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荣
技法指导
一、立意追求深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此言亦为抒情散文写作之要旨。这里的“入”,指思辨的“深入”、立意的“深邃”、主旨的“深刻”。有了这个“入”,方能高屋建瓴,一览众山,从心所欲,随兴驱遣。
抒情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这个“主旨”,我们在下笔前一定要想“深”、悟“透”,并让它成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
二、选材追求精当
抒情散文的写作可谓“思接千载,神游万仞”,所以在选材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但从操作层面上看,选材应追求“精当”,其标准,大致说来有以下五点:
一要“正切”,不要“旁敲”。因为“正切”的素材,才能直击中心意旨;
二要“厚重”,不要“浅薄”。因为“厚重”的素材,才能震撼人的心灵;
三要“大气”,不要“琐细”。因为“大气”的素材,才能膨化文章的气派;
四要“鲜活”,不要“陈腐”。因为“鲜活”的素材,才能吸引人的眼球;
五要“熟稔”,不要“生疏”。因为“熟稔”的素材,才能自我深度透视。
三、布局追求创意
抒情散文写作中的布局,恰似园林的设计,匠心独运的是“景点”,胡乱堆放的是“砾场”。抒情散文的布局虽然十分强调“一线(线索)串珠(素材)”,但不同的“串”法,能编织成不同的妙品——可行云流水,亦可九曲回肠;可排云直上,亦可斗转星移;可大步流星,亦可曲径通幽;可大刀阔斧,亦可精雕细刻;可一气呵成,亦可一唱三叹……
如作文《生命之重》的整体布局就是由“树”及“人”。在“树”的层面上,当地向导的一枚石子砸出了一番新的天地,巧妙地将“承受自身生命之重”升华至“承受万物生灵之重”,可谓石破天惊。在“人”的层面上,作者用“身上有负重,走得会更稳一些;每走一步,身后的脚印也更深一些”,这样一个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将“文化名人肩负的社会重任”延展至“芸芸众生身负的人生重荷”,可谓别有洞天。
四、意境追求交融
所谓意境,就是“意”与“境”之合。“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指作者所描绘的客观景象。“意”和“境”的妙合,便形成了意境。清代文学评论家何绍基对“意境”的营造曾有过精辟的阐述:“不肯使人不知,又不可使人遽知。”“不肯使人不知”是说意境的营造不可过于深奥。“又不肯使人遽知”是说文章要有意味,而味要靠“咀嚼”方能品出。从操作层面来讲,抒情散文写作中的意境营造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1.“意”要“契合题旨”,不要“背离题旨”。因为只有“契合题旨”,才能进而昭示题旨,演绎题旨,生发题旨,从而使题旨的内蕴更为丰厚,更为充实。
2.“境”要“契合物性”,不要“背离物性”。因为只有“契合物性”,才能符合生活逻辑,才能不着斧凿之痕,从而于“无为之物”中寓“有为之意”。
而这两者有机結合,才能使“意”“境”交融,才能使营造出的意境有字外味,有声外韵,有题外意。如佳作《生命之重》中写的榕树不仅承受着自身的重负,而且还承受着一树鸟儿的重负。承受“自重”是一种“本分”,而在达到极限时还能承受“它重”则是一种“境界”,且正是因为“承受了生命之重(包括‘自重和‘它重)”,所以“便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它有“境”——它“满目葱茏,树冠极大,触地的枝桠又插入地下成为新的根系”“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鸟儿从树冠中惊起”。这就将自然之景定格为生命之美了。
五、语言追求文采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要追求一点文采的。“文采”是什么?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人认为,文采指的是词句漂亮、行文华丽。这当然也是文采的一种,把握得好,亦可令人意荡神驰。但就高考抒情散文写作而言,文采更多的是指内涵的一种韵味、一种光泽、一种气派,它以自然流露为上,返璞归真为上。其标准,大致说来有以下三点:
一要“内涵”,不要“绣枕”。因为有丰厚“内涵”的语言,才有让人反复开掘的内蕴;
二要“蕴蓄”,不要“直白”。因为“蕴蓄”的语言,才能勃发人反复咀嚼的阅读冲动;
三要“本真”,不要“矫情”。因为“本真”的语言,才更有冲击力、穿透力和震撼力。
优秀作文
残荷飘香 陈思
已入秋,外婆家门口那个池塘中,荷叶不再风姿绰约,枯叶微卷,一如我暮年的外婆。
外婆喜爱素净,尽管住在乡下,却不爱大红大绿,整日着一身蓝布衫。若你见过外婆旧时的照片,必会惊叹:“好一个明眸皓齿的姑娘!”如今,好似被人生的秋风吹过,不再貌美如花,只是一个浸了烟火气的老太太。
秋日回乡,外婆正弓腰烧火,灶火很旺,大铁锅里煮着一家人的晚饭。我看她满头大汗,正欲上前帮忙,却被阻止——外婆向来视厨房为自己的领地,从不允许别人插手。明明很累却偏偏只愿一人承担,我心中大为不解。
蓝色印花碟浅浅地盛上些小菜,拔丝山药横卧盘中,晶莹剔透,炸得金黄的藕饼吸人眼球。我不由赞叹,外婆也满意地笑着。没有花哨的饮料,外婆给每个人倒了一杯青绿色的荷叶茶。残荷溢香,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渐渐明白,外婆对家人的爱正是那苦中之美。
那日喝完了荷叶茶,我便久久不能忘怀,还向外婆要了一包。只见那荷叶茶,枯干的叶子又老又皱,一点没有当初的鲜绿,我不禁抱怨。外婆也不恼,递给我一杯清茶,然后自顾自地忙着手中的针线,那件布衫上裂了口子的地方被外婆密密匝匝地用红线缝上,一朵红梅绽放。扯下线头,外婆抖动布衫,原本裂了口子的地方顿时有了诗意。外婆喃喃地说:“有时候,缺处也会有美的。”白瓷杯里的茶还浮动着热气,透着这层薄雾,我不由得想起当年……
那时,外公还健在,虽然外婆不至于如此忙碌,但几个儿子还未成家,工作也没有找好,生活拮据,她整日忧心忡忡。尽管柴米油盐等琐碎事儿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却在外公的帮助下在门口的那个池塘里埋下一截截白藕,每每吃力无助时,她总告诉自己,心中的一塘荷会在来年如约而至。荷开荷败,她送走了老伴,又迎来了自己的秋天,同样的残荷,再一次让她把生活煮出了清香,泡出了美好。
如果真要说些什么形容外婆的话,我说她是一株荷——夏日亭亭,烈日中寻美;秋日恬恬,微黄中留香。世事变幻,万物无常,外婆却总能于其间寻到人生之美。
屋上炊烟袅袅,推开木门,隔着漫长的岁月,我依稀能闻到饭食的香气,那是外婆把柴米油盐烹煮成了诗。
点评
这是一篇质朴而唯美的散文。说其“质朴”,是因为文章刻画了一位浸了烟火气的老太太,她一生操持的是柴米油盐、针头线脑,厨房就是她的领地,屋下就是她的殿堂。说其“唯美”,是因为外婆把这柴米油盐煮成了诗,用这针头线脑绣成了画。外婆何以能于拮据、庸常的生活中寻出、生出“美”来,皆因她有一颗感受生活的“诗心”。她在门口的那个池塘里埋下的一截截白藕,长出的是生活的希望,泡出的是生活的滋味。文中,“梅”“荷”这两个意象,虚实相生,亦真亦幻,把外婆的生活点染得诗意袅袅、兴味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