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亚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脑出血手术治疗术式已经较为成熟,但患者术后仍然会伴随较多的后遗症,偏瘫则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其肢体功能,考虑可从护理角度入手进行干预。为此本次研究引入了早期康复护理方案,以我院收治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与早期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脑出血患者计84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n=42)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实验组(n=42)。对照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6岁,均数(61.52±5.43)岁,病变位置包括脑干5例,基底节区21例,丘脑9例,脑叶7例,实验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44~75岁,均数(61.81±5.57)岁,病变位置包括脑干4例,基底节区22例,丘脑10例,脑叶6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患者均确诊为脑出血,已经采用手术方案治疗,且已经签订同意书。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实验组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早期心理干预,采用焦虑SAS与抑郁SDS自评量表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其存在负性情绪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通过沟通与交流,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确保能够获得患者的信任,并以恢复较好的案例给以患者信心,辅助患者重新构建心理平衡。(2)体位限制,在发病24 h后需要做好对患者体征、意识、瞳孔等的观察,不可搬动患者,维持肢体的功能位,并以软垫做好限位工作,以预防肌肉的痉挛以及关节的脱位变形。(3)被动活动,于术后24~72 h内,如果患者的血肿控制情况良好,且体征稳定,即可开展适量的肢体关节被动运动[1]。体位选择仰卧位,按照从上到下、从近到远、先健侧肢体后患侧肢体的关节被动运动,注意力量的轻柔,并配合按摩,每日1~2次,每次20 min。术后3~10 d,即可增加被动运动的强度,可进行上肢抬起、左右转动训练,下肢内收、外展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等内容,每日5~6次,每次5 min即可。在被动运动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耐受能力,以循序渐进为原则[2]。(4)主动运动,术后3周,即可让患者开始离床运动,在初次离床时,应该先让患者在床旁静坐一会,深呼吸,而后在护士的辅助之下缓慢起身,适应后逐渐向前迈步,注意该进程的缓慢。离床活动每次3~4次,每次20 min。
(1)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QOL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2)对比两组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其中0级表示肌肉完全麻痹,触诊以及观察未见肌肉收缩,I级为主动收缩肌肉时存在收缩现象,但不可进行关节活动,II级为可水平方向进行关节活动,但不能对抗地心引力活动,III级为在对抗地心引力情况下关节可以自主运动,但肢体不能抬起,IV级为基本能够正常活动,但肌力弱于正常人,V级为肌力完全正常[3]。
数据采用SPSS 21.0处理,设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为(61.24±5.31)分,高于对照组(48.41±6.13)分,P<0.05(t=10.2524,P=0.0000)。
实验组肌力分级包括0级3例,I级4例,II级7例,III级8例,IV级11例,V级9级,III级以上患者构成比为66.67%(28/42),对照组肌力分级包括0级6例,I级12例,II级8例,III级8例,IV级5例,V级3级,III级以上患者构成比为38.10%(16/42),P<0.05(x2=16.362,P=0.000)。
脑出血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以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对其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而脑出血患者术后受年龄、疾病以及肢体功能衰退的影响,其生活质量将会明显下降,容易增加家庭的负担,为此探讨对患者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考虑脑出血患者在神经功能受损之后,其神经系统仍然会存在一定的代偿能力以及重建能力,细胞轴突可再生,一般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发病后数日即可开始,1~3月期间恢复速度最快。故可通过早期康复护理方案进行干预,通过训练促进大脑管理位置的功能重建,以促使受损神经元能够尽快恢复,提高其运动功能水平。从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上看,本次研究中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肢体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该方案效果理想。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理想,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进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