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供给侧结构调整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关于灵台县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思考

2020-12-09 23:39曹亚娟于建平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农业

□曹亚娟 于建平

(1.甘肃省灵台县农业农村局,甘肃 灵台 744400;2.甘肃省灵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灵台 744400)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县境内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流域面积2038平方公里,是陇东传统的农业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通过对灵台县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整理,详细梳理出目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灵台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牛、果、菜三大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点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全县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产,农业结构持续优化

灵台作为农业大县,素有“陇东粮仓”之称,耕地总面积77.56万亩,农业人口21.16万人。2019年底全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96.4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5.01万亩,经济作物19.46万亩,饲草作物12万亩,苹果22.83万亩,粮食总产19.2万吨。2019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4亿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06.9元,同比增长9.8%。

(二)经营主体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9年,招商引资建办农业企业3户,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3户,家庭农场累计达到13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累计达到769个,累计申报认定国家级示范社4家,省级示范社16家,市级示范社40家,县级示范社74家。加快推进果品冷藏库建设,采购投放箱式冷藏车4辆,建成果蔬保鲜库5.1万吨,冷链物流设施果园集中区覆盖率达到56%,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8%。

(三)农业科技装备先进,示范引领成效显著

坚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三新”引进示范推广一体化发展思路,“十三五”以来累计引进各类新品种粮经作物379种。重点推广了小麦精量播种、全膜双垄沟播、脱毒种薯、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18项,引进新型农业机械500台(件)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坚持农机农艺融合,以6个万亩典型示范为抓手,建办粮油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3个,培育各类农业示范基地120个。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模式,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四)农村改革步伐稳健,生产体系彰显活力

全面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发放经营权证书49690本,全县新增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1.06万亩,累计达到17.2万亩,占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23.1%。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86个行政村共清理核实资金4672万元,资产价值4.6亿元,土地资源254.7万亩。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参与“三变”改革的国有公司1家、龙头企业13家、合作社105家、产业大户5家,带动186个村8940户群众参与“三变”改革,入股土地4732亩、资金1698万元,实现分红591万元。

(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力持续增强,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牛产业质量效益持续增强,全县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74处,认证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处、省级4处、市级13处。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打破区域界限,集中连片规划建园,全县果园面积达到22.83万亩,农民人均果园面积达到1亩以上,万亩乡镇达到10个,千亩村42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工程64个。蔬菜产业助农增收作用显现,至2019年,蔬菜面积达到15.3万亩,总产量25万吨,实现产值2.6亿元,年人均蔬菜消费量达到300公斤以上。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检测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8.1万亩,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52家。以中台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基地,积极推广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保障了县内及周边地区蔬菜生产用苗需求。

二、农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重点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当前全县农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难题,虽然表现各不相同,但主要都出在结构方面。从县情实际来看,农业供给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民群众思想认识滞后

灵台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农民群众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创新意识较为淡薄。一方面,农民群众的耕作习惯偏向种植小麦、玉米等主粮作物,对于发展苹果、蔬菜等富民产业的思想认识不足。特别是在青壮年农民中,倾向于外出务工增收,由于家庭劳动力不足,难以发展产业,现有耕地多作为“口粮田”种植主粮,致使小麦生产比重较大。另一方面,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彻底改变了农民传统积肥习惯,农户家畜家禽饲养量减少,农家肥愈来愈少,群众过度依赖各类化肥实现增产增收,忽视了对农产品品质的提升。特别是在小麦、玉米生产过程中,多以产量高低衡量一个品种的好坏,而很少关注一个品种品质性状的优劣,致使主粮生产产量较高,但品质较低,难以实现优质优价,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农业产业布局来看,灵台农业仍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在农业产业中所占比例过低,仅占18.53%,不仅对农业增加值持续稳定增长造成了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从种植业内部来看,201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96.47万亩,粮食作物65.01万亩,占比高达67.4%,而经济作物只有19.46万亩,占比20.2%,经济作物比重较低,制约了现代农业的提质增效。从粮食作物结构来看,小麦生产比重达60%,玉米占18.7%,马铃薯占8%,对灵台县而言,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小杂粮仅占13%,小麦种植比例过大,玉米以籽粒玉米为主,饲用玉米品种不多,小杂粮难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三)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灵台县虽然是农业大县,但真正叫得响、打出去的品牌农业寥寥无几,农业生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还没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买难”与“卖难”并存。大多数农产品有数量、轻质量、无品牌,没有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农产品以县内市场销售为主,初级产品交易多,深加工产品少。农业品牌建设基础差、起步晚、发展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处于初级阶段,优势特色、主导产品相对少,初级农产品几乎没有品牌,难以形成优势,市场占有率低。

