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红
(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江苏 苏州 215621)
医护人员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中普遍存在挑战、压力,长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者,若心理疏导不及时、维护不当,极易降低工作热情、甚至发生“心身耗竭综合征”,影响工作积极性[1],因此探寻经济、有效的管理办法,受到临床重视。樊荣[2]学者认为,口头宣讲、奖励机制是传统管理重点,忽视个体差异、疗效单一,临床应用受限,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医护人员心理危机调适与管理路径,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1月本医院工作的6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两组、各30名,观察组:男7例,女23例;年龄21~43岁,平均(32.18±8.57)岁;工龄1~4年,平均2.38±1.45年;对照组:男8例,女22例;年龄22~45岁,平均32.47±8.63岁;工龄1~5年,平均2.46±1.39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管理,涉及口头宣讲、奖励机制等。
观察组:对照组基础+心理危机调适及管理路径,①增强危机管理:结合实际、早期建立自我测试早期预防系统,定期发放维护心理平衡健康教育单、执业心理调查表等,若有心理危机倾向、心理危机症状者,及时提供对症处理:(1)发挥科主任、护士长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及时掌握医护人员心理动态,予以鼓励、安慰及支持,普及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情绪较差者,提供面对面交流沟通,更好的维持心理健康;(2)成立专业心理危机干预组:主要职责是及时处理医护人员的心理危机,借助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及心理社会转变模式,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限制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在最小范围,更好的服务于患者。②增强亚文化意识、搭建和谐护患关系:日常生活中,设计平等、关切及富有同情心的非语言交流场景,通过组织“心理剧”等形式,完成护理信息的收集、评估、计划等工作,更深入的体验、认识相关内容,提高人际沟通技巧、达到心理调适的作用。③增强自我体验:医护人员若有焦虑、紧张等情绪,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及音乐疗法等形式,转移注意力,护士长积极主动与其沟通,耐心倾听内心的想法,积极鼓励释放伤害身心的负性情绪,借助体验、练习等方式,提高自我感知及自我评价,缓解负性情绪。
心理情绪: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0分为界、百分制,轻度≤50分,中度51~72分,重度≥73分,得分越低情绪更稳定。
满意度:查阅文献,制定“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百分制表示,满意≥85分,一般61~84分,未满意≤60分,总满意率=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①管理前观察组SAS值55.28±9.64分,SDS值53.39±9.21分;管理前对照组SAS值54.37±9.35分,SDS值53.28±9.04分,t=0.3711,0.0466;p=0.7119,0.9629;②管理后观察组SAS值30.23±6.26分,SDS值40.37±5.25分;管理后对照组SAS值39.25±6.17分,SDS值49.29±5.42分,t=5.6208,6.4747,管理前比较心理情绪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心理情绪改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满意18例,一般11例,未满意1例,满意率96.67%;对照组满意14例,一般10例,未满意6例,满意率80.00%,x2=4.0431,p=0.0443,观察组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常抱怨工作太累、工资待遇低等,医患关系异化、恶化现象引起医护人员常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且护理人员多为女性群体,具体表现为疲乏感、无能感及厌倦感,影响工作积极性,早期配合对症管理措施尤为重要。
本研究示:管理前比较心理情绪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心理情绪改善更好;观察组满意率(96.67%)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文与秦翠英等[3]文献结果接近,因此心理危机调适及管理路径能改善医护人员心理状态,具以下优势:①心理调适能指导医护人员释放内心情感、不断发展理想自我,积极交流沟通利于释放伤害身心的负性情感,通过体验、练习等形式,理解并发展身体的自我感知,重建积极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更好的服务于患者;②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调适能及时解决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能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避免负性情绪影响工作质量,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综上:医护人员行心理危机调适及管理路径能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满意度,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具临床可借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