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动因、问题与路径

2020-12-09 23:21李青青水学智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受众社交

■ 李青青 水学智

融媒体时代,新闻资讯仍然是受众内容接收的主要产品,然而在媒介技术迭代背景下,受众的媒介新闻资讯产品使用偏好、接收途径与使用习惯等皆发生改变,因此无论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把短视频新闻作为新闻生产转型与传播的突破口,纷纷布局短视频新闻,成立短视频新闻采编队伍,打造新的融媒体产品。从短视频新闻的现实发展看,短视频新闻虽然渐成媒体行业新闻传播的一支生力军,但短视频新闻在生产与传播中仍然存在诸如受众黏度不高,优质内容持续产出困难等诸多问题。而学界、业界对短视频新闻的关注仍集中在短视频新闻的生产现状、传播特征等方面,对短视频新闻发展的深层动因,特别是对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与动态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阙如。基于此,本文对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的动因、问题与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的动因

1.短视频新闻是媒体行业新闻转型的突破口

1983年,美国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是指各种传播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的重要举措”,这标志着媒体融合从媒体转型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此为指导,2015年以来,我国媒体融合步入深度融合的新阶段。短视频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我国媒体行业在新闻生产方面融合转型的突破口。

短视频是基于网络互动的一种新的社交语言,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重新定义了视频传播的“语言规则”,开启了以“秒”计数的阅读时代。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提到,互联网语言的独特性在于使电子文本具有即时、互动、非正式、结构散漫的“口语性”。①短视频作为融合视觉与听觉、生产与分享的新的动态社交语言,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更新的表达方式和更大的表意空间。②短视频表达直白、受时长限制、直接展示事件的最重要的要素,以及生活化的场景展示,给观众带来亲近感、真实感和临场感。在融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受到热捧,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给新闻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新路径。俄罗斯语言学家雅各布森(Jakobson)在《语言和其他交流系统的关系》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中最社会化、最丰富和最贴切的符号系统显然以视觉和听觉为基础”③。 “视听合一”是视频媒介天然的属性特征,在互联网4G、5G背景下,相较于文字,视频、图像是大众最喜爱的观看方式,因此短视频新闻在融媒体转型背景下,也是新闻生产转型的重要途径。

2.短视频新闻是媒体行业新闻报道转型的助推器

相较于一般新闻报道,短视频新闻在内容制作方面更加集约,重点突出。融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信息,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提高信息获取效率,成为媒体的重要议题。短视频新闻内容高度凝练,能删则删、能缩则缩、铺垫少、往往开门见山、直击主题,能够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新闻事件一目了然、把握重点、节约时间、提高效率,以获取更多的内容。

此外,相对于图文为主的新闻报道,短视频新闻语言更加直白、临场感强。短视频新闻报道以同期声为主,多为现场音及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话语通俗直白、更加口语化,增添了新闻报道的亲近感与临场感。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中,附近居民用手机拍摄远处仓库燃烧的情景,着火处突然发生爆炸、居民楼玻璃被震碎,拍摄者顺势下蹲、镜头晃动强烈,画面十分混乱,但是观众跟随拍摄者的镜头,仿佛自己也进入到了现场,代入感极强。

短视频新闻语言是一种动态语言,表意能力更强。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交往中语言的形式愈加丰富,呈现多模态(multimodality)特征。多模态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④短视频新闻报道以多镜头组接,在保留同期声的基础之上,配上合适的音乐和色彩强烈的大字幕,用多模态的动态语言,满足了受众多重感官体验。短视频新闻报道作为动态的多模态视听语言,扩展了新闻的表意空间,增强了新闻的表意能力,为打造良好的传播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3.短视频新闻是受众消费移动化、社交化转型的承载体

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主要信息接收媒介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媒体受众信息接收更多的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消费场景变得移动化、社交化。人们的信息消费场景不再局限于室内的固定场所,人们在公交上、洗手间里、甚至于马路上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马路上的“低头族”就是对信息消费场景移动化现象最为生动的展示。

