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研究

2020-12-09 21:46
关键词:课间操本土化少数民族

石 胜 姜 懿

(1.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2.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川绵阳 621700)

课间操作为中小学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二十分钟训练时间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在增强学生体质、调节学生身心、缓解学习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课间操的种种问题就凸现出来,其中单一、乏味、枯燥的课间操内容让学生倍感无奈。长期以来课间操内容以体育健身操形式呈现,训练内容程式化导致训练上片面化、绝对化,显然没有以发展、灵活的态度对待课间操。这种失衡状态下的课间操训练模式已成为覊绊,大大削弱了中小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影响着中小学生课间操锻炼的实际意义,当下对课间操的重构与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一、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现状概述

课间操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学习之余,利用课间参加的一种集体性体育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身体得到有效锻炼,缓解学生学习紧张感,能够让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有释放渠道,从而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由此可见,课间操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心理发展、智力深度开发都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课间操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学生在课间操期间运动时间不长(有的学校运动时间甚至只有短短十分钟),但是,看似不起眼的课间操对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当下诸多学者对课间操在中小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达成的共识。另一方面,一所学校课间操的形式、规模、时值长短以及课间操内容直接反映出该校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然而,当前川西北地区的课间操由于学生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课间操的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对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的学校的课间操只是进行一些单一死板动作的机械运用,长此以往学生对该动作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不能够体现出中小学生阳光积极的一面。有的学校虽然在课间操内容上有所创新,加入了本民族舞蹈元素,但是课间操训练内容对中小学生个体来说难度不一致,导致学生接受程度差异化比较严重。

二、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研究

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四川的西北方向,属于高原地带。四川省地域辽阔,少数民族众多,其中川西北地区占到四川省总面积的51.5%。川西北从地域来看,包括了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十八个县以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十三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共计三十二个县。藏族在四川分布人口很多,仅次于西藏。由于地理因素影响,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导致该地区经济与文化艺术发展相对落后。在中小学课间操改革与内容选择上出现滞后局面,造成中小学生课间操工作不能很好地有序开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原因,给当地本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由于当地文化意识带有一种原生性,具有典型区域色彩,这给本土课间操的挖掘与运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2]。一段好的课间操训练内容离不开编创老师的全身心投入,只有在具有特色的课间操训练中,学生才会去主动学习,享受课间操带给他们的美感。因此在课间操编排上不能只限于形式上设置,而应当立足于本土,做到以学生兴趣为主体,充分发挥本土艺术元素对课间操的引导作用,编创出适合当地中小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容,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课间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让学生喜欢课间操,全身心投入进去并进行训练,才能够增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也将会为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课间操不只是在课间给予学生身体机能训练,从广义上讲,更是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和艺术性教育,从而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快速提升。

(一)本土民间舞动律元素与课间操融合

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多元化发展,川西北地区课间操也受到当下流行文化元素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本土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中的课间操融入本土民间舞蹈元素,一方面是政策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通过两者之间合理嫁接,能够改变传统课间操死板、枯燥乏味的现状。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大传统文化与课间操的融入将是传统文化在动态传承方面的新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课间操内容设置应当体现本土化、民族化。如何在原有民间舞蹈动律基础上与现有课间操进行合理嫁接创新,使其训练内容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在课间操的编创中移植原有的民间舞蹈元素是当下课间操编创的一贯做法[3]。“移植”本意是把植物或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补充到另外的部分。在中小学课间操中移植民间舞蹈成分,这是川西北地区课间操改革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本土舞蹈元素融入到课间操中?一方面可以根据课间操特有运动规律,把本土民间舞蹈姿态、舞蹈幅度以及节奏与其进行组合、整理,移植课间操中与民间舞蹈可以同化的动作。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本土民间舞蹈元素与课间操的融入要体现合理性,不应只是单纯的动作堆积,而需要两者之间巧妙融合,编创出的课间操动作既具有民间舞本身风格,同时也要考虑中小学生的生理特征,使其动作简单易学,具有普遍推广性[4]。

(二)课间操中动作元素对称性编创

在中小学课间操编排过程中,对称性编创目的是让课间操更具有科学性。一般对称性体现出左右对称以及前后对称,在课间操编创中要充分体现动作对称性这一基本要素。在中国传统艺术与审美文化中,对称性运用较多。这种对称运用既符合中国人审美标准与喜好,又能够平衡好整个艺术设计。在课间操编创中,根据学生所站队形特点(多以方块布局,同学们前、后、左、右对齐形式为运动队形),进行对称性编创显得尤为重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对称性动作编创可以使中小学生更快速地记住课间操动作的运动轨迹,在有规律的动作过程中,学生跳起来更加流畅自如,从而增加学生的运动信心;另一方面,对称性编创使课间操画面感更加和谐、壮观、美丽,课间操体现出除具有本身的运动意义外还具有较强的观赏属性。

