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田
(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吉林 长春)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由于胆管阻塞常伴有合并症产生,如黄疸、胆道化脓感染、胰腺炎等,使患者腹部严重疼痛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高烧、寒战,甚至引起胆道穿孔、出血[1]。临床发现,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结石病灶位置差异很大,有些结石很难与肿瘤区分开[2]。术前通过对肝外胆管结石位置和形态的观察,是医生临床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方式,这对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和术前结石定位意义重大[3]。目前影像学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在各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外胆管结石位于患者腹部,而对于腹部影像的查看,B 超、磁共振、CT 等的应用较为普遍,各有优势[4]。运用这些影像技术诊断疑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时,不仅仅是要找到结石位于胆管的具体位置,还要观察其具体引起的胆管病变,以便在取石的同时清理掉病变组织,并给予治疗措施[5]。相关研究指出,胆管结石阻塞后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才是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且目前的数据显示此类并发症造成的死亡概率较高[6]。现阶段,临床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方案以ERCP和手术为主,而手术方案的确定要以患者的影像检查结果为主要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腹部CT 检查于肝外胆管结石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报告如下。
研究纳入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66 例,随机设置两组,其中33 例患者为观察组,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另外33 例为对照组,应用腹部CT 检查,所有患者皆经手术确诊。观察组患者性别:男性17 例,女性16 例;患者年龄27~74 岁,平均(46.55±5.14)岁。对照组患者性别:男性18 例,女性15 例;患者年龄28~73 岁,平均(47.06±5.67)岁。两组患者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及手术病理结果诊断确定为肝外胆管结石疾病患者;②已确定患者和家属都同意参与本研究并愿意提供相关资料以供研究分析。排除标准:①一个或者多个器官功能受损且病情较严重的患者;②精神方面存在异常的患者。
检查方式:观察组选用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患者保持俯卧位,增加腹腔容积,为检查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于腹部进行常规横轴位与冠状位扫描,然后延长TE 时间=500~1000 ms 和TR 时 间>3000 ms,T2弛豫时间比较,胰管内自由水、胆道内自由水明显比周围组织长,利用此特点通过磁共振胆胰管成像技术便可获得相关的重水成像。对照组选择美国GE16 排螺旋CT 行腹部CT 检查,重点关注胆道和胆囊部位,扫描腹部获得横断层面影像。嘱咐这66例患者检查前6 h 左右(4~8 h)开始停止饮水和食物,做好检查准备。所得影像需要由两名以上具备丰富经验的医生共同做出诊断结果。
以患者的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患者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和腹部CT 检查资料,对比应用这两种影像技术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阳性率。
应用S P S S 2 1.0 软件进行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以手术结果为本次诊断的金标准,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7.88%,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为69.70%,观察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影像检查结果的阳性检出率[n(%)]
针对<5 mm 的微小结石,手术结果指出,观察组中存在23 例,对照组中存在21 例,影像检查中,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中微小结石(<5 mm)的阳性检出率[n(%)]
受大环境的影响,现代人的饮食与生活在结构上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称为普遍现象,这使得各类结石患者的数量迅速向上增长,且青年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7]。调查发现,以年为单位,国内肝外胆管结石疾病的发作率还在上升,相应的该疾病产生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提高,且各种严重并发症已经成为造成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8]。因此,临床中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前提是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出确切的诊断,包括结石位置及结石引起的附近组织病变程度。而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极大的帮助,B 超是腹部影像检查中非常基础的应用技术,但在肝外胆管结石的诊断中检出率不高,与临床所需不符[9]。相对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 超的磁共振与腹部CT 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应用得更多,并且在这些年医疗技术发展中不断的被优化、被完善,实现了操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使得操作更方便。CT 应用于腹部扫描中,利用了患者腹部各组织对X 线不同的吸收频率这一差异性获得三维断层图像,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展示出病灶的具体情况,还具有空间成像的立体优势。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用于腹部扫描的关键点在于自由水、胆汁、胰液三种液体之间的差异性指示出图像中病灶的具体情况。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者的结石密度较高的情况下,可获得三维立体图像的CT诊断效果比较理想。但是,由于多数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属于继发性,结石的形成多是与胆固醇混合凝结而成,这使得CT检查所得图像中结石的密度通常等于或低于胆汁的密度,图像使用者无法清晰观察到结石状态,最终导致结石的漏诊与误诊,特别是对于微小结石(<5 mm),耽搁患者治疗时机。
笔者在研究中抽取了66 例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了磁共振和CT 技术检查,以手术结果为本次诊断的金标准,观察组的阳性检出率为87.88%,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为69.70%,观察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5 mm 的微小结石,手术结果指出观察组中存在23 例,对照组中存在21 例,影像检查中,观察组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的准确性,在徐雯等[10]的研究结果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的阳性检出率为88.0%,腹部CT 的阳性检出率为70.0%,对微小结石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7.1%和61.3%,与本文结果基本一致。这表明了应用腹部CT 诊断肝外胆管结石还存在一些缺陷,相对而言磁共振胆管成像优势更大。
综上所述,肝外胆管结石的影像诊断中,应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技术更有助于发现微小结石,对于取石术的实施及术后复查有较大的帮助。如果要追求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可适当结合这两种影像图共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