经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坚决与党内错误思想作斗争,并形成了注重思想建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清除党内错误思想尤为重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内思想建设,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17]281。为此,党内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清除党内错误思想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新时代面对错误思想的攻击,我们要继续坚持从自身出发,不断反思,并直面错误,勇于自我革命和自我纠偏。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正确认识错误社会思潮的基本出发点。2018 年12 月18 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8],2019 年习近平在《求是》杂志第1 期上发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文章,再次强调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如前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揭露了《德国工人党纲领》对唯物辩证法的背离。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存在的主要误区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分析问题,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以“普世价值”为例,西方国家把他们的那套价值观念推崇为“普世价值”,把他们演绎的自由、民主、人权等说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尺。其本质不过是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出发,忽视了价值观念的客观性、具体性。而所有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等这些价值观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是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并且会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新时代,批判错误社会思潮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错误社会思潮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46 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9]524错误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其产生与泛滥也并非凭空,必定与社会问题、阶级利益等紧密相连。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了拉萨尔主义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利益诉求,揭露了其向统治阶级妥协的机会主义面孔。当前流行的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其大部分渗透着严重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西方资产阶级推行霸权的工具。以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为例,新自由主义社会思潮近年来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相对活跃,善于扭曲我国的政策观点,抓住我国政策中的个别词句借题发挥,其主要目的是攻击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及其取得的成就。例如,2013 年,新自由主义思潮以我国政策调整中将市场的基础作用调整为决定性作用为话柄歪曲中国经济将“彻底市场化”。2018 年在改革开放40 周年和中美贸易战僵持不下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思潮继续甚嚣尘上,借机否定新中国前30 年的经济成就,否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鼓吹彻底市场化、私有化,否认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的领导和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探究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不难发现,新自由主义思潮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资本主义性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新自由主义诞生于反对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运动中。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为适应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发展的需要,新自由主义开始向政治化、国家意识形态化、范式化发展,成为美英国际垄断资本推行全球一体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自由主义只不过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推行的工具。当前,探究错误社会思潮产生的原因,了解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价值倾向和政治目的,可以深层透视错误社会思潮的本质,避免受错误社会思潮的蛊惑、影响。
媒体是批判错误思潮的主阵地。如前所述,为批判拉萨尔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推动《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善于利用报纸、刊物等媒体平台及时宣传自己的观点。当前,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形成一种交融互渗的媒介生态。随时随地、全方位的信息平台既为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与泛滥提供了契机,也为我们与错误社会思潮斗争提供了重要平台。因此,当前与错误社会思潮作斗争,一是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提升大数据处理能力,时刻监督错误社会思潮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人民论坛每年对十大社会思潮的评选为我们批判错误社会思潮提供了方向性指导;二是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性、稳定性、主导性作用和新媒体的及时性、方便性、多样性优势,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环境,为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提供有利平台;三是要在利用好媒体平台的同时创新宣传手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习近平曾指出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331。近年来,我们在媒体宣传方式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以中央电视台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为例,新闻主播每天以通俗有趣的语言结合当天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传递主流声音,改变以往较为正式刻板的新闻宣传模式,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支持,是媒体宣传方式创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