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技术的媒体适应性分析

2020-12-09 23:39张杰奇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虚拟环境传统媒体用户

□张杰奇 郭 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040)

VR的全称是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也叫灵境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环境,可同时具有视觉、听觉、触觉等效果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可以是对我们熟悉的环境的仿真构建,也可以是对我们难以在真实环境下接触到的情景的三维重现。

一、VR技术特性

VR最大的特色就是用户可以沉浸于这个虚拟环境中,通过佩戴专门的VR眼镜或者头盔等设备,体验一种仿佛置身于现场的感觉,同时这种感觉没有明确的边界限制,用户甚至可以达到360度无死角的全景式交互输入,从而达到最大化的沉浸式体验感。

(一)沉浸性

这是VR技术最主要的特征,主要表现就是让用户“成为”这个虚拟环境的一部分,从而消除可能带来的不适应感。这种沉浸性还同时表现在系统要尽量不让用户受到虚拟环境以外的环境影响,一切以用户的实际体验感为核心,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交互性

主要体现在用户对所参与的模拟环境内的物体构成是否有参与度,用户的操作能否对环境本身造成影响。当用户接触到虚拟环境中的人物或者物体时,应当感觉到对方给自己一个相应的信息反馈,这种反馈应该是近乎真实的,全方面的。

(三)想象性

在真实环境中,人们可以通过有限的信息摄入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搭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的模拟环境。VR同样可以提供这一需求,而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宽了信息范围,使用户不仅仅只局限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且可以利用主观能动性来自主选择想要接受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创立新环境。

(四)自主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VR是“有”思想的,它会遵从虚拟环境中所构建出的属于自己的真实展现,这种展现是可以不依赖于用户而存在的。

(五)多感知性

与其他媒体技术相比,VR理论上应具有一切人类能够感知的感官功能。目前由于技术所限,大部分虚拟技术只包括了视觉、听觉、触觉、空间感等几种感官,其他感官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普及[1]。

VR技术诞生之初并不是专门为媒体传播服务的,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了可以模拟多个场景的宽荧幕影片,并同时模拟味觉和触觉;随后诞生的头盔显示器使得这一技术真正步入正轨。它对媒体的适应性也是随着时间和技术进步而逐渐成型的,国外将VR技术与新闻相结合的报道可以追溯到2012年,而国内首次应用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则是在2015年,并且有逐年增加的态势。但是新技术的应用往往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种行业内的巨大变革也同样带来新的挑战,下面来具体进行分析。

二、VR技术的媒体特征

现有的媒体传播模式除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包括网络电视、数字广播、手机终端平台等一系列新兴媒体。作为一项新兴技术,VR自然会具有某些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叙事报道特征

传统媒体的叙事多通过固有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进行呈现,以线性叙事为主,更加注重事件的完整性、时空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因果性。而VR新闻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不按照传统的顺序进行报道,用具有离散性、偶然性、碎片化、非固定视角的形式来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推动事情的发展。从这一点上看,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二)内容制作特征

传统媒体的信息生产工作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编分离,即采访和编辑工作是分开的,两者合作完成媒体信息的生产,对工作人员的技能要求相对单一;另一种是采编一体,即媒体信息生产过程由单一团队统一完成,工作人员既是记者,也是编辑,兼顾文字、美术、摄像等一系列工作。对于VR技术来说,多感知型决定了其制作团队要从技术实现、美学效果等多个角度来考虑选题,而不仅仅由新闻价值来决定。因此具有更高适应性的全媒体记者会更加符合VR的制作要求,这是由VR技术的特性所决定的。

(三)传受关系特征

以电视媒体为例,传统的媒体信息由制作团队来选择和把控如何进行传递,而大多数受众都是间接或者被动接受信息。而VR新闻的受众可以借助一种自主参与选择的方式来转换接受角度,甚至可以与新闻主体进行交流,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感受,这一点是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

三、VR技术在国内外媒体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仅靠理论上的支持是无法得到推广的,因此广大媒体纷纷开始推出属于自己的VR节目,让广大用户领略VR技术的风采。

