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对中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与护理

2020-12-09 07:28周露房芳毛丹李可欣姚晚侠
护士进修杂志 2020年23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周露 房芳 毛丹 李可欣 姚晚侠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老年科,江苏 南京 210008;2.广东省深圳市萨米医疗中心健康管理部,广东 深圳 518118)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饮食结构的改变、社会压力的增加等多元素的变化,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显著增加态势,因而偏瘫患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多,严重危及公众的身心健康[1-3]。脑梗死偏瘫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4]。如何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平衡功能与运动功能,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我院对10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老年科诊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216例,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偏瘫的诊断标准[4]。(2)经影像学检查(CT或MRI)确诊。(3)年龄50~75岁。(4)初次发病,病程不足6个月。(5)神志清楚,能够顺利的用汉语交流。(6)患者对研究知情同意,填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发病期就存在偏瘫者。(2)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3)二次脑梗死患者。(4)病前患者有一侧下肢截肢或残疾或者发病近期有一侧足踝扭伤者。(5)认知障碍和理解障碍,不能有效沟通交流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治疗:(1)作业疗法:协助患者同时进行功能性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每套动作要训练6~8次,重复进行,每组间隔40 s。(2)运动疗法:对患肢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内容包括肌力耐力训练、静动态平衡能力训练、和步行能力训练3部分,每套训练共6~8次,重复进行,每组间隔40 s。(3)物理疗法:开展电刺激、磁疗、电针治疗,每次20 min。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内容如下:(1)徒手训练:仰卧屈膝、仰卧提臀抬腿、跪式直背支撑,连续训练4个周期,每周期15~20 min,每组间隔40 s。(2)平衡气垫训练:先让患者平衡垫站立、然后坐立左右转体、最后跪桥单手单腿支撑,连续训练4个组,单侧交替重复10~20次/组,每组间隔40 s。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活动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评定(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aximum walking speed,10 m MWS)、稳定指数(Saturation index,SI)及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进行评分,平衡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movement assessment,FMA)、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unction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粗大运动功能测试-66(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66,GMFM-66)、躯干损害量表(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进行评分。

1.3.1FMA评分标准 采用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包括上肢评分和下肢评分;该量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5]。

1.3.2FAC分级标准 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共分为五级,分级越高,步行能力越好[6]。

1.3.3BBS评分标准 采用Berg平衡量表,包括13项指令,满分56分,分数越高,平衡功能越好[7]。

1.3.4GMFM-66评分标准 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包括66项,分数越高,运动功能越好[8]。

1.3.5TIS评分标准 采用躯干损害量表,分坐位静态平衡、坐位动态平衡和躯干协同性评价,满分23分,分数越高,躯干功能越好[9]。

1.3.6ADL评分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日常活动能力越好[10]。

1.3.7SI评分标准 采用稳定指数,指数越小,稳定性越好[11]。

1.3.8QOL评分标准 采用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12]。

2 结果

2.1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活动功能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活动功能比较

2.2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功能比较

3 讨论

3.1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增强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活动功能 脑梗死是中老年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患者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其下肢功能障碍最为常见[13],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偏瘫是脑梗死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多数患者会出现本体感觉损伤或缺失,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3]。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相较于传统康复训练有其自身的优势,核心稳定性训练旨在增强脑梗死偏瘫患者核心稳定性,便于患者控制重心力量,从而为上肢运动和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用力,产生力量,实现力量传递,提高控制力,使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化[14],本研究结果各条目指标均说明,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可增加中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活动功能。临床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功能强化训练为主,通过开展反复的动作训练,纠正错误的运动模式,引导正确的训练方式,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康复效果和预后结局。因此,在准确分析患者目前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及时、正确的康复治疗方法尤为重要,通过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患者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缩短了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收到很明显的康复效果。

3.2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康复训练是以循证全方位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为患者进行康复相关护理,指导患者实施相关的功能锻炼,有效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在关于偏瘫患者的研究中,大多数只针对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进行研究,忽视了平衡的重要性,而本研究采用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在注重功能恢复的同时强调了稳定性。核心稳定力作为一种力量能力,能够稳定人体的核心部分,控制重心的运动,传递上肢和下肢的力量,通过运动中核心部分的稳定来建立支点,为上肢和下肢力量的传递创造条件,并为身体重心的稳定和运动提供保障,其主要取决于核心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强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合作,即核心强度[15-16]。它不仅是形成人体核心稳定性的主要能力,也是人体在竞技体育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动力源”。 因此,核心稳定性是人体核心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人体平衡的主要保障,通过核心稳定性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肢体功能和平衡性,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训练可增强患者竖脊肌和腹直肌的协调收缩能力,可增强躯干、髋关节、骨盆核心薄弱肌群的肌肉力量,同时在非稳定状态下强化肌力,既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有有助于维持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稳定性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