当今社会,各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disorganization)、“重新组合”(reintegration),中国社会分化及社会分层结构呈现碎片化,尚未层化、定型。⑤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个性化的意识态度,催生了消费理念的碎片化。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时间的碎片化;二是消费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碎片化的内容,是融媒体时代社会大众消费信息的主要习惯;短视频新闻成为人们在智能移动终端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通道。早在2013年2月,一位土耳其记者就用手机短视频应用Vine报道了在土耳其发生的一起针对美国大使馆的自杀式爆炸恐袭事件,此视频一经发布便获得社会大量关注,由此,短视频新闻也开始受到新闻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当下短视频新闻已经成为承载融媒体时代新闻移动化、社交化转型,适应用户新闻资讯接收习惯改变的主要手段。

二、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问题

1.内容与受众层面问题

在传播内容上,我国短视频新闻存在质量不高、内容形式与受众阅读习惯不适应的问题。当下我国短视频新闻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短视频新闻生产与管理人才不足,导致短视频新闻大量采用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虽然保证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短视频新闻内容质量不佳、把关不严的问题。

此外,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智能终端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设备,而当前很多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的内容呈现形式上,仍然延续较为传统的报道形式与结构,造成受众阅读不适等问题。如短视频新闻在画幅上大多采用横幅画面,与智能手机终端的竖屏结构不太适应,导致受众的观看体验不佳。

受众主动性不足、与媒体黏度较低,也是短视频新闻生产与传播的重要问题。我国短视频新闻受众在获取报道时较为随意,这不仅体现在浏览信息时缺乏主动性,而且还体现在对新闻媒体的选择上也较为随意。据Socialbakers的调查显示,在社交媒体上观看短视频时,20%的用户在视频播放到10秒的时候就会离开,随着时间推移,又有33%的观众在30秒左右离开,在1分钟左右,45%的用户会选择离开。⑥可见,受众在获取短视频新闻时存在主动性不足、黏度不高的问题。

2.市场运营层面问题

在运营模式上,我国短视频新闻媒体在内容社交分发与深耕自有平台之间矛盾突出。短视频新闻媒体的短视频新闻内容社交分发策略在给其带来良好品牌效应和知名度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用户向自有平台导流困难的难题。如在微博上,“梨视频”和“新京报我们视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公众知晓度和媒体认可度上都取得双赢。然而,无论是“梨视频”还是“新京报我们视频”,在从社交平台向自有平台导流时都陷入困境。

在商业模式上,当前大多数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的盈利仍以广告为主。然而,由于短视频新闻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在广告投置上束手束脚。因为短视频与长视频不同,其内容少,时长数以秒计,相比于优酷、爱奇艺等平台能投放时长较长的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短视频新闻并不适合此种广告方式,如果强行为之,可能会引起观众反感。

此外,短视频新闻媒体接收广告以自有App为主要途径,如App启动界面广告、栏目合作的内嵌式广告和少量的视频植入软广告等,在吸引投资商、广告主上往往比较被动。并且,在互联网环境下,流量是吸引广告主投放广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短视频新闻媒体的导流效果不明显,自有平台的流量无法保障,在吸引广告主时力不从心。综上,短视频新闻媒体单纯依靠广告作为盈利模式,竞争力明显不足。

3.体制层面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目前我国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的内部运作体制与外部发行体制两方面皆遭遇瓶颈。内部运作体制问题首先表现在制作方面,目前大多数媒体没有形成专业的短视频新闻团队,短视频新闻制作通常由一个人负责所有环节。从融合的角度看,短视频新闻包括文字、图片、视频拍摄、剪辑与包装融合,这需要有不同类型人才的团队交叉融合运作,而非一个人打通和完成所有环节。此外短视频新闻生产媒体也缺乏针对短视频新闻制作考评的专门制度,缺乏短视频新闻生产的专业性规范,从而也难以更好地保证短视频生产与传播的质量。

在外部环境上,我国的新闻服务行业准入有着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许可门槛,在传统主流媒体之外,一般网络新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的发布资质上存在瓶颈。根据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文件,申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的,应当是新闻单位(含其控股的单位)或新闻宣传部门主管的单位⑦;申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必须具备法人资格,为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单位,且在申请之日前三年内无违法违规记录⑧。相比传统媒体或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新媒体,像“梨视频”、“今日头条”等网络新媒体作为相对独立的平台,在相关资质的获取上存在着较大的困境。