(一)国外媒体应用现状

201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学者德拉佩纳首次提出了“沉浸式新闻”的概念,也就是VR新闻的雏形。2012年,由其牵头的团队创作了VR新闻纪录片《饥饿洛杉矶》,获得了巨大反响。

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推出VR新闻纪录片《丰收的变化》,讲述美国农业发展现状,被认为是传统媒体对VR新闻的初次尝试。

2015年,《纽约时报》独立开发了NYTVR软件,并收购了一家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同时投放了VR广告,使VR技术开启了新的大门。还是在这一年,纳斯达克也加入了VR领域,使得人们能够在虚拟环境下亲身感受公司上市、股票交易等财经类信息,让财经媒体也加入到了VR家族的行列。

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的召开使众多媒体巨头嗅到了新的气息,纷纷在直播报道中采用了虚拟现实技术,使得VR技术在体育媒体方面大放异彩。

(二)国内媒体应用现状

我国的VR技术较国外起步略晚,《山村里的幼儿园》作为我国首部VR纪录片于2015年9月发布,成为媒体焦点。人民日报用VR技术对“九三”阅兵进行了全景呈现,而12月发生的山体垮塌事故则由新华社进行了VR报道,后期还进行了VR补充报道。

2016年的两会期间,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采用了VR技术进行新闻报道,掀起了一股VR新闻的热潮。6月,《重庆晨报》推出VR新闻频道,并开发了独立客户端,可以通过VR设备进行新闻体验。8月,里约奥运会期间,央视用VR进行了超过100小时的报道,使得国内的VR新闻水平与国际水平看齐。10月,鸟巢的《中国新歌声》总决赛采用了VR直播的方式,让国内的大型综艺节目也加入了VR的行列。

可以看出,国内外的VR技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是单一方向的发展运营,而是每每着眼于当下最热门的媒体信息进行结合,注重新媒体背景下的传统媒体技术改造,使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达到转型升级的目的。

四、VR技术的媒体适应困境

近两年以来,VR的势头也由主流传统媒体渐渐向地方媒体和网络媒体转移,甚至还包括了出版社推出VR丛书,可以说风光一片大好。然而当VR技术与新闻媒体相融合之后,额外附带的新闻属性使得它无法回避传统新闻天然所具有的特性,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技术层面追求VR的体验感,那么势必会带来新的问题。

(一)VR的设备成本

VR新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页面式,通过手机登陆即可观看,通过屏幕的轨迹来确定你所观看到的内容,沉浸效果并不十分强烈;另一类则是借助专业的VR设备,达到无死角的完全式沉浸体验。可以看出,前者本质上只是把三维影像进行了二维化处理,再通过平面设备进行投射,与真正的虚拟环境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是沉浸感更强的VR设备需要单独购买,携带起来也不够方便,限制了使用场合。在能够使用设备的场合,往往也无法提供足够多的VR设备来供用户使用,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VR技术在媒体产业的发展。用户也明白专用设备可以获得更好体验的道理,但不是每个用户都愿意为此付出一定量的额外支出。

(二)VR的技术成本

制作一期VR节目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丰收的变化》为例,前期拍摄素材时长达到了320小时,动用了22名相关工作人员制作了三个月,最终完成的成片仅仅只有一分钟的时长。这样的制作周期势必耗费不菲,而获得的收入却难以预测,这是相关从业人员所不愿看到的。从根本上来看,这还是技术发展程度不够所导致的,导致投入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回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三)VR的时效性

新闻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时效性上,抢独家头条一直是众多媒体的焦点任务,也曾因此出现过许多轰动消息和乌龙事件。网络媒体则将这一理念运用到了极致,只要是能引起社会热点讨论的内容,在发生后的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就会传遍整个网络,从而彻底解除了时效性对于新闻的制约。然而VR的制作并不像普通新闻那样便捷快速,需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取景、拍摄、后期、配音、合成等一系列工作,这就导致了VR新闻往往跟不上传统新闻的节奏,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一些深度报道,或者连续性报道的内容,这也就局限了VR的应用范围。

