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昭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痔疮患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效率。临床首选手术治疗以根治痔疮,术后并发症除肛门疼痛、便血、便秘外,排尿功能障碍逐渐引起医生和患者的关注。排尿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术后有尿意,但排尿不畅,尿量减少甚至无尿,少数患者伴有下腹部胀痛[1]。导致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较多,如术中麻醉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导致膀胱及尿道肌群排尿功能尚未恢复;其次是手术产生的剧烈疼痛,术后患者拒绝增加腹压、用力排尿;或术后肛门填塞大量纱布块,压迫膀胱,造成尿路不畅,形成压迫性排尿困难[2]。因此,减轻痔疮患者术后的排尿功能障碍至关重要。本研究探讨穴位按揉、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痔疮手术的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1例。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9~57岁,平均(42.56±11.72)岁。治疗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7~59岁,平均(43.38±13.0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痔疮的诊断标准[3];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少尿或无尿,伴有下腹部胀痛不能自主排尿,查体在耻骨上方可触及胀大膀胱及叩诊有浊音,伴有压痛感,泌尿系统彩超发现膀胱充盈、尿潴留;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病史、泌尿系统结石、肿瘤致尿路狭窄等疾病者;女性处于月经期或妊娠期者;因自身原因无法继续配合治疗并退出研究者;治疗无效最终使用导尿术排尿者。
102 例患者均采用同一手术方式治疗,麻醉方法均选择低位骶管阻滞麻醉术,手术操作由医院肛肠科经验丰富的同一医师团队完成。患者术后均给予积极补液、抗感染、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
2.1 对照组 痔疮术后给予一般护理。术后保持肛周切口干燥,每晚睡前清洗肛门,坐浴30 min,或配合红外线烘烤;避免长时间坐位或直立体位,选择俯卧位,促进肛门静脉血液回流;饮食以清淡、流质、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形成干质粪便,反复刺激创口,诱发局部感染;按摩患者的下腹部,每日3次。干预6 d。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穴位按揉及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并配合心理干预。①穴位按揉:患者取仰卧位,按摩双侧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及阴陵泉,按摩时动作需轻柔,按摩中极时食指适当用力直至患者有明显尿意,连续按摩膀胱底部以增加膀胱压力,每次10 min左右,每日3次。②舒尿通煎剂内服。处方:滑石、车前子各30 g,延胡索20 g,赤芍、丹参、石韦、白茅根、通草各15 g,淡竹叶、灯心草各10 g[4-6]。术后2 h顿服,每日1剂,由医院中医科煎制,每剂浓缩为250 m L,术后第1日开始服用,分早晚2次服用。③利尿止痛散脐周外敷。术后应用酒精棉球消毒脐部,将利尿止痛散(药物组成:甘遂、大戟、延胡索、冰片各5 g,由医院中医科配制,每包20 g)敷于脐部,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贴敷10~30 min,早晚各1次[7]。④心理干预: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手术;术后密切关注病情,并积极进行对症处理,向患者解释排尿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应对办法;通过给患者听流水声、心理暗示或温热水冲洗会阴等方法引导其自主排尿。干预6 d。
3.1 观察指标 ①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尿时间,即手术结束后返回病房至首次排尿所需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排尿状况评分:正常计0分,尿细呈线状计1分,尿流断续成线计2分,尿流涓滴而下不成线计3分。小腹症状评分:无症状计0分,小腹满、闷计1分,小腹胀、满计2分,小腹胀、满、痛计3分。排尿时间评分:<40 s计0分,40~50 s计1分,51~60 s计2分,>60 s计3分。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根据满意度评分量表评定,>80分为很满意,60~8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很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术后首次排尿时间比较 治疗组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为(237.45±29.63)min,短于对照组的(314.24±32.0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比较治疗组术后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排尿状况评分 小腹症状评分 排尿时间评分治疗组 51 0.36±0.11▲ 0.33±0.09▲ 0.62±0.12▲对照组 51 1.36±0.18 1.25±0.41 1.57±0.28
(3)护理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护理满意度为98.0%(50/51),高于对照组的78.4%(4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痔疮的发病学说主要有肛垫下移学说和静脉曲张学说。前者指肛管内侧存在一个环形血管垫,以闭合肛管和控制排便。因此,排便时腹内压升高,肛垫位置下移,排便后,肛垫又缩回到初始位置。久而久之,肛垫无法发挥其弹性作用,从而形成痔疮。后者指肛垫中分布丰富的静脉,长期便秘、怀孕、盆腔肿瘤等因素可诱发静脉瘀血,从而引发痔疮。因此,痔是肛垫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静脉丛血液瘀滞形成的局部肿块。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联合健康教育治疗痔疮,但伤口感染、疼痛、排尿功能障碍等术后并发症可能增强患者的不适感,延长恢复时间,因此术后护理十分必要,尤其是排尿功能障碍的护理至关重要。目前多采用引导术、物理疗法(热敷)及导尿术等方式缓解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但疗效不佳。
中医认为,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属于“癃闭”范畴,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伴小腹胀满甚至胀痛为主要症状。痔疮术后因多种原因导致非器质性排尿不畅,遵循中医“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病理念,采用内服联合外用的方法治疗,可以调节气血、疏通经脉。因此,本研究采用穴位按揉联合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
按揉膀胱经重点穴位,可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膀胱功能尽早恢复。舒尿通煎剂利水通淋作用显著,方中赤芍、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可减轻手术麻醉引起的肛门水肿,改善膀胱肌群功能;石韦、通草、滑石、灯心草利水通淋;白茅根清热利尿;淡竹叶生津利尿;丹参祛瘀止痛;车前子主治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诸药合用,可促进膀胱排尿,缓解疼痛。研究显示,舒尿通煎剂能显著缓解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促进患者排尿,减少其痛苦,改善预后[6]。利尿止痛散脐周热敷,经皮快速吸收,可以缓解术后肛门水肿和由于精神过度紧张导致的术后疼痛。临床研究显示,穴位按摩联合中药热敷可有效调理气血和激发经气,最终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是中医防治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方法[7-8]。现代医学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重要的内容。护理人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用专业的护理方法帮助患者树立克服排尿困难的信心,鼓励其尽量选择自行排尿,避免导尿管造成泌尿系统上行性感染,加重病情。研究显示,中药熏洗联合中医情志护理治疗痔疮术后尿潴留可取得显著效果[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首次排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排尿状况、小腹症状及排尿时间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穴位按揉、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痔疮术后排尿功能障碍,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排尿时间,改善其排尿状况和小腹症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