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骁勇
(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辽宁省从2012年开始在省内组织开展阳光猪肉生产技术研发与推广,2012-2018年的6年间全省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637个、核心示范户315个,辐射带动养猪场(户)2000多个,累计建成阳光猪舍160多万平方米,生产和使用不含添加抗生素及化学合成药物的饲料产品13万吨以上,累计出栏生猪1100多万头,为社会提供了80多万吨的优质猪肉。先后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技术规范》(DB21/T 2740-2017)1项、企业标准《无药猪配合饲料》(Q/SRX 01-2016)、《无药猪浓缩饲料》(Q/SRX 02-2016)、《阳光猪肉》(Q/SRXSP 01-2016)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成果26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2012-2018年期间省内部分阳光猪肉生产养殖场(户)的生产实践为基础,并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分析,简要概述了北方地区应用该技术所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通过将优良瘦肉型生猪在阳光猪舍内依照《阳光猪舍健康养殖模式技术规范(DB21/T 2740-2017)》饲养、优质无药营养饲料《无药猪配合饲料(Q/SRX 01-2016)》、《无药猪浓缩饲料(Q/SRX 02-2016)》饲喂,以及阳光福利管理出栏的生猪,经过屠宰加工符合《阳光猪肉(Q/SRXSP 01-2016)》标准的猪肉,叫阳光猪肉。阳光猪肉具有富营养、无药残的特性,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口感(嫩度)和加工特性(保水性)优。阳光猪肉生产技术主要包括阳光猪舍饲养和无抗饲料饲喂等。
据对全省117家使用阳光猪肉生产技术的生猪养殖场(户)生产和销售数据显示,养殖的经济效益主要反映在饲料成本降低、料重比下降、兽药使用量降低、猪舍建造成本降低、生猪出栏时间缩短、生猪销售价格提升、猪肉品质提升带来的销售价格提高等几个方面。其中:出栏每头生猪可节省饲料成本26元左右,兽药费用3.5元左右,取暖用煤费用7元左右,猪舍建设成本降低7.5元左右,生猪销售价增加30元以上,阳光猪肉销售价每公斤增加2元以上。对于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的养殖场(户),还可通过提高仔猪成活率来进一步增加阳光猪肉生产技术的经济效益。
2012-2018年的6年间全省累计出栏生猪1110万头,按照每头猪平均110kg出栏、屠宰率68%计算,则累计为社会提供了83万t的优质猪肉。全省累计建成阳光猪舍168.6万平方米,如按照阳光猪舍每平方米390元的造价估算,直接带动建筑业和猪舍配套设施生产制造等行业创造产值6.6亿元。与此同时,项目的推广与实施以及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项目实施后的阳光猪肉等产品的终端销售,既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等的发展,也在促进猪肉消费市场繁荣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阳光猪舍是实现阳光猪肉生产的关键,使猪在生长过程中拥有良好饲养环境提高自身抵抗力,从而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兽药使用量,在降低兽药残留风险和提高猪肉的品质的同时,猪粪尿内的药物含量、重金属等含量均较低。经沈阳农业大学有关试验室对粪样的检测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养殖场粪样中的砷、镉、铬、铅等重金属含量均远远低于有机肥料(NY525-2012)重金属含量限值。产生的猪粪在经过充分堆肥发酵并补充适量生物菌剂后,可转变为优质的生态肥或有机肥,完全适用于蔬菜、水稻、经济作物等,且市场反馈种植效果良好。
一是缓解了传统靠烧煤取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阳光猪舍的优势之一是冬季可充分利用太阳能及电地热替代燃煤取暖。据测算,普通养殖模式每100头猪用煤量为2t以上。二是减少了抗生素等药物添加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因养殖过程中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量降低,减少了抗生素向环境的排放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抗生素等药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按每头猪在一个养殖周期内可节省兽药或消毒药3.5元计算,折合兽用青霉素相当于50g的使用量。
阳光猪肉生产技术经过6年的推广和实践应用,深受广大养猪从业者的欢迎。特别是从社会经济目标的角度来看,该技术实现了资源节约、投入产出比效益显著;减少了污染、保护了环境;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猪肉产品;养殖模式适宜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等,是现阶段发展优质、高效、无抗、生态、经济、实用、安全、资源节约的健康养殖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