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2020-12-09 05:30周奉节
西部论丛 2020年13期
关键词: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周奉节

摘 要:美术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在儿童的美术学习成长阶段中,每个学段教学侧重的方面都会不同。在我的课外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发现第三学段是儿童对美术创造能力的一个分水岭,而此时的美术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选择如何的教学,才能更好的培养该学段儿童的美术创造能力呢?本文将一一叙述。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第三学段;美术欣赏;审美能力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美术是儿童的另一种语言。学习美术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帮助儿童发展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见得,美术学习在儿童身心发展学习比重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审美能力在美术学习中可以说是不可或缺。

一、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原则,是根据儿童教育的任务提出的重要原则。把审美教育同品德教育与传授知识、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陶冶美好的思想情感和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特殊作用。[1]审美教育在美术学习中,不仅可以提升儿童欣赏、鉴赏能力,而且可以让儿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思考,进而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1962年美国心理学家维克多·罗文斐尔德发表的《创造精神的发达》一书中提到,11—17岁的儿童会开始对绘画的成品逐渐产生重视,并热衷于发展艺术技巧,出现有意识的风格感。[2]而本文,将探析儿童在第三学段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哪种方法适合儿童的美术学习,进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标。

二、如何提升第三学段儿童的审美能力

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是提升儿童审美能力的一种方式。儿童在进行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能充分调动想象力、思考力以及各种感知等。此时所指的美术欣赏并不能和我们平日中所说的美术欣赏画等号,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因而所进行的美术欣赏也是属于浅表层次,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没有成人进行美术欣赏时所带着的理性。而我根据自己在课外教的学生中与相关资料及论文中分析所得,儿童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应经过三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階段、实现阶段、效应阶段。下面我来说明一下这三个阶段中,我们应使用哪些方法使儿童达到提升审美能力这个目标。

(一)准备阶段。首先,应培养儿童的审美态度,这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审美注意,指的是在见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该物体的结构或者形式上,从而有着自己的思考和冥想。“面对一种事物的时候,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因果,而孤立的观看。”[3]这是丰子恺先生在《丰子恺文集》一书中所提到的。因而儿童在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由于没有过多地接触理论性的知识,可以说在欣赏方面是空白、纯粹的。

在儿童的早期阶段,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因而我们作为以后的教师,应该在儿童进行美术欣赏的阶段中,让儿童在对作品进行外形欣赏的同时,也要引导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上,培养儿童审美注意中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二)实现阶段。美术欣赏过程的实现阶段就是美术欣赏的感受阶段。这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儿童在欣赏美术作品的时,会有感知、理解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的交错融合。

1.审美感知。实现阶段的第一步是审美感知,在美术欣赏中,它不是单一、仅带着纯感性的感知。儿童的视觉器官,应是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在观赏作品的同时,这种审美感知表现为,对欣赏对象的明暗、形式、结构、空间等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所进行思考、分析,区别于日常的感知,并且能够揭示作品审美属性的特殊感知。在7-11岁,该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使用明暗、透视的变化,学会写实表现。在审美感知过程中,以大自然作为例子,我们需要对儿童进行引导观察,欣赏花草树木或风景的同时要分析它们的明暗、透视形式,印于儿童记忆大脑中。

2.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审美感知后对欣赏对象的进一步审视与欣赏。儿童的审美理解具有直觉性,这是一种以理性认知能力为核心,在理性把握的基础上,对欣赏对象的形、神推向更深刻、更丰富的境地,在理解对象的同时,又按儿童自身的审美情趣,从而创造出内心所欣赏观察的对象,达到主客体融合。

儿童审美理解具有情感性。审美情感,是整个儿童审美活动中心理要素的重要基础。儿童的审美情感是直观的,它在审美活动中主要有三个功能。

(1)动力功能。儿童对自身感兴趣的物品,进而延伸到美术欣赏的对象,这是进行审美活动的内驱力。

(2)亲和功能。从欣赏对象的形、体、轮廓、颜色等,因为儿童喜欢五彩斑斓的颜色,相对于毕加索抽象风格作品的用色,儿童对相对的喜欢,从而进入欣赏状态。

(3)评价功能。审美情感作为一种审美体验,一方面是审美活动的反应,另一方面又可作为审美价值批评的基础,即审美判断,这也包含于审美情感之中。

(三)效应阶段

儿童审美情感阶段过后便是最重要的一步,效应阶段。在效应阶段中,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变化:1、儿童具有直接的审美判断;2、儿童形成一定的思想创造力。

审美判断,是指欣赏者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审美标准,结合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感受,从而提出赏析、评价、判断的过程。而儿童的审美判断,更多是一种印象的批评,他们对欣赏对象不会有过多的分析和综合,而会凭着个人强烈的感情色彩来判断对象的美与丑。

儿童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时候,会让儿童对面前的作品产生许多想法,有着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会进一步思考该作品是使用怎样的方法来表现,又用了怎样的形式达到画面的效果等等,从而对欣赏作品进行自我的独立思考。而这种思考,正是美术者创作作品的源泉。也为自身的美术作品创作思想和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既然美术欣赏有利于儿童提升审美能力和提供美术创作思想,我们又该选择哪些作品或形式来对儿童进行培养呢?我认为民间美术是最好的题材。所谓的民间美术,不同于宫廷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满足自我精神需求、以自己兴趣与直觉而去创作的作品,同时也不需要过于复杂的理论知识作为创作基础。民间美术,源于民,更贴切于生活,也便于儿童进行模仿和思考,从而使儿童提升自我能力与创作思维。下面我将举例欣赏以下的民间美术,分析这对儿童提升审美能力起着如何的作用。

1.民间泥塑。泥塑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并且十分适合儿童在该阶段发育成长的心理需求与兴趣。儿童在欣赏民间泥塑作品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地学习泥塑的使用方法及知识理论理解。在儿童欣赏和接触的同时,增进儿童对空间的认识,使他们从平面的观察逐渐变成立体的观察,也锻炼他们的造型能力,从而产生对一个想象的几何空间关系的了解。

2.民间剪纸。剪纸是民间最常见的一种美术表达形式。教师可通过剪纸对儿童进行理论教授,用不同方式裁剪出不同造型,常见的如花、鸟、虫、鱼等。再让儿童发挥其思想创造能力,经过彩纸的多重折叠后,裁剪出自己所想象的造型,以此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增强儿童的动手与创作能力。

三、小结

要提高儿童的美术学习能力,就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这样能增加他们对美术的感知、理解、想象及创作,更能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爱好。正确教导儿童认识、感知生活中物品的造型与色彩,引导儿童发挥想象力,模仿或思考,创作出属于其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09.

[2] 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

[3] 丰子恺.丰子恺文集[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21

猜你喜欢
美术欣赏审美能力美术教育
重视审美创造彰显美术欣赏课魅力探究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