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敏,杨成运,刘颖,张红卫
肠道原虫是指寄生于人体胃肠道的一类单细胞真核生物,肠道原虫病是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可用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的常见肠道原虫有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人芽囊原虫、结肠小袋纤毛虫、结肠内阿米巴、哈门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布氏嗜碘阿米巴等[1-3]。溶组织内阿米巴呈世界性分布,据估计全世界有4.8亿人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 800万人,每年有4万~10万人死于阿米巴病,其死亡率在寄生虫病中仅次于疟疾和血吸虫病位居第三[4]。阿米巴痢疾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呈全国性分布,不仅在欠发达国家传播流行,在发达国家也时有暴发流行,而且在同性恋人群可通过间接粪口传播而被列为性传播疾病[5,6]。
目前,国内外对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尚无统一的技术规范[7,8],因此亟需制定肠道原虫检测碘液染色涂片法技术规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机构可根据技术规范,及时采取正确的检测方法,提高肠道原虫的病原学检出率,有利于对病人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减少误诊、误治和并发症的发生。
本标准是2016年度受原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司委托,由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州大学寄生虫病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等单位有关专家共同编制。按照寄生虫病标准专业委员会的编制要求及程序,组成了标准编制专业工作组。根据标准制定的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工作组讨论制订了工作计划及时间表,并进行了人员分工,主要针对标准编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及数据进行收集。
在编制过程中,先后召开了2次专家研讨会,并函请全国从事肠道原虫病预防控制、临床、教学、科研等单位的30位专家征求意见。从标准起草至形成标准报批稿过程中,工作组共收到144条专家反馈意见。根据专家反馈意见,标准编制工作组对标准的正文和附录部分逐条进行了讨论研究和修改,其中采纳95条,部分采纳24条,未采纳25条。
本标准的起草结合了目前国内外肠道原虫流行现状、检测方法、诊断及碘液染色涂片法技术,兼顾了先进性、科学性、广泛性和实用性原则。本标准参照了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 287-2008),并遵循《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进行编制,最终形成了《肠道原虫检测 碘液染色涂片法》(WS/T 634-2018)卫生行业推荐标准,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18年9月26日发布,2019年4月1日实施。
本标准为卫生行业推荐性标准。正文由六部分组成,明确了标准适用范围,释义了有关术语和定义,列举了所引用的标准、规范及检测所需的设备、试剂、材料,规范了检测步骤。从样本准备、样本检测、镜下观察、结果判定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的步骤。
该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对国内外肠道原虫流行现状及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对碘液染色涂片法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认真调研,学习与研究了标准制定的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参考了部分寄生虫病检测技术规范,充分考虑了我国各级疾控机构实验室的设备设施,使标准更适合我国原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可为原虫病防治研究提供可靠的防治与监测依据,提高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的质量。
2.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肠道原虫碘液染色涂片检测的技术规范,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肠道原虫的检测。
2.2 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明确了肠道原虫、包囊和碘液的定义,并进行了科学解释。
2.2.1 肠道原虫 寄生在人体肠道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常见的肠道原虫有阿米巴、鞭毛虫、孢子虫、纤毛虫和人芽囊原虫等。
2.2.2 包囊 原虫不活动、不摄取营养的阶段。
2.2.3 碘液 碘和碘化钾的水溶液,用于检查原虫的包囊。
