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段 琴,马 婷,刘冰艳
(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 荆州 434000)
急性脑梗塞为脑血供突然中断后造成的脑组织软化、坏死情况,致残率、致死率较高,常会出现语言、运动以及神经等功能障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可有效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予以脑梗塞患者不同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效果差异性。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塞病例样本,以奇偶数字表法将样本分组,38例实施常规护理设置为对比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0~70岁,平均(55.2±11.7)岁;38例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设置为研究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1~70岁,平均(55.6±11.5)岁;纳入样本符合急性脑梗塞诊断指南与标准[2],知情并同意参加研究,两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施常规护理设置为对比组,项目:遵医嘱为患者提供用药、饮食等方面的常规护理服务。
予以早期康复护理设置为研究组,项目:(1)体位干预,指导患者尽可能取侧卧体位,避免患肢受压,因侧卧体位有助患肢感觉输入,发挥一定辅助治疗效果,同时,为避免发生压疮、肌肉痉挛、关节挛缩等情况,需每2~3小时协助更换体位1次,并辅以适当按摩;(2)康复锻炼,康复锻炼内容包括肢体锻炼、语言认知康复,其中,肢体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关节锻炼逐步过渡至患肢锻炼,最后行走练习,实际锻炼时间、强度均需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性决定,以不感到疲劳为宜;对于语言、认知功能障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利用简单对话、音乐、视频等活跃其语言认知系统,指导其从发音逐步恢复语言功能;(3)心理指导,受疾病影响,患者心理负担、压力较重,导致出现不配合行为,治疗依从性较差,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疏导、鼓励,调动治疗积极性,帮助树立康复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和配合度。
观察分析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治疗情况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有压疮、感染以及应激性溃疡等;生活质量取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涉及躯体、心理、社会以及物质生活心态,总分高生活质量好[3]。
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如下。
对比组38例:住院时间为(13.41±2.16)d、并发症发生率为26.31%(10/38)、生活质量评分为(75.18±2.45)分;
研究组38例住院时间为(10.55±2.03)d、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生活质量评分为(80.23±2.57)分;
注:t=5.9477/8.7674,x2=4.5470,P=0.0000/0.0329/0.0000。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常见、多发疾病,起病突然、进展较快,发病机制极为复杂,主要为脑部血液供应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形成血栓后造成管腔狭窄、闭塞。医疗水平的发展与进步使得疾病致死率得以降低,但致残率依旧居高不下,脑梗塞发病后最佳功能恢复期为前3个月,科学合理的早期康复锻炼是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效果的关键。常规护理无法在早期既为患者提供有效康复护理与指导,早期康复护理属于新型康复干预模式,制定个体化康复锻炼计划,有助避免后期功能障碍,还可促进康复进程[4]。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比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比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干预效果理想,分析原因在于早期康复护理可指导患者尽早展开功能锻炼,进而刺激功能恢复与重建,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语言、肢体等功能,防止发生其他并发症。
针对急性脑梗塞患者,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最大限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干预效果与价值较为理想,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作为推荐护理服务模式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