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探析
——基于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

2020-12-09 08:44潘鹤立陈清西郑超明潘东明申宝营钟凤林潘腾飞
福建农业科技 2020年9期
关键词:农林大赛思政

潘鹤立,陈清西,郑超明,潘东明,申宝营,钟凤林,潘腾飞

(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院, 福建 福州 350002)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在信中指出:“涉农高校要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还重点指出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教育部从1997年开始对部分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方面的指导[1],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总数达到了38 447项[2]。目前,全国各所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重点,人才培养计划方案重新修订,专业课程内容和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强度与深度大大增强。2019年4月教育部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2019年11月开始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其中将认定1 000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3]。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经福建省教育厅评审认定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类课程(闽教高〔2019〕23号文件)。该门课程是面向本科四年级的社会实践类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育人德为先,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模式的改革如何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是该门课程应该深度建设和探析的地方。

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的最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了系统的论述,其中包含重要性、根本要求和实践路径。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校,高等教育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要求,不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实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也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也为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1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模式单一,内容陈旧

目前较多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与以往的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改变,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方式进行,模式较为单一。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的实践课程还难以达到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4]。教学模式决定了教学内容,单一的模式往往使带队教师习惯于过去的实践教学方式,无法从传统实践教学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宽度和深度。教学内容也浮于表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理论学习与大部分实践活动相脱节,教学过程一般都比较抽象,因而学生对《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感到很难理解。

1.2 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缺乏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达到两者的高度融合,必须先清晰问题所在才能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改进。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方面,特别是教材的内容,涉及思政方面较少,因此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导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法在思想政治方面与学生产生足够的共识;由于缺乏高度融合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创新创业教育类教材,因此教师往往忽略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学,学生因对创新创业的出发点理解的偏差,也会忽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学习和思考;其次,许多创新创业实践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没有与时俱进地加入思想政治元素,也没有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内容进行教学,呈现教学方法落后、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等特点。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长期以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占本科课程总学分的比例较小,因而该课程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再加上近10年来由于职称评聘侧重SCI论文,导致多数教师重基础理论研究,轻实践教学,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所下降。教育部、科技部在2020年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即是为了扭转这一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让广大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新农科专业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理论基础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

1.4 校企合作力度不足

新农科的内涵是涉农专业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改造升级,以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所需要的新农业专业,为“三农”服务。因此,仅依靠高校资源难以满足《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课程需求以及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实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在高校实验室就能完成,需要有企业的市场视野、创业意识、各种实践设备和环境等综合因素才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目前高等院校虽然与相关专业的大型企业都有所合作,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不足以满足培养学生产生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要求。

2 结合比赛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建设综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2.1 “以赛促学”改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部(教高厅函〔2019〕44号)文件指出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研究、理解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综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在本文中指地方高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推进深化,整合资源,形成“校-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新农科背景下进行传统涉农专业集群改造提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院与学院合作和多学科交叉协作,在培育新农科人才方面融合综合学科的优势提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改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力度4个方面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为引、以赛促教、以赛促练”来阐述如何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思政元素建设综合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具体过程见图1。该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通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别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民情、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大赛,让学生用自己的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致力精准扶贫,切身感受到插上科技翅膀的“互联网+农业”的巨大作用,在创新创业中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锤炼了艰苦奋斗的意志,实现课程思政的最终目标。磨练是成才的关键,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培养人才的“磨刀石”。引入比赛模式作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就是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多学科背景,通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理论(学校)与实践(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模拟大学生双创大赛考核机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工能力,加强农科教结合,在实践中找寻市场痛点和难点,集思广益以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的要求。

2.2 “以赛为引”,有机融合思政元素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爱国行为养成,培养学生将爱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之一。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回信中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以赛为引”,以大学生双创大赛为引子,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的关键[5-6]。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创新创造的职业品格、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重视劳动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形式融入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当中去。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线上、线下或混合式教学等模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将历届大赛中的优秀项目作为案例,从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教学,例如,第五届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冠军项目:清华大学“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打破了被美国垄断的交叉双旋翼无人机技术,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创举。引入比赛优秀项目作为案例,可将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内容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发扬光大。

2.3 “以赛促教”,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共计获得2次全国银奖,1次全国铜奖,1次省级金奖,4次省级银奖,2次省级铜奖的成绩。获得其他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以上奖励20余项。从2015年第一届比赛开始,共有20多位教师参与参赛项目指导。通过参与竞赛指导,教师们积累了丰富的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切实执行“以赛促教”的宗旨。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一方面提升了自身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5年来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建成一支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的50%以上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其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超过80%,几位核心教师已入选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或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创业导师库。

另外通过邀请合作企业与师资队伍进行交流,让高校教师队伍学习企业的市场运作机制,与政府各有关部门合作,学习政府最新出台的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坊,讨论解决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增强和提高师资队伍业务水平。

2.4 “以赛促练”,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对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的检验。高校科研成果是否接地气,是否符合市场需求,顺应发展潮流,从高校参加大赛获奖情况中便能侧面反映出来。校企合作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质量的关键手段之一。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时间总量,加大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力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比赛,让学生“以赛促练”,在高校-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中能够独立摸索市场痛点、解决市场需求、研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达到在比赛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水平,熟练应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另外,采用“校-校”“校-企”“院-院”等联合培养、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模式, 以部分企业真实项目资料为实践案例进行教学。筛选已获得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奖牌的优秀项目学生团队入驻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园、众创空间,与基地“互联网+”高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3 结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以及在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分析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定了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实践教学模式、课程思政、建设师资队伍以及加强“校-校”“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方案,构建全新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传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以赛促学、以赛为引、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为目标,有机地融合蕴含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农林人才提供了参考建议。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密不可分,将两者有机融合可充分发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培养人才的作用。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式改革与课程思政的推进是目前所有高校都必须坚持推进的任务,课程思政元素保证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正确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模式改革保证了新时代卓越农林人才的质量,通过改革,还能继续推进校企的深度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育与建设。近年来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其他高校可直接借鉴甚至复制模式,可为全国涉农高校提供现实参考与依据。在课程教学改革的摸索过程中,笔者发现引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实践教学的最有力工具的确起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作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获得大赛名次为目标,特别是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比赛过程中自发地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方面工作,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贫困地区扶贫项目建设,无形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政教育,更加坚定自身努力学习、爱国报国的信念。师者,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路上的引路人,也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是思想政治工作与实践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结合点。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关键的地方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要建设成一支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备先进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农林大赛思政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深圳农林渔业局原局长被开除党籍
说谎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