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增进人民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民生范畴尚有很多的短板,要增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也要补齐民生短板,使更多人能在发展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以,要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身立命,就要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改善民生;发展;人民;就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关系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和其他重要战略部署联合起来,更多更好的惠及全体人民。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把“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关注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分配结构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提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三个“把握”,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
一、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意义。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新时代要带领人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就要实现广大人民权利平等和规则平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视察时指出:“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只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事业当中,享受社会的公平和各项保障措施,才能促进民生发展的层次多样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可以实现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发展成果是为了人民,人民生产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可以使各项决策得到充分的把握,能够战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把握目标和方向,不断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的民生工程已经开始向更高质量的发展转变。不仅要发展经济和事业,抓住人民最关心和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和利益问题,真正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性,为社会建设出谋划策,让人民成为社会发展实践的不竭动力和重要尺度。
二、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南西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各项事业的成长都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和部署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通过对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谋划,审时度势,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着力于建设民生工程,推动民生事业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时代,也要继续在党的领导下,深入贯彻党关于民生事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着力于捍卫民生事业发展,推动人民美好生活质量的提高。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3]保障和改善民生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念,要一切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实事求是,才能守住民生底线,稳步推进,持续发展。要把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加强对民生工程的监督和考核,使每一件民生工程和民生政策都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社会建设关乎民生。“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一转变恰恰说明新时代的到来,让人民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需要方面,开始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方面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了我们党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
保障就业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全面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需求,不断完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适当的增设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从根本上保障就业岗位供应,提高劳动人员的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丰富就业模式,采取更有利于社会和民生发展的就业政策。习近平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6]因此进一步优化分配结构,使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成正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的刺激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民生共享的目标追求,共享发展成果,也更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了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各项民生改善举措。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五千五百七十五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7]要巩固好脱贫攻坚重大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将亮相发展战略有效融入,注重两者之间衔接体制的建立,从而实现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民族目标。
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就是要保障社会、稳定民生。要不断发挥社会医疗保险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业环境、收入水平、医疗资源、养老资源、教育资源等社会保障的基本要素,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牢牢守住民生底线,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更深层次、更多样化的需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能够更好的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坚持和目标。”[8]因此,要瞄准民生领域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科学谋划,持续發力,真抓实干,持之以恒,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注 释
[1]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20.10.29
[2] 中国日报评论员.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N].人民日报,2020-07-28(001)
[3]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J].旗帜,2020(09):13-15.
[4] 中国日报评论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N].人民日报,2017-10-11(006)
[5]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
[6] 习近平.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N]. 人民日报,2015-10-31(001).
[7]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20.10.29
[8] 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20.10.29
参考文献
[1] 本报评论员. 改善民生之举 长远发展之计[N]. 固原日报,2020-11-06(001).
[2] 席红艳.在疫情防治中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J].农家参谋,2020(21):173+230.
[3] 邵云娜. 着力几大重点 补齐民生短板[N]. 常州日报,2020-10-12(A02).
[4] 夏泽宏.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民生建设重要论述研究[J].文化软实力,2020,5(03):12-18.
[5] 韩李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生发展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9):201-203.
[6] 陈远飞. 以人民为中心 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N]. 哈尔滨日报,2020-09-21(003).
[7]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J].旗帜,2020(09):13-15.
[8] 程涛涛,杨宁芳.新发展理念的民生意蕴[J].学理论,2020(09):14-16.
[9] 王秀华,刘晨畅.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渊源、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J].绥化学院学报,2020,40(09):1-4.
[10] 李翠艳. 积极改善民生 密切联系群众[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2(009).
作者简介:王思宇(1993年-)女,汉族,吉林長春,伊通满族自治县伊丹镇人民政府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