三、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的路径

针对我国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中的诸多问题,需要从短视频新闻生产内容、短视频新闻传播市场、短视频新闻运营体制等方面寻求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和健康发展的合理途径。

1.内容生产路径

短视频新闻生产转型成功,需要在内容生产模式上革除弊端,采用更为先进的PUGC+智能化生产模式。目前,我国短视频新闻内容生产模式主要以UGC(用户生成内容)和PGC(专业化媒体机构生产内容)两种模式为主。UGC个人化、兴趣化、松散化的内容生产,虽然在短视频新闻的产量保障上优势明显,但在质量上却良莠不齐。在新闻的PGC生产模式中,从新闻采写到编辑发布,专业记者在所有采编环节都亲力亲为,作品的质量和专业性无疑能得到充足保证,但在时效性和产量上却难以为继。因此,在短视频新闻生产环节中,无论是单方面强调UGC的效能,还是PGC的效能,都会产生顾此失彼的局面。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机器新闻写作”兴起,为新闻业带来更加便捷的数据处理方式。早在2015年9月,腾讯就推出智能财经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同年新华社业推出了“快笔小新”;2016年7月,今日头条也推出Xiaomingbot,智能化新闻写作机器人一时风生水起。虽然人工智能新闻生产技术还未成熟,但在未来的新闻生产中,这种技术必将得到广泛运用。

在短视频新闻生产中,UGC保证了素材的持续供给,智能化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PGC作为最终的把关,提升了新闻报道的质量。因此,PUGC+智能化生产模式,为新闻生产提供了新闻源、生产效率和专业性的三重保证,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共生,这不仅仅适用于短视频新闻领域,而对整个新闻行业都有借鉴意义。

2.短视频分发与盈利路径

一点资讯总编辑吴晨光认为,在“千人千面”的媒体市场需求环境中,内容获取和内容分发是决定未来媒体的两个因素⑨。在内容分发上短视频新闻应做到社交化和智能化,提高信息的有效到达率。

社交分发就是内容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发布、传播、互动。社交媒体的主要功能是用户信息交流和关系维护,社交平台不仅具有基于关系网络的社交属性,而且还具有基于信息流通载体的媒体属性。在信息超载的当今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信息源,成为信息的过滤网⑩。以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为例,在微博或者微信中,用户关注的公众号和好友成为其在社交媒体上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除了用户关注的好友或者公众号发布的信息以外,在微博和微信平台上,其接触到的其他信息相对较少;因为在海量化的信息潮流中,好友和关注的公众号已经帮用户过滤掉了一些信息。

智能化分发是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精准分发模式,在收集用户行为习惯、内容偏好等数据之后,可以实现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信息精准分发。这种智能化分发能智能推荐用户想看的信息,在方便用户获取信息的同时,提高信息的有效达到率。智能分发技术可以使媒体主动将受众喜爱的短视频新闻及时地推送给受众,引起受众阅读兴趣,进而改善受众收看主动性不足,与媒体黏度较低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进行短视频新闻的智能分发时,要注意分发平台的差异化,逐步向自有平台导流。移动互联时代,媒体争夺的重点是新闻信息的流量和注意力。在内容分发上,短视频新闻媒体可以依托采编优势,在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首发新闻报道,增加曝光、激发粉丝的阅读兴趣,然后再对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将整合后的新闻报道内容发布于自有平台上,以吸引粉丝前往App观看。在形式上,媒体则可通过短链接将短视频新闻内容分享至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引导粉丝点击,从而导入自有平台。

在盈利上,除广告外,内容付费也可作为短视频新闻内容增值的重要方式。对于短视频新闻媒体而言,内容收费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用户付费观看;二是版权交易。如罗振宇的“得到”App、“喜马拉雅”等线上电台的付费栏目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成功,这也让新闻媒体看到了新闻内容付费的可能性。2017年10月,财新传媒宣布启动新闻内容全面收费,为短视频新闻付费模式提供了借鉴。在版权交易方面,具有独家短视频新闻来源或高质量短视频新闻制作团队的媒体在短视频新闻版权效益方面潜力巨大。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视频”、“新京报的我们视频”、“梨视频”等,在短视频新闻版权交易方面都成绩斐然。

