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军
摘 要:大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之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今研究热点。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新媒介背景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工作方式的改变,提出从教育者“他塑”和受教育者“自育”的认识和实践双向互动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认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从认知角度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目前该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改造人的思想观念的对象性活动,需要通过教育者的“他塑”和受教育者“自育”实现,“他塑”和“自育”形成认知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话模式。研究这种模式以及影响运作的因素,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新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工作方式的改变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认知教育活动,是人们发展个体与社会关系行为的认知过程,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塑造并形成个人价值观、世界观,同时推动并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十分重要。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特殊的课堂教育,教育者通过“布鲁克斯方程式”方式,即教育者将思想内容压缩形成思想观点进行“他塑”,受教育者通过接收—消化—反馈模式“自育”,整合而成新的思想知识结构并通过不断反馈保证思想结构延续性。
随着网络时代到来,新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工作方式带来巨大改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从严肃的特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一种“娱乐”活动,并日趋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媒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需要任何前提条件。任何新媒介方式的教育形态,网络直播、微信公众号推送、抖音等场景,都是完整独立的片段,受教育者不需要具备任何前提认知可以参与。受教育者可以自由选择何时开始参与,获得思想认识不需要任何循序渐进和认识积累的基础,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活动中没有任何学习约束的介入,使得受教育者“自育”过程掘弃教育中的连续性而否定这种教育活动中和思想认识之间的联系。
第二,新媒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避开阐述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要“入脑入心”,假设、讨论、推理等各种使认知思想更清晰明了的阐述方式在新媒介中都不常用。新媒介渠道下思想政治教育常常采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动感的画面并且有的还伴随悦耳的音乐进行,这种将认知通过戏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方式,学生的沉侵式体验明显,但是接受度确比传统从阅读、推理和原来知识储备中获取认知效果差许多。最简单的论证就是1小时后学生回忆率和记住播放内容信息率处于低水平状态。
第三,新媒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更注重受教育者的满足而不是受教育者的成长。在新媒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下,是受教育者专注度影响思想教育形态而不是教育者掌控,因为一旦任何直播、抖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吸引受教育者,或者带给受教育者认知的困扰,可以随时选择刷屏而不是需要记忆、学习、运用甚至忍受。因此,任何思想认知在新媒介作用下大部分都是以故事、漫画等最简单方式呈现,这种形态出发点在于为了满足受教育者的满意而不是其成长,因此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基于新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认知领域工作方式的改变,通过大学生信息获取行为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供给侧”和“需求侧”进行改进,才能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思想政治教育“自育”过程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育”是指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思想认知通过自我辩论、深化、讨论、推理等阐述方式方式对思想认知进行自我内化,并与原来的思想认识结构形成结合,获得新的知识结构的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育”过程就是大学生重新吸收知识,对原有价值观念进行固化、整合、再加工的过程。
第一, 要求大学生基于期望与自我实现培养出强烈意识动机。思想政治教育是严肃的文化生活,如果文化生活被娱乐化,世界观、价值观被定义成可视化的娱乐节目,必将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漠视。因此,在新媒介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会话模式虽然发生改变,但是其严肃性的文化生活性质不能改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要意识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自身个人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文化生活途径,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期望。
第二, 正确认识自我的知识经验结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大学生个体之间的信息获取行为效率的高低息息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以及采用何种方法等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认知能力影响和限制,该能力既有先天基因的影响,又有后天认知能力培养方向上的影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获取信息的内容带有标签化特征,个人关注点是不同的,因此通过繁杂的信息提炼出对每个人都相似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自我的知识经验结构,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育”过程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三、思想政治教育“他塑”过程的实现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中“他塑”是指教育者通过阐述等加工模式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他塑”过程包含教育者的认知加工,受教育者“自育”过程同样包含认知加工,并通过受教育者的行为、言语等方面实践体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他塑”过程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者的阐述模式影响受教育者,反之受教育者接收反馈对教育者教育模式施加影响,两者共同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
第一,遵守受教育者认知规律。大学生依据意识对所获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分辨与储存,而形成了依据自身意识而各有不同的价值获取行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遵循主体间性的规律和工作机制,在和大学生建立关系中建立工作模式。
第二,利用新媒介融入大学生认知风格。大学生认知风格的不同建立直接决定了获取的信息是否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加工处理。大学生个体认知风格的不同与个体特有的性格形成与动机的由来等因素密切相关。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思想方面的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思想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创新策略和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建立从认知心理学出发的引导性“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样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在于并非简单提供受教育者思想文化产品,而是着力于受教育者能夠将之转换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和供给方式等方面都要有所调整,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为学生提供引领性、科学性的思想文化教育产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2]黄宇鑫.认知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与方法[J].科教文汇,2015,(3):7-10.
[3]屈陆,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认知概念内涵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5):14-17.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项目编号CSZ19053)资助项目.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 成都 61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