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2020-12-09 23:39白利霞张志强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道德经老子天地

□白利霞 张志强

(山西金融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8)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

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

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一)“天长地久”

天地间人为贵,贵在有思想,有创造能力。天地养育了人的生命,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只有在天地自然这一大熔炉里才能确证自己的实践本质,维系自己的生命。人类生存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从古至今,思想家们总是把如何善待生命作为重要的道德信条。而要善待生命就要善待自然、善待天地。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大多看到了这一点,而且要求人们在实践中顺应天意,善待自然,警告人们不要“涸泽而渔”,不要“焚林而猎”。老子更明确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他看出天地自然的博大宏阔,看出它恒久的存在——“天长地久”。而且这种永恒就在于他的“不自生”。“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的生存考虑”,就是说天地仿佛没有生命。天地自然虽无生命,却如智慧无穷的圣哲,从不为自己的存在而考虑,而生活在天地间一切生命的物种,倒是没有不受到天地的庇佑和关爱的。老子用类比的方法,由天地推及人生,天地无意志而人是有意志的,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私心,“后其身”“外其身”不过是以退为进,用迂回的办法保全自身而已。而真正的“后身”和“外身”应当是赴汤蹈火,冲锋在前,成仁取义,舍身忘我,置性命于度外的勇士。就如我们奔赴在武汉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老子认为天地长久的奥秘在于天地养育了万事万物,天地是为世间万物而存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从中切实体现了我们党从本质上认清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服务对象,认识到我党的根基在群众。“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遗。”老子认为只有真正地不断地为大家付出,持久做事,才能长生久视。

(二)“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指出相反相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一切事物经过初期的发展变化达到繁盛后,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事物向相反反向转化是合乎规律的运动原理。人来到世界上,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便产生了种种欲望。所谓欲望,就是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的渴求。不过“人的欲望”最初只是一种主观需要,要使它成为客观的社会性需要,就得通过“劳动”这一中介环节实现其转化。求名和谋财作为一种人生的追求,它常常可以激励人们为之奋斗。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追求必须是把个人的生命和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大众的利益紧紧结合在一起。生为社会生,活为大众活,这样的人不求名而名自到,不求利而利自来。国家发展的越快越好,直接获利者就是老百姓。百姓收入增长,生活质量提高,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人的欲望也随之增加。看看十八大以来的数据就会知道,许多官员拿着国家的高薪,仍然觉得不满足,利用职务便利收受贿赂,滥用职权为自己和他人谋私利。追求名誉、地位和财富如果仅仅是为了一己之利,就会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就会在挫折和困难面前变得猥琐卑贱、俗不可耐,最终成为胸无大志的伪君子。

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病毒在一个月感染了近万人,遍及中国31个省和国外若干国家。通过检测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但因为人类的猎奇心理和不知名的养生方法,导致该病迅速爆发。“甚爱必大费”,老子认为对一些事物看得太重,必然会适得其反,受其所害。

(三)“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任何事物都是在运动中变化,在变化中运动。我们所说的“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是指原本刚劲有力、所向无敌的事物发展变化为死板僵化、趋于没落和死亡的事物;或者原本柔弱稚嫩的新生事物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刚劲有力、所向无敌、不可战胜的事物。世界万物就是在这种柔弱与刚强、生与死的交替变换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的、无限的、循环不息的生命链条。老子《道德经》中体现出了柔弱处上的深刻道理,中国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赤壁之战,胜利的原因,不外乎这三点:首先,人少或物资少,更能让人珍惜资源,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每一个人,每一份资源,中国革命战争中许多战役就体现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其次,人少更能发挥个人能力,挖掘个人潜能,如蔺相如完璧归赵。最后,当物资和人员都匮乏时,人们会谦虚谨慎地对待环境,解决问题,因而能避开自己的弱项,尽量发挥强项,或者是用强项掩盖弱项,从而把事情办成功。诸葛亮的空城计,也是以弱胜强的典型事例。

(四)“死而不忘者寿”

通常人们总以为每个人对自己岂有不知之理?但事实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客观地认识自己。老子认为有决心、有志气、能控制自己不正当行为,能持之以恒地遵照“道”的规律行事的人才不会丧失信仰,像“道”一样永恒持久。这种人即使不幸离开人世,也会虽死犹生,他的“守道”而行事的精神将会永垂不朽,被后人所纪念。因此,一个人在世界上真正的意义在于有人惦记,一个人的永生在于被人纪念,真正长寿之人是不会被人忘记的人。共和国的历史上有这样许许多多的先烈,他们不应被忘记,也不该被忘记,他们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中国新的长城,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抗震救灾、抗击非典等疫情,他们付出了鲜血与生命,打赢了大大小小各种战争和战役,他们是全中国人民的英雄,他们应该被授予共和国的最高荣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五)“物或损之而溢,或溢之而损”