2.3 仪器设备 本标准对采用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必要的仪器设备及技术参数提出了要求,必要的仪器设备应包括生物显微镜、电子天平和测微尺等。其中生物显微镜技术参数要求物镜 10×、40×、100×,目镜 10×;电子天平技术参数要求称量范围0~100 g,精度0.1 g;测微尺技术参数要求目镜测微尺精度0.1 mm,物镜测微尺精度0.01 mm。
2.4 试剂材料 本标准对采用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的主要试剂材料及技术参数提出了要求。本标准对试剂要求简单,主要试剂为碘液,并在附录A中给出了配方及配制方法。在所需材料中,提供了采样、样本制作及试剂配制过程中所需材料,并对每种材料提供了技术参数。
2.5 检测步骤 本标准规定了“肠道原虫检测 碘液染色涂片法”的操作规程及技术规范要求。本标准从样本准备与检测、镜下观察及结果判定四个方面对操作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附录部分作了进一步的补充。
2.5.1 样本准备 明确了检测样本为新鲜粪便;对样本的标识、检测时限及保存条件进行了明确。
2.5.2 样本检测 明确了样本的碘液涂片制备过程。对碘液量、粪便量及粪膜的厚度进行了明确。
2.5.3 镜下观察 明确了镜下观察时的物镜倍数及观察顺序。
2.5.4 结果判定 本标准规定了结果判定标准,以观察全部涂片发现包囊或卵囊为阳性,未发现包囊或卵囊判定为阴性。
本标准有5个资料性附录,详细介绍了试剂配制、涂片制备、实验室检测依据、检测注意事项,对常见肠道原虫包囊或卵囊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形态模式图及形态相似的常见杂质模式图[9],便于鉴别诊断。
附录A为碘液的配置。本附录对碘液的配方及配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因碘液有遇强光易分解的特性,强调需将配制好的碘液贮于有瓶塞的棕色试剂瓶中。
附录B为肠道原虫检测。本附录对“肠道原虫检测 碘液染色涂片法”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碘液涂片的制备、观察顺序及方法和结果判定中的关键点,同时对如何避免漏检、防止粪便污染、避免粪便污染环境和做好安全防护等方面提出要求。对迈氏唇鞭毛虫、贝氏等孢球虫、隐孢子虫和结肠小袋纤毛虫的包囊或卵囊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几种原虫在检测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进行详细描述。附录B中提供了涂片制备的模式图。
附录C为常见肠道原虫包囊或卵囊形态模式图。本附录提供了20种常见肠道原虫包囊或卵囊形态结构参考模式图,对于其它非典型形态及其它非常见原虫未提供参考模式图,需要参考其它文献。
附录D为常见肠道原虫及其包囊或卵囊形态特征。本附录对阿米巴、纤毛虫、鞭毛虫、人牙囊原虫和孢子虫等5类常见肠道原虫及其包囊或卵囊形态特征进行详细描述,并对同类中的不同虫种或型别进行描述。
附录E为粪便中与包囊形态相似的常见杂质。本附录对镜检过程中,粪便中与包囊形态相似的中性脂肪、综合脂肪、脓细胞、花粉、真菌孢子等5种常见杂质进行了形态模式图图示。
碘液染色涂片法是诊断肠道原虫病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目前,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原虫包囊或卵囊尚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由于原虫虫体小,检查方法复杂,对镜检人员检测技能要求高,诊断难度较大。为加强对肠道原虫检测的管理工作,提高检测水平,保证检测质量,制定本标准。为充分发挥该方法在我国肠道原虫病诊断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医疗机构对肠道原虫的检测水平,应加强本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进一步规范标准的实施。
在本标准的实施及宣贯工作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①本标准不适用于稀便或脓血便中滋养体的检查,滋养体需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②为避免造成漏检,应隔天采集粪便,连续3次以上;对于一些慢性患者,粪检应持续1~3周,多次检查,以确保无漏诊病人。③检测迈氏唇鞭毛虫时,应采集新鲜粪便做碘液染色,在40×和100×物镜下观察,以提高查到包囊的机会,对未检出的个别标本可考虑用隔日复检的方法以提高检出率。④隐孢子虫卵囊在碘液涂片检测中漏检率较高,常用抗酸染色法进行检测。⑤等孢球虫卵囊微小,颜色浅,且虫体在体外容易裂解,很容易漏检。采用2.5%重铬酸钾保存的粪便标本,可杀灭全部细菌,有利于检出卵囊,并可以长久保存标本。⑥急性隐孢子虫病人,其腹泻粪便中含有较多卵囊,一般碘液染色涂片法即可。如检查与病人或家畜接触过的人群、复查治疗后的病人时,采用浓集法可提高检出率,判断困难时需金胺—酚染色、改良抗酸染色等特殊染色进行鉴别。⑦结肠小袋纤毛虫包囊的排出常呈间歇性,需反复检查。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采用查询文献资料、现场调研、总结以往经验等方式,并广泛征求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高等院校等各领域专家的意见进行编制,确保了标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做好本标准宣贯的同时,应广泛开展本标准操作的技能培训,使各使用部门及相关实验室检测人员能够熟练掌握本标准的内容和条款,熟练应用碘液染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