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鑫,罗炜娟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恶性肿瘤种类多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是导致人死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介入治疗是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CT以及超声核磁共振等影响设备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及其他介入器材,通过人体自然孔道或微小窗口将特定器械导入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1]。肿瘤介入治疗可以抑制疾病发展,但是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多种风险事件,这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有必要展开护理风险管理以巩固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本次研究以868例行介入治疗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68例肿瘤患者并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n=434),一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对照组),另一组展开护理风险管理(研究组)。对照组男220例,女214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47.53±5.68)岁;研究组男212例,女222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7.49±5.71)岁。两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环境护理以及体征监测等。研究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内容如下:(1)风险识别。护理人员依据自身工作经验对过往肿瘤介入治疗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总结,包括出血、导管脱落或栓塞、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2)风险评估。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既往病史以及治疗状况等各方面信息,对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并对后续治疗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预估,依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防护措施[2]。(3)风险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基础护理操作和风险处理能力,强调护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依据患者情况制定介入治疗的风险应对方案,明确风险管理中的工作分工,确保责任到人。完善风控管理体系,将工作结果与绩效相关联。一旦发现护理风险事件,第一时间上报、登记,进行有效处理。
(1)护理管理质量,包括基础护理、责任意识以及风险处理能力等。(2)护理风险事件,包括管道堵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及出血等。
数据采用 SPSS21.0 软件处理,设定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基础护理评分为(91.37±4.42)分,高于对照组(87.82±4.96)分,P<0.05(t=11.1318,P=0.0000);研究组责任意识评分为(92.25±4.53)分,高于对照组(87.45±4.92)分,P<0.05(t=14.9520,P=0.0000);研究组风险处理能力为(91.68±4.39)分,高于对照组(86.99±5.01)分,P<0.05(t=14.6677,P=0.0000)。
研究组管道堵塞计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计2例,出血计4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6%(7/434);对照组管道堵塞计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计11例,出血计19例,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10.6%(46/434)。研究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x2=7.071,P=0.008)。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恶性肿瘤发病率不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每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超过600万,其不仅会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极大负面影响,还会降低患者心理健康程度。临床可通过介入治疗来抑制疾病发展,降低其危害。在介入治疗的同时开展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可以强化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3]。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管理,为了提供给患者更全面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会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做好细节护理,从而减少风险事件。对患者情况评估分析制定风险管理方案,可以在风险事件发生的第一事件进行应对处理,有效降低风险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优化患者医疗体验。本次研究显示,与常规护理管理相比,护理风险管理有着更高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理想,可以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有效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