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于常见眼部疾病的治疗

2020-12-09 06:43:26游雅琪鲁海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睛明攒竹风池

文 游雅琪 鲁海

2020年,在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医疗救治中,中医药深度介入,全程配合,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了重要力量。传统中医药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临床治疗中,还在免疫功能的提升和改善上有着优良的表现。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针灸推拿作为医学领域非常重要的部分,近年来在眼健康中的应用受到了持续关注,针灸对于常见眼部疾病的治疗也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将围绕几大常见眼部疾病及所对应的针灸治疗方法展开简述。

1 针灸治疗的基础知识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疾病治疗方式,属于“内病外治”的医学[1]。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把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特定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一般眼科疾病常用穴位包括眼部周围的穴位,如睛明、攒竹、丝竹空、承泣、四白等;也包括一些循经选取的穴位,如太白、风池、风府、太溪等,近年来,针灸治疗方式也成为了诸多眼病患者的重要选择。

2 常见眼部疾病及针灸治疗方法

2.1 睑腺炎

2.1.1 基本概念

睑腺炎又称为麦粒肿,在中医中称为“针眼”,为细菌性急性炎症,指眼睑边缘生小硬结“红肿热痛”的典型表现,因形似麦粒而得名,易溃破,睑缘炎易扩散发炎,因而切忌挤压。

2.1.2 病理

其发生常与外感风热,热毒上攻或脾胃湿热、气血不畅相关,多发于青少年、屈光不正及用眼不卫生者。病位在眼睑,眼睑属于脾,太阳主一身之表,阳明为目下冈,故本病与足太阳、足阳明、脾胃关系紧密。根据病理可分为风热外袭、热毒炽盛[2]、脾胃湿热3类。

2.1.3 治疗方式

其治法为清风热,解热毒,散结消肿。取穴原则为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取攒竹太阳,厉兑。风热上攻配风池、商阳;热毒壅盛配曲池、大椎;脾胃湿热配阴陵泉、内庭。

攒竹为足太阳经穴,与太阳穴均位于眼部周围,善于清泻眼部热毒而散结;厉兑为足阳明经的井穴,可清泻阳明积热、消肿散结。

毫针常规针刺。攒竹、太阳可点刺放血;攒竹透丝竹空。针灸治疗本病初期疗效较好,若溃破宜立即切开排脓。

2.2 近视

2.2.1 基本概念

眼处于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平行光线经过人眼屈光系统聚焦后,焦点落在视网膜之前,这种屈光状态称为近视。目前近视矫正的方式主要有配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滴用低浓度阿托品,增加户外运动等。近视作为可控不可逆性眼部疾病,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只能达到延缓近视进展的目的,无法完全痊愈。

2.2.2 病理

近视的发生与先天发育不足、调节过度和不良用眼等诸多因素有关。其病位在眼,肝、心,皆系目系,所以和心肝脾肾等脏腑有关。本病的病理为目络淤阻,目窍失于濡养。按照病机可分为肝肾亏虚、心脾两虚两种类型。

2.2.3 临床表现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视远物模糊,视近清楚,常通过移近物体或眯眼来使视物清晰,中高度近视人群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散光等症状,部分患者长期用眼容易出现视疲劳症状;高度近视者可导致程度不等的眼底退行性改变,如近视弧形斑、豹纹状眼底。

2.2.4 治疗方法

主要以放松眼部,调理气血为主,达到活血目的,以眼部局部取穴为主。选取睛明、承泣、四白、太阳、风池、光明等穴位[3]。

睛明、承泣、太阳、四白均位于眼部周围,可通经活络,益气明目,为治疗眼科疾病的常用穴位;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的交会穴,内与眼络相连;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与肝相通,两穴相配,可调眼络、养肝明目。

针刺睛明、承泣时首先固定眼球,进针应该轻柔,不可行针,出针时轻轻按压针孔片刻。刺风池时须注意角度和深度,不可向上深刺。其余穴位常规针刺即可。

2.2.5 预防和调护

眼发育在6岁之前呈快速发育状态,容易受到用眼不当、光照环境不足、电子产品使用过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屈光不正;在7~20岁期间,眼部具有双重性,可以利用外界因素来矫正屈光不正,减缓屈光不正的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高强度用眼人群,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应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尽量避免在强光、暗环境以及走路时阅读看书;因玻璃会阻断维生素D吸收而导致眼轴发育不全,所以有规律、定时放松眼睛,增加户外活动是防控近视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近视人群需定期复查视力,如存在其他眼部问题需及时治疗。

