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玲
【摘 要】 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以实验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综合能力。但目前科学教学中经常以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观察为主,整个过程缺少学生参与,不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知识,长期如此还会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性实验能改变传统实验教学存在的弊端,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全面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科学;趣味性实验;教学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科学作为启蒙性学科之一,实验更是学生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方式。但是目前科学实验教学过于单一沉闷,学生参与兴趣薄弱。趣味性实验紧贴小学生年龄、认知与思维特征,能全面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预期课程目标。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趣味实验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广泛应用的途径,能促使学生思维相互碰撞,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深化对所学知识理解。在小学科学趣味性实验中同样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有效分组。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而言,有效分组关系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教学效率。教师在划分小组时应明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等各项特征,促使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到趣味性实验当中并认真操作。教师可将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那么學生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身所处的小组十分优秀,激发潜在的探究欲望和竞争意识,在趣味实验中活跃思维,认真思考。其次是明确分工。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并负责对其他学生分工,主要分为记录、观察以及实际操作等多个角色。要求学生在趣味性实验中相互沟通交流,认真探讨分析实验现象后由记录员准确记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而教师在实验探究提问时需保证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其中,提高趣味性实验教学质量。
以《面包发霉了》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学生讲述知识概念,面包出现发霉变质现象多和大量繁殖的霉菌有关,而霉菌生长则无法脱离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接着借助趣味性实验观察霉菌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保护其探究事物的好奇心,并在霉菌生长实验中形成坚持观察的意志力。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发载玻片、放大镜、适量的水、滴管、塑料袋、装在密封袋中的发霉面包和4~5块干面包等物品。教师先运用语言导入:“想必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部分食物在保存中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大家知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食物发生变化与哪些条件有着紧密联系呢?”此时,学生非常好奇,纷纷拿出发霉的面包跃跃欲试。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面包霉变后的样子并记录到实验单当中,之后每个小组运用牙签提取面包上的霉菌并将其放入到载玻片当中,再运用放大镜观察。经观察后,小组相互讨论以下问题:“为何面包上会长出霉菌?”“面包发霉和哪些因素有着紧密联系?”“大家在观察中能得到哪些有利于分析的信息?”师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面包上的霉菌汲取了面包本身的养分,如果将面包放置在温度适宜的地方发霉,则说明温度的高低是影响霉菌生长的关键性因素,而发霉后的面包还较为柔软则说明霉菌生长无法脱离水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一块面包的霉菌生长速度更快呢?”每个小组拿出已烘干的面包并运用牙签在面包上放置霉菌,其中一个小组在实验中先让第一块面包处于干燥状态,在第二块面包上滴10滴左右水,之后将上述两块面包分别放入塑料袋中并用线将其扎紧,该步骤在于探究观察霉菌生长与水分间的关系。另一个小组则在第三与第四块面包中滴上10滴水后装入塑料袋当中,同样扎紧袋口,将第三块面包放入冰柜中,第四块面包则放入30°左右的地方,上述实验操作在于观察霉菌的生长速度。最后师生相互交流后得出结论,面包发霉和霉菌有着紧密联系,而霉菌生长与环境和营养有关,当霉菌汲取到面包附带的营养以及处于温度适宜的环境后自然会快速生长。在趣味性实验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探究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二、合理设置课堂问题,构建趣味实验课堂
常言道:“学贵有疑。”疑问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探索知识的前提。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后,则说明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已集中于课堂教学当中,此时教师则需紧抓时机开展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开展趣味实验教学时同样可结合小学生年龄、认知、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巧妙设置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探究知识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源动力,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单一无趣或难度偏大,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探究科学知识自信心。因而设计的问题要彰显趣味性特征,让学生成为探索问题的主体,教师则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即在学生出现困难或思维打结时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点拨,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效果。
例如以“磁铁”章节为例,教师在导入环节时提问:“请问大家喜欢看魔术吗?”学生纷纷回答:“喜欢。”教师随即说:“今天要为学生表演一个神奇的魔术。”瞬间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兴致勃勃地等待教师的魔术表演。只见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一块条形磁铁,对着一辆铁皮做的玩具小车轻轻一指,玩具小车就紧跟着教师的“魔法”轻轻向前移动。此时教师将磁铁换成大铁钉时,再用手去指玩具小车时,小车则原地不动。上述两种不同现象引起学生好奇,纷纷询问教师这是为何。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小车为何会停止移动呢?”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即使部分学生说出了教学主题,教师也不轻易打断。教师总结道:“今天大家就和老师共同探究一下,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吧。”学生继续讨论后说出大头针、铁钉、回形针,也有学生说出只要是铁制物品均能被磁铁吸住,还有学生说,通过实验后发现1元硬币也能被磁铁吸住。此时,教师夸赞学生的奇思妙想。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实验问题,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创设课堂探究情境,构建趣味实验课堂
情境是课堂教学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设置相应的情境,并指引学生在情境中深入理解和感悟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在小学科学趣味性实验教学中同样可创设教学情境。
以《油菜花开了》一课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提前准备的油菜花的果实、花、叶、茎、根、种子,之后引导学生解剖油菜花,先用镊子轻轻地夹住油菜花果实、花、叶、茎、根、种子等部分的基部,再缓慢地将其剥离于根部,然后找出油菜花的雌雄蕊、花瓣。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一棵油菜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除了花与花蕾两部分,当油菜花凋谢以后留下的部分为哪些?”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一棵油菜上的花并非同时开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油菜花花蕾未来的变化,深化理解所学知识。教师在上述教学中为学生设置情境,并让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中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中涉及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是一门知识性与科学性兼具的学科,教师在全新的教育形势下应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实验作为科学教学关键组成部分,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学情和实验特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高科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园.小学科学课堂趣味实验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少年,2018(11).
[2]杨彬彬.小学科学实验类型及教学策略[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0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