人们所厌恶的,是嫌自己不够强大。古代的王公贵族用孤寡自称,是因为事物有始有终,有生有死。当事物强大了就会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道的得失之辩引出来往返之辩。往,导致益,以人致天,自以为是恩泽天下,能增益万物。但这样对万物来说,却是有害的。因为天下不按照规律办事,必然会导致伤物害民。反,为政以天为本,导致损,但却有益于天下,天下会安定得长久,谦虚谨慎地做事则会长久。相反相成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态,我们做事情是为了让事情的发展符合人的期待和想象,并且向人规划的方向发展,需要付出许多努力,需要借助更多资源,但不能采取不必要的或错误的手段,如果这样做了,事情也许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当沾沾自喜的时候就会粗心大意,会不谨慎,最终会得意忘形,导致事情的失败。老子认为,做任何事情不能超过一定限度,超过限度,会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或者事情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一个人努力可能会成功,但持久的成功需要团队的齐心合力,需要互助共赢。因此,老子认为对待事物退让减损反会进取增益,一味进取反而会退败减损。

三、《道德经》生命观的启示

大道至简。世界上的每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生命规律,有开始就会有结束,有璀璨就会有平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增强,人类的寿命会不断增长。但我们要讨论的是没有任何灾害和外力的情况下,人类自己应保有怎样的生命态度。

(一)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不知何时人们开始猎食野生动物,SARS、埃博拉病毒、禽流感包括这次的新冠病毒,都来自野生动物。人类虽然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灵长类动物,但不能由着自己为所欲为,仍然应该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而不应该破坏环境,猎杀野生动物,不应该短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天地万物包括人本身都是作为天地万物之根本的大道所化生而出,并遵循着自然之道变化发展而生生不息的。这个大道,既化生、滋养天地万物和人类,又能够使失道者离开生养之道而走向灭亡。因此,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或人、天、地、道“四大”之一的“万物之灵长”的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要像看待自己生命一样看待他人的生命

今天的医患关系让人汗颜。我们的人民卫士在疫情如此严重的今天,撇下妻儿老小,扛起了历史的责任。但在过去日常医疗的过程中,有的病人家属不理解甚至做出伤人、杀人的事情,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但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疾病都能治好,只能尽己所能。每一天我们能和平度过,正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老子认为人应该像像水一样胸怀博大而深广,像水一样善利万物、不求回报,像水一样诚信不欺瞒,像水一样无为而治求得正道。总之,就是像水一样处下、不争、滋养、施与,对他人一视同仁。

(三)做事要合理合适合法

老子所倡导的“慈爱”是原本的自然而然的情感状态,要做到尊道而贵德,做到公而无私,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自古至今的人类历史都证明:人们对于正义的热烈追求和对仁慈的热情向往,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人的欲求必须合理,因为没有过多的贪欲才能做到“无为”,无为才能慈悲,才能把个人得失放在工作之后,才能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使行为有所差池,行为没有差池就不会犯错,身心就会安康。

(四)为人厚重,保持善良

老子说:“六亲不和,有孝慈。”父母慈子女孝是人的自然天性,如果硬是要把慈与孝变成人人必须遵守的纯粹的道德规范,那就失去其真意了;而且如果只是按照慈、孝的标准去施慈尽孝,还会出现勉强而为甚至装腔作势而为的情形。显然,老子是强调为人应以厚重为本。善良之人做事符合天道,顺应规律,顺应人心,做什么都顺风顺水。有时候,善良的人被人算计,但长久来看,吃亏的是那些聪明反被聪明误之人。善良之人用善良对待别人,深思熟虑,宽厚待人,少犯错误,慢慢地心智成熟,更加稳妥的处世,自然也会被人善待。有科学研究显示,当人积极思考的时候会激活身体的免疫力,使身体各项机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五)适当合理地追求物质需求

老子说过度的追求物质,会使人贪欲增加,行为失范,使人犯错,产生过失,所以要让自己的欲望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不盲目追求。过度的争面子,估计什么都不会得到,而且反而会失了面子。不争口舌,对待问题要善于处理,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是口舌之争。很多时候,适当的认输,反而能够缓和矛盾,促进思考,找到更合理的解决方式。不争虚名,一切淡然于心,珍惜时光,提升自己。

(六)相信信仰,永葆精神

中华文明五千年没有间断,最根本的就是因为保持了本民族的信仰和精神。人类是需要信仰的。有了信仰,才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坚韧不拔,排除万难去赢取胜利。人一旦有了信仰就有了一种精神,即便物质短缺,即便遭遇危险,也会在艰难困苦中想尽一切办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人的生命相比于天地、宇宙而言只有一瞬时,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得以“永生”。所以与其追求生命不老,不如去选择信仰一种精神,践行一种精神,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让它在人世间开出永恒的花朵。老子提出了守道同德、少私寡欲、绝学弃智等理想人格,这是一种信仰,亦是一种精神,我们也许不会达到如此深远的境界,但可以在学习中不断趋同。

老子《道德经》是春秋时代成书的一部哲学著作。这样的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而且随着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需要继承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使人们学习前人遗留知识的任务越来越重,学习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因此,生命的质量的提高也绝不仅仅指的是个体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升,它也体现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更重要的是个体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的贡献。因此,我们要传承经典、敬畏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要适度规范自己的欲望,要尽自己所能来服务众生。

猜你喜欢
道德经老子天地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敬业
拾天地之荒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
智者老子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