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颖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 放射影像科,四川 遂宁 629000)
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瘢痕部位妊娠是有过剖宫产史的女性出现再次受孕时,胚胎正好着床在上次剖宫产切口位置。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出现上升的趋势,再加上国家二胎政策实施,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瘢痕部位妊娠发生率也在逐年攀升[1]。因此本次研究分析阴道超声和磁共振对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断的价值,为后续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选取57例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其中年龄23-31岁,平均(31.02±2.47)岁,既往剖宫产次数为1-2次,平均(1.01±0.06)次。所有患者皆有停经史,存在阴道不规则出血43例,下腹疼痛26例,流产后阴道出血增加的15例,无明显症状的4例。
1.2 方法。此次研究仪器选择Philips iU22、GE E-8型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7.0 MHz,选择常规的经阴道二维超声血流呈像。MRI设备采用西门子1.5T AVENTO,选择腹部相控阵线圈,分别以T1WI、T2WI、STIR序列扫描。当诊断结束后,我院调取2名影像学专家采取盲法诊断图像,对孕囊着床附近重点观察,对大小、回声、信号强度进行观察,术后均行病理学检查。
2.1 MRI与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经诊断,通过MRI诊断时真阳性病例共38例,真阴性6例,敏感度为85.96%,阳性预测值为94.73%,阴性预测值为61.40%,特异度为82.45%,准确率为84.21%;通过经阴道超声诊断时真阳性病例共40例,真阴性5例,敏感度为89.47%,阳性预测值为85.96%,阴性预测值为59.64%,特异度为49.12%,准确率为82.45%,见表1。
表1 MRI与经阴道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比(n,%)
表2 MRI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征象与病理结果对比(n,%)
2.2 MRI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征象与病理结果对比。经诊断,通过MRI诊断时孕囊45例,卵黄囊5例,胚芽5例,原始心管搏动0例,孕囊内出血35例,局部瘢痕浸润22例,宫腔积血37例;经阴道超声诊断时孕囊49例,卵黄囊31例,胚芽21例,原始心管搏动12例,孕囊内出血17例,局部瘢痕浸润7例,宫腔积血23例,见表2。
当前对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认为在剖宫产后子宫下段的切口愈合状态不理想,使得受精卵在受损的子宫瘢痕处着床发育[2]。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是流产产次数增多,孕妇子宫内膜受损,使得受孕的卵子为了能够更多的养分逐步向切口处延伸[3]。在诊断方面阴道超声的分辨率较高,但是却不能够很好地反应受精卵与瘢痕之间的关系,还有受精卵的着床位置以及瘢痕处基层内膜状况以及血供来源等[4]。通过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阴道超声诊断与核磁共振检查时存在的优点以及缺点,深入探索其应用价值。
由于当前子宫瘢痕妊娠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而该症状不同于宫内妊娠中的胎盘植入,因为这种妊娠孕囊完全被瘢痕处子宫肌层以及纤维化组织包裹,同时与子宫内膜腔分离,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一般子宫瘢痕妊娠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为内生型,是指妊娠组织种植于子宫瘢痕处,同时向宫颈峡部进展。还有一种则为外生型,主要是指羊膜囊在瘢痕缺损处深入浸润,而像膀胱或腹腔发展。一般来说,内生型子宫瘢痕妊娠是一种可行性妊娠,不过同样存在较高的胎盘出血风险。但是外生型子宫瘢痕妊娠,由于妊娠囊和膀胱壁之间子宫肌瘤的厚度小于4 mm,所以内生型有可能妊娠直到分娩;外生型会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无形中增加了母婴双方的生命风险,往往在怀孕前三个月便可能出现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必须加强诊断,做好预后,这也是早期诊断以及治疗的意义。所以在当前临床中,对于具有剖宫产史的产妇在二次妊娠时,强调在三个月内进行筛查,通过超声或彩色多普勒成像观察子宫瘢痕妊娠情况,然后医师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确保妊娠成功。不过,由于子宫瘢痕妊娠在初期时特异性表现较少,例如临床中大约25%的女性在诊断时未发生明显征兆,其他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出血或腹痛,因此容易被误诊为稽留流产、宫颈妊娠等。
阴道超声诊断对子宫内的软组织有着良好的分辨率,能够较为清晰的识别辨别出受孕卵子的位置,分辨出子宫盆腔受精卵、子宫下段瘢痕以及膀胱之间的关系,另外在检测孕囊对瘢痕处基层侵入的深度时能够更为准确性地对病患分型,更好地评估子宫内软组织结构方面的状况[5]。本次研究当中核磁共振的符合率明显高于经阴道诊断;但是随后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检查当中阴道超声联合核磁共振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阴道超声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6]。由此可以看出,对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采取单一诊断时存在较不明确的状况,我们应该考虑联合使用共同诊断的方式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达到更好的检查、诊断、评估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在采取阴道超声检查联合核磁共振诊断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使用[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