3.体制障碍的破解路径

在采编上,需要建立专业性的新闻生产规范。UGC模式目前虽然占到短视频新闻生产的很大比例,但是短视频新闻生产媒体在收到此类短视频新闻时,需要再次审编与把关,以提升短视频新闻的真实性与传播质量。在制作短视频新闻过程中,短视频新闻媒体更需要建立专业团队和新闻专业规范。如《新京报》成立“我们视频”后,在短视频新闻生产过程中就制定了专门的制作规范,并建立了专门团队运作短视频新闻生产发布。在2019年报道斯里兰卡的恐袭事件中,“我们视频”的工作群一度达到66个人同时协调运作,而一般的新闻事件报道中,“我们视频”工作群动辄几十个人也是常态。其次,提升短视频新闻生产质量,还需要短视频制作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革新原有的制度范例,将短视频新闻制作纳入专门的考评体系。在此方面,广州的《羊城晚报》做了有益探索,其管理层要求基层记者报道新闻现场状况时必须结合短视频的形式,并提升记者所拍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中点击量的工资提成。

在外部体制层面,短视频新闻媒体应主动寻求破除体制障碍。我国的新闻业有着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网络媒体只有在获取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等相关资质的基础上,才能合法合规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中。但在这些资质的获取上难度较大,面对此种困境,网络媒体可以向有新闻服务资质的媒体寻求合作与融合,加快自身发展。

如2016年8月,“今日头条”通过收购拥有网络视听许可证的运城市阳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阳光宽频”频道,便间接获得了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牌照。2017年11月,由人民网旗下基金独投,“梨视频”完成1.67亿元Pre A轮融资,标志“梨视频”通过成为人民网的短视频新闻服务战略合作伙伴而间接取得“资质合格”。这一举措不仅在资金上得到助力,对“梨视频”未来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因此,网络媒体可以通过引入“资质”媒体,向传统媒体寻求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短视频新闻许可的准入问题。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在受众兴趣点多样和消费习惯变更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新媒介技术加持,制作出大批高质量的短视频新闻,是当前媒体在新闻资讯领域融合转型的关键。一方面,媒体如何在短视频新闻生产时探索并完善PUGC模式仍需时日;另一方面,如何像“梨视频”那样,建立起新的短视频新闻生产基地,形成诸如“一手video”“冷面Pokerface”般的新闻资讯品牌,仍需媒体实践的不断深入与学界的不断探索完善。

除此之外,作为互联网的上层管理者和把关人,政府也应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同媒体和社会公众一道,构建良好、新型的媒体生态系统,以促进新闻生产领域更加和谐健康地发展。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培育项目“新时代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网络舆情生成、应对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03/31511910311〕、“交叉学科创新研究项目“融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成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412/3151200009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1页。

② 张梓轩、汤嫣、王海:《动态社交语言对表意功能的革新——探析“移动短视频社交应用”赋予新闻传播的新空间》,《中国编辑》,2015年第5期,第77页。

③ [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39页。

④ 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外语学刊》,2013年第2期,第17页。

⑤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9-200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年版,第33页。

⑥ Aarzu Khan.21SecondVideosPerformBest,FacebookInc.(Fb)VideoMarketing.2018-08-12.https://dazeinfo.com/2014/08/12/facebook-inc-fb-video-marketing-21-seconds-videos-perform-best/.

⑦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2377.htm,2017年5月2日。

⑧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8/content_1087142.htm,2007年12月20日。

⑨ 吴晨光:《内容获取+内容分发:决定未来媒体的两个因素》,《中国记者》,2016年第12期,第81—83页。

⑩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中国网络媒体的未来》,腾讯网,http://tech.qq.com /a/20131122/015404.htm#p=15,2013年11月22日。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受众社交
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生产策略
短视频新闻的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新媒体视域下短视频新闻制作研究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社交距离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叙事视角下视频新闻多模态对比分析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