2.3 斜视

2.3.1 基本概念

斜视是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只眼偏离平行的异常眼位,中医称为“睊目”。两眼仅有偏斜倾向而又能被融合功能所控制,使斜视不显,并保持双眼单视,这种潜在性眼位偏斜称为隐斜视;如果融合功能失常,使两眼处于经常性偏斜状态则称为显性斜视。

根据发病原因可以分为麻痹性斜视、共同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斜视。常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如果不及时进行积极治疗矫正,会发展为斜视型弱视,影响儿童青少年基本生活和外貌,对其身心发育造成巨大伤害。

2.3.2 病理

斜视的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外伤、风邪等有关。本病病位在眼,与肝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脉络空虚,风邪乘袭;或肾阴亏虚,肝风内动,目系拘急而发病;或外伤导致气血瘀滞,经筋迟缓而发病。根据病理可分为风邪袭络、肝风内动、淤血阻络3类。

2.3.3 针灸疗法

通过平肝息风,化瘀通络的治法治疗此病。穴位选择风池、光明[4]、太冲、合谷、太溪等穴位。目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所以取风池通络,调目系;肝开窍于目,取肝的原穴太冲,胆络穴光明,原络配穴法来平肝息风,通络明目;太冲与合谷配为“四关”擅长于祛风通络,调和气血;太溪为肾之原穴以治其本。穴位操作依照前法操作即可。

风邪袭经络可配风府;肝风内动可配肝腧;内直肌麻痹可配睛明、攒竹;外直肌麻痹可配童子髎;上直肌麻痹可配鱼腰、攒竹;下直肌麻痹可配承泣、四白。

2.4 青光眼

2.4.1 基本概念

青光眼是一种严重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指眼压超过眼球内组织,特别是视网膜和视神经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典型的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损害的一组临床疾病,属于中医“青风”范畴。

根据病因学、发病机制和发病年龄等,通常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又依据不同的发病机制将原发性青光眼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而又根据病程不同再细分为急性和慢性。

2.4.2 病理

其发病原因与先天禀赋不足、遗传、生活习惯、久病、年龄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目窍失养。根据其病理,中医将本病分为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肝肾亏虚3种类型。

2.4.3 临床表现

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为例,该病起病急骤,在急性发作期一般表现为突发剧烈眼痛和同侧头痛,视力严重下降,出现虹视、恶心呕吐和寒战出汗等;体征表现为视力急剧下降,可仅存光感,眼压急剧升高,角膜上皮雾状水肿并可有色素性KP,前房变浅,房水闪辉,虹膜节段性萎缩,瞳孔散大,出现青光眼斑。

2.4.4 针灸疗法

治疗本病时以眼部局部取穴及足厥阴肝经为主,其基本治法为疏肝气,明目。穴位选取睛明、承泣、太冲、光明[5]。睛明、承泣都位于眼部周围,可调理眼部气血;太冲为肝原穴,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两穴相配可疏肝气,明目,并且光明为治疗眼部疾病恢复视力要穴。肝气郁结可配太冲,期门。针刺时常规针刺即可,但针刺睛明、承泣时,需注意不可伤及眼眶内的组织和血管。

猜你喜欢
睛明攒竹风池
攒竹穴探析
河南中医(2021年8期)2021-04-17 20:24:33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8期)2020-08-25 01:59:09
掐攒竹止打嗝
家庭医药(2020年15期)2020-01-05 07:50:38
感冒露苗头 速按迎香、风池和大椎穴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中老年健康(2018年1期)2018-04-10 03:00:32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九)
中老年健康(2018年2期)2018-04-10 03:00:18
墨风池诗词选
中国诗歌(2015年4期)2015-07-07 00:44:09
风池穴风池一穴锁头颅 内风外风一并除
攒竹穴近三年以来在治疗呃逆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