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玲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广东 中山 528400)
理化指标主要包括pH值、蛋白、重金属、有害物质等,通过检测理化指标,检测人员可以了解到农产品中是否有部分成分存在超标现象。而理化指标检测的重点则在于重金属,包括铅、金和银等。
微生物检测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农产品中是否存在导致农产品发生质变的微生物,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农产品可能受到微生物的感染,当进入餐桌,可能引起疾病传播,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与卫生不过关。因而,做好微生物检测,关系到重大传染病的防控。
2.1.1 气相色谱法。操作人员需要将气体作为移动相,选取的试样需要在气体状态下进行检测,随着实验操作的进行,在相应的固定相中会形成色谱柱,则试样可以由此进行分离,接着试样会按照组别进行到检测器中,而随着电信号的放大,记录仪会记录下相应试样的色谱图,并按照色谱图上的流出曲线进行峰停留时间的判别,定性分析的指标则为峰面积和峰高。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分析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并能够将农药最低检出限确定下来。
2.1.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得出更深层次的检测数据,从而能够提高检测精度。在该技术形式下,检测人员一般会进行离子模式下的检测,检测人员需要确保各个目标化合物中的特定离子数量满足检测要求,即大于m/z200或大于m/z100 的特定离子数量应分别不少于2个和3个。检测人员要对相对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比例之间的关系进行把握,由此可以进一步确认目标化合物。在具体操作控制时,检测人员要按照小于0.05min的要求,精确的把握一般试样目标化合物要求具有的保留时间与标准物质保留时间之间的偏差,且要严格控制各个目标化合物的特征离子量,应使其多于3个。同时要关注一般试样相对的离子比例和标准物质离子比例的偏差,应按照小于10%的标准进行绝对值的控制,并按照65%-110%的范围控制加标回收率。
2.2.1 农药残留检测酶抑制法。酶抑制法检测原理在于分析农产品中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含量,并判定其对乙酰胆碱酶的差别特性抑制反应,从而可以评估上述农药类型的含量。该方法能够更加快速的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初步筛选出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
2.2.2 比色法。检测人员在应用比色法进行检测时,应遵循以下操作步骤:首先要选择好样品,种类一般为2g左右,并将捣碎后的样品置于样品杯,加入事先配置完成的缓冲液,振荡2min。接着要对振荡后的检测液见过滤,得出分析试样,并置于比色皿中,通过加入约100u1的酶和显色剂使其显色。接着,检测人员要封堵比色皿,并大力摇晃,确保均匀摇晃后使其静置10min,再一次添加底物和摇晃,并将其放置于提前预热的仪器中,对仪器进行读数,得出最终的检测结果。
2.2.3 重量法。重量法属于物理检测法,取混合物试样,并采用蒸馏、沉淀等方法分离出需要检测的成分,同时可以对相应的残渣进行剔除,是一种农产品农药残留的初步检测方法。该检测方法操作简便,但检测精度不高,适用范围受限。
2.3.1 胶体金法。检测人员在使用胶体金法进行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时,需要了解其检测原理,即使用胶体金颗粒,使其与农产品中的抗一类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产生反应,并将上述农药产生的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吸附。胶体金颗粒表面具有负电荷特征,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具有正电荷特征,二者可以静电吸附,并牢固结合。由此可知,该检测方法利用的即球形粒子与相应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之间的强吸附特性,由此可以使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发生高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免疫结合反应,从而更直观的观察农药特性。检测人员需要进一步进行农药的层析分析,即针对检测带富集或截留的免疫复合物进行显色观察,以精准的分析农药含量与特性。
2.3.2 酶联免疫法。酶联免疫法作为特征明显的免疫检测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较为普遍。该检测技术的原理为将特定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反应与酶学的催化反应相结合,在该反应过程中,促酶反应会放大初级的免疫反应,从而可以观察相应载体中的有色物质。酶标的限量抗原和未知的抗原竞争位点会逐步融合,进而生成抗体复合物和酶化其底物,从而会生成有色物质,且该有色物质与显色成正比,因而可以在分光光度计的帮助下测定具体的底物量,由此判断出农药类型与含量。
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时保障农产品食用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多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应用,可以得出精确的农药残留量,从而可以为农产品的安全把控提供科学参考。检测人员应加深对各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研究,并可以结合农产品的具体检测要求选用检测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