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妹
(常熟市中医院,江苏 苏州 215500)
近年来,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日益加剧且年轻化趋势加重,而乳腺癌根治术式则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1]。患者在承受疾病的折磨同时也对女性特征破坏受到双重打击,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2]。本文通过实行心理护理,分析该措施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阐述如下。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作为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已婚54例,未婚32例。
对照组年龄(32~69)岁,平均(50.5±1.52)岁;其中,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10例,中专16例,大专以上9例。
观察组年龄(35~69)岁,平均(52±1.56)岁;文化程度:其中,初中7例,高中11例,中专17例,大专以上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癌手术的要求,患者将其家属均知晓并签字同意;研究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障碍者。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开展统计学分析。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入院教育、遵医用药、护理注意事项及出院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认知干预:针对患者各自的忧虑及恐惧,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缓解并指导,在认知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合理调整;建立治疗的自信心,重新树立自身认知结构,对不良生活习惯、偏见认知以及适应能力等及时纠正和完善。
(2)建立社会及家庭支持系统:鼓励患者向外述说内心的痛苦和困惑,告知其可实行整形、佩带美容胸罩等措施改善不足;指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情感支持,并要求亲属(尤其是丈夫)合理、适度对其关心和理解。
(3)行为干预:术前充分掌握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向其讲述该疾病一些相关内容以及术前、术后需注意的事项,告知其实行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并通过向患者列举手术成功病例消除其恐惧、不安等心理负担,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多沟通交流,适应周围环境,告知其手术中须暴露并消毒的部位范围,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术后指导患者与家属共同掌握平衡心理的方法,术后进开展必要的康复训练,如采用慢节律呼吸法及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减轻焦虑情绪。时刻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和心理变化,进而有针对性为其进行心理指导。
对2组患者疼痛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分析。
疼痛评分:主要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予以测评,0分指无痛,1~3分指轻度疼痛,4~6分指中度疼痛,7~9分指重度疼痛,10分指剧烈疼痛。分数越高,患者痛感越剧烈。
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SF-36)予以测定,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以及生理功能。满分100分,分值越高,其代表生活质量越佳。
采用SPSS 22.0分析,P<0.05,差异显著。
观察组中VAS评分为(2.78±0.56)分,远低于对照组的(4.32±0.29)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生活质量评分中,观察组的心理健康(89.45±4.05)分、社会功能(90.28±1.84)分、躯体疼痛(88.82±4.79)分和生理功能(87.98±6.06)分,而对照组中分别为(69.34±6.95)分、(71.92±2.88)分、(74.28±5.89)分和(73.94±5.9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乳腺肿瘤术对女性患者容易产生较强的精神刺激及术后创伤。因绝大多数患者自身对乳腺肿瘤根治术缺乏相关认知,患者随着病痛的折磨易出现低落、焦躁不安、抑郁等不良反应情绪,若不及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提升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3]。
心理护理不同于传统护理,通过提升患者的行为、认知及社会家庭支持,进一步提升患者正确掌握疾病认知,了解并树立自信心,消除负面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等,安全可靠[4]。研究最终得出——经护理,观察组中VAS评分为(2.78±0.56)分,远低于对照组的(4.32±0.29)分,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但如此,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采取心理护理对治疗乳腺癌手术患者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预后效果好,临床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