(四)新型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虽然现有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上规模、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较少,普遍与基地和农户之间未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合作组织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合作社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普遍较小,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不足,合作社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产后的销售环节,按需生产、市场调节的利益导向机制还不完善,尚未覆盖到产前产中环节。尽管全县有家庭农场138户,但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造成农业经营规模小,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农林牧渔有效结合、种养加一体化运作还处在低水平层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发展空间,农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休闲农业在县内处于起步阶段,多以简单的休闲采摘、垂钓和农家乐为主,发展的规模、档次、标准都比较低,特别是没有和皇甫谧文化品牌紧密结合起来,将休闲、观光、养生主题深度融合进农业发展之中,借皇甫谧品牌优势为全县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虽然灵台县通过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部分乡镇的基本农田进行了质量提升,生产条件和地力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降雨分布严重不均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丰欠。“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特别是近年来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农业生产受灾损失较重,严重挫伤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建议

灵台县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为核心目标,紧扣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在调结构、转方式、树品牌、补短板、促融合五个方面聚焦发力,立足区位优势,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生产方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有效对接,为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一)调整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在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肉牛、苹果、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逐步把结构调整的重点转移到产业内部上来。以“粮经饲、果菜菌”为重点,遵循市场这个“导航灯”,按照“调优、调特、调高、调深、调精”的要求,认真做好农产品市场调研分析,积极发展适销对路的优势种植。适当调整夏秋作物比例,在确保农民群众口粮田的前提下,压缩冬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小杂粮和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调整小麦品种结构,大力发展高筋、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实现优质优价、促进增收。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积极调整粮经饲种植比例,引导群众进一步扩大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大力推进种养结合,加快粮草畜循环。以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绿色化发展为导向,突出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示范创建、技术指导等关键环节,努力构建农牧结合、草畜配套、循环发展的格局[1]。

(二)转变方式,着力促进提质增效

一是转变生产方式。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提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蔬菜、苹果、畜禽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加快修订完善地方标准化生产体系,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和认定规模,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实现增效。二是转变投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等节本增效技术,引导群众减少化学肥料施用,逐步增施有机肥,通过控肥、减药、节水等措施,把过去一味追求高产、过多增加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做法改变过来,实现节本增效。三是转变经营方式。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带头人、种植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改变农业生产小、散、弱的格局,实现扩大规模降成本,把生产经营成本摊薄,实现节本增效。

(三)培树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互联网+”为灵台县名优特农产品加速品牌化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电商平台不仅能发挥口碑营销与网络传播的效应,而且能低成本孵化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以发展电子商务为重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把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作为推动农业市场化、倒逼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的重要举措,抓好市场信息服务、试点示范和信息进村入户,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2]坚持立足特色,推进品牌化营销,围绕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产的优质、营养、安全的农产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县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做大做优消费者信得过的品牌,以品牌担保品质,让优价激励优质,打造具有灵台特色、受消费者欢迎的农副产品品牌。[3]特别是充分挖掘灵台县自然条件优越、生产环境洁净的优势,按照绿色、无污染、无残留要求,围绕肉牛、苹果、蔬菜、小杂粮等培育一批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高端农产品。

(四)补齐短板,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抢抓国家持续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和惠农政策叠加的机遇,积极谋划、储备和争取实施一批重大项目,保持投资总量持续增长。大力争取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资金、政策性补贴等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农业产业档次。积极探索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和管理运营机制,增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坚持“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思路,以海升集团、甘肃金沃森、西北农业等企业为重点,整合资源,强化扶持,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向养殖、种植、屠宰、加工一体化经营纵深发展,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以“公司+”“合作社+”“企业+”“基地+”等方式,构建与农户之间互动融合的合作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五)促进融合,催生农业发展动力

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充分利用皇甫谧文化品牌优势,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益,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4]一方面,深度挖掘农业产业发展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发展,引导鼓励农户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农业文化资源,积极发展“观光农庄”“采摘园”等休闲农业,接通全产业链条,推进一体化经营,拉长产业链,共享价值链,带动就业链,以工补农、以商补农、以游补农,使农业成为“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发展奔头”的产业。另一方面,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订单农业、企业加农户、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提高农民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利益分享比例,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分享更多收益。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