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刚
(重庆市南川区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重庆市 408400)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国策的落实,提出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战略,旨在全面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当前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水源保护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但是我国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总体来说基础较为薄弱,而且呈现出量大面广的特点,因此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中保护水源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要将其列为治理重点。同时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积极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饮用水水质检测,对存在污染水源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治理,对农业农村地区附近的水源采用专人管理,科学评估水源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安全事件[1]。
对农业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污染,当地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城乡建设污水处理设计以及配套管网,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及时收集、运输和集中处理,提高农业农村地区的环境综合整治,避免生活垃圾以及污水等影响当地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设施。要在农业农村地区设立垃圾集中处理点,对一定辖区范围内的农业农村进行分区、对垃圾类型进行分类,对可循环垃圾进行重新利用,对不可循环垃圾进行统一集中处理。同时还要强化管理和资金保障机制,推动农业农村治理设施的长效运行[2]。
在农业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污染治理攻坚战中要重点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要根据畜禽养殖的规模大小采取相应的防治手段,积极引导畜禽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优化产业布局。其中对可以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应用技术用于农业生产作业,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另外针对大规模畜禽养殖要将其纳入到重点监控名单,严格规范其排污标准和污染源管理,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对畜禽粪污进行处理和再利用。
在农业农村地区种植业是最为主要的经济生产组成部分,在相关生产活动中农户所使用的大量农药和化肥会对当地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因此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中将化肥农药、秸秆农膜以及农业用水和耕地土壤污染等问题列为重点,当地政府要提出阶段性治理目标,对化肥农药的使用实现负增长,对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采用资源化利用方式,以保护附近农业灌溉水和土壤安全。
由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极为广泛的范畴,并且存在治理基础较为薄弱的特点,对城市和工业模式的环境监管体制不能直接套用在农业农村的污染治理中,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新。因此当地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统筹省、市、县、乡四级政府工作机制,针对农业农村污染进行全面监管。其次是要联合环保机构检测监察执法部门,完善农业农村环保管理条例,实施行政处罚手段,保障污染治理效果。
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和进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难点问题,对治理工作的进程和效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有三大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资金缺乏,农业农村土地相对广袤而且村社较为分散,在一些地区内还存在山区丘陵地形复杂的情况。同时农业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规模较小、建设成本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二是缺少劳动力和专业人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农业农村劳动力和高素质人才流失,污染治理能力较低;其三是缺少可行的技术模式,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较大,农业农村污水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法全面推广,而且单一的治理标准和技术不具有普适性。
针对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存在的难点,首先要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村经济政策以破解资金难题,当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可以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同时建立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当补助的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体系,保障农业农村的治理经费充足。另外要完善经济政策,推动农村产业改革,实施资源化利用;其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和农民的作用,通过有效措施吸引多方力量参与到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中,提高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农村自身还要加强村民自治,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等形式规范垃圾处理方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最后要加强指导,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污染治理特点,改良先进的污染治理技术,应用绿色农业生产工艺,以提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农村的建设背景下,对农业农村开展污染治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实现绿色化、现代化、产业化,同时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经济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