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关注高等教育对农村发展的智力渗透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评议

2020-12-10 07:40胡弼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

胡弼成

(湖南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82)

《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彭拥军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年出版)是董泽芳教授领衔主编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著作的出版,值得关注,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首先,该著作揭示问题的视角比较独特。作者认为,普遍性向上的社会流动是社会阶层结构积极变动的反映,它有利于促进更多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并最大限度化解社会紧张和社会冲突,从而有效增强社会活力。尤其是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乡村发展、乡村振兴与我国社会转型的成功和现代化的实现息息相关,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对农村的智力渗透,推动农村社会流动者走出仅仅被视为体力承载者的低级阶段,使农村社会流动具有更加明显的智力劳动和技术劳动的特征,无疑是“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研究”重要使命的延续和拓展。该著作从这一角度切入问题,研究视野更加深广。

其次,该著作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特征比较明显。植根于对农村社会基本结构与乡土文化的一般认识,该著作紧紧围绕乡土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甚至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这一社会过程,试图重新把握乡村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和解释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村社会流动给农村社会结构、农村传统文化等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对农村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该著作主要采取了社会学的理论或方法,但并不局限于社会学,而是紧紧围绕农村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互动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较成功地整合了经济学、文化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使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性质和特征,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研究的问题域和方法论。

最后,该著作立足于中国乡村,致力于提供农村本土的解决方案。在明确提出了“农村智力流动”这一新概念的基础上,该著作得出了“单纯的农村智力输出型流动不足以推动我国现代化的全面实现,农村智力流动有必要适当向智力回流形态转向”等重要观点,而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大幅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则是农村发展必须直视的一体两面的问题。因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如何帮助实现农村智力输出与回流平衡”“如何实现奔向城市和工业与积极发展农村和农业之间的平衡”,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抓手。

总之,作者在研究、应答现实的挑战中,有时虽不免表现得过于乐观和超前,但全书一直在积极地、实事求是地关注高等教育对农村发展的智力渗透,明确提出了实现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可操作构想。该书既呈现了对时代挑战和相关问题独特的社会关怀、学术思考和教育情结,也显现了作者研究视角的独特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研究问题的本土性,从而自然彰显了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