(四)VR的内容匮乏

从上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VR受到时效性的约束,选题也就显得较为固定,内容上自然可选择的范围相对就缩小了很多,再加上国内VR起步较晚,发展模式还不够成熟,许多平台和厂商还在观望,导致VR的内容往往还停留在大环境大场面的传统意识上,而用户往往出于猎奇的心态来观看这些内容,大量的同质化容易导致用户产生疲惫感,从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沉浸式体验。

(五)VR的交互反馈

作为VR的特质之一,交互性应当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内容,成本的高昂使得VR的传播途径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使得交互性并没有很好地在目前的内容里得以体现,反倒是传统新闻媒体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用户讨论等一系列手段来达到深度互动的目的,从而使用户在选择上的偏向性并不是很强。同时,过强的交互性可能会让长期使用沉浸式体验设备的用户出现类似现在手机低头族与社会交流不足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六)VR的渠道分散化

传统媒体由于经过长久的考验,已经建立了一套十分成熟的固有体系,无论是前期制作还是后期推广,都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而VR作为新的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种各自为战的大环境下想要进行推广的难度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如何使各大媒体和厂家联合起来,尽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是VR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七)VR从业人员匮乏

VR本身就是新兴项目,从业者已经是凤毛麟角,而具有专业素质的媒体从业者更是少之又少。传统的媒体行业要求专精于某一方面的人才较多,而VR需要的是能够把握新闻主题,分析新闻内涵,拍摄新闻内容,编辑新闻故事的综合性人才,同时还要具备VR技术能力,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标准,人才的缺乏也是在所难免的。[2]

五、VR与媒体的适应性变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传播环境上,现有媒体与VR技术具有部分的不适应性,但并不是绝对化的,这种差异既是理念上的,也是技术上的。那么如果想让现有媒体与VR发生决定性的“化学反应”,就需要从现有模式上进行变革。

(一)VR对于媒体领域的适应性调整

沉浸式体验让用户成为新闻现场的参与者,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自主权,让新闻的互动感更加强烈,这都是VR技术的优势所在。然而这同样带来了新闻真实与客观的界限模糊,使媒体本该具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减少,同时由于技术所限,VR题材范围往往局限在那些富有视觉冲击力的场景,比如军事、灾难、综艺节目等,使新闻本身应有的价值观发生弱化,最终成为娱乐至上的消遣工具。

面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还需要时间。目前最有可能突破的方向是扩宽VR的业务范围,针对内容进行创新,提高新闻价值,例如针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医疗、教育等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社区内容,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便利,从而真正地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所在。有了广大的用户群众基础,VR技术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二)媒体对VR技术的适应性调整

面对新的世纪,数字新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媒体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可能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媒体的自主适应变革是一件十分具有积极意义的工作,作为时代前沿的VR技术自然而然成为适应性变革的对标物。

为此,各种媒体都作出了自己的积极响应,例如很多体育项目就很适合进行VR直播,媒体应该相应的增设专门的VR频道,制作VR相关内容,使观众能够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从而让VR的渠道变得更加广泛;同时调整自己的思想认识,联合各大厂商正确认识VR技术与媒体的关系,更加理性地面对VR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建立培养相关技术人才的机制,及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为VR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视听服务。[3]

六、结语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维模式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每一项新技术的诞生都将可能为未来的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变革是富有挑战性的,然而不进行变革就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可以说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无论是VR技术还是媒体市场,双方做出双向性的应对调整是必然选择,从而最终达到强强联手的双赢结局。

猜你喜欢
虚拟环境传统媒体用户
前庭刺激对虚拟环境三维空间定向的影响及与空间能力的相关关系
如何通过虚拟环境有效管理Python第三方库
动画广告设计中虚拟环境的构建方法与运用
关注用户
两新党建新媒体用户与全网新媒体用户之间有何差别
关注用户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虚拟环境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