(三)民族特色舞蹈道具在课间操中的运用

课间操作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有健身性这一重要意义外,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川西北地区中小学课间操训练模式中,学生们都是徒手进行训练,身上并没有配备任何道具[5]。一方面是传统中小学课间操在训练内容设置上并没有涉及道具这一项,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小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紧凑,要让学生带道具进行课间操训练具有一定难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具有浓厚歌舞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因此同学们在课间操训练时配以自己本民族的标志性舞蹈道具,比如羌族的羌红、羊皮鼓、藏族的哈达等等进行训练,可以增加课间操训练难度以及观赏性。道具作为人肢体之外的延伸物,一方面可以辅助表演主体表达情绪、塑造形象;另一方面可以活跃课间操的氛围,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6]。当下对传统课间操内容进行改革,编创出具有本民族特色课间操,道具运用是一种直观、可行的手段。虽然使用道具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课间操难度,但是道具与本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机结合,可以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道具可以很好地修饰美化课间操动作。在编排上,先在小部分中小学生中对课间操内容进行尝试改革,然后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修改、打磨,使课间操在动作与道具上完美融合。但是编创者们在课间操内容设计上既要符合课间操运动规律,不能与跳民间舞等同;内容要体现出川西北地区课间操的整体性、艺术性。当编排内容修改到完全符合本地区特色,同学们又能很好地接受时,再广泛普及[7]。

(四)课间操中本土音乐的融入

在当下流行音乐元素大肆充斥中华校园的背景下,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本民族音乐的热爱就显得十分重要。音乐作为课间操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能使整个课间操期间气氛高涨,消除学生学习疲劳,让孩子们打起精神,调动他们训练激情,又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民族自豪感。一段观赏性与训练性较强、具有特色的课间操不仅仅是动作上创新展示,其中训练音乐在课间操中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都说音乐是动作的灵魂,再好看的动作假如没有音乐伴奏,就好似看哑剧一般。川西北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当地本土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浓厚的风格属性,地域性特征较强,再加之学生们从小聚居在家乡,因此在情感接受度方面也会大大增加,表现出对本土音乐的由衷热爱和强烈民族自豪感。由于本土音乐素材众多,合理选取与借鉴当地本土民间音乐对课间操进行编创,选取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土化课间操动作配上当地民间音乐,学生在课间操训练过程中听着熟悉的本民族音乐,将会极大提高学生对课间操的兴趣,从而提升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同学们将会由接受,逐渐变得热爱,最终喜欢上这短暂的训练时光。

另一方面,课间操中本土音乐融入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很多本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的基本上是老人、孩子和妇女。如何传承本地传统文化,其实从孩子身上入手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做着本土化舞蹈动作,穿上自己漂亮的民族服装,跟随着具有地域性的民族音乐一起愉快训练,让学生在课间操中得到快乐,保持健康体魄,同时无形中就把中国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了。

三、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必要性

课间操作为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几十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8 套全民性广播体操,近几年又相继推广了几套中小学广播体操。这些广播体操,大都成为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主要内容,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所说的传统式课间操。自始至今,我国一直坚持传统式课间操训练,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以及提升学生文化知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在全面深化中小学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中小学传统课间操就显得过于单一而刻板,不能适应当前提倡的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当下如果要跟上新的教育改革形势及新的教育思想要求,就有必要对传统式课间操注入新内容。

作为川西北一名高校舞蹈教师,笔者多次深入川西北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目前在课间操实施工作中,不少中小学校已为其效果欠佳而苦恼。大多数学生出操不出力,行动懒懒散散,做起操来无精打采,动作马马虎虎,毫无兴趣可言,把课间操当成是苦差事,达不到应有的锻炼效果。为了改变学生对课间操的这种被动、无奈接受的状态,课间操内容改革显得尤其必要。通过丰富课间操内容,改变课间操运动形式,既能够让学生传承本民族独特的舞蹈体语,又能张扬学生个性,达到健身目的。这种全新的民族化、本土化课间操模式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课间操的质量,使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并有利于个性化发展,这正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的必要性。

四、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价值探索

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化研究能够有效缓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动作研究短缺现状,给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审美理念,大大提升了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课间操的艺术性[8]。通过对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本土动作进行典型梳理,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本民族地区民间舞蹈动作的传承性,改变了学生对课间操的固有理念,提高了学生们对课间操的兴趣,从而不断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该项目能够有效解决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动作单一、死板的现实问题,为当下中小学生身心锻炼提供持续时间长,课间操内容本土化、个性化、娱乐化的综合训练模式,同时对后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动律元素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该研究能够促进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内容改革,强化该民族地区课间操内容的地域性与时代性[9]。

结语

对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进行本土化研究是当下地域性发展需要。课间操本土化研究不仅仅是对原有课间操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当地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本土课间操作为一种人为编创内容并不是固态,而是一种动态的运用过程,因此在编创课间操内容时应该本着“广采博收”“为我所用”的创作态度,把课间操内容同本土民间舞蹈艺术进行合理嫁接与运用,提高川西北地区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能力。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课间操建构和整个中国文化建构一样,充满了某种深刻而悲怆的矛盾[10]。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元素与当地中小学广播体操相互融合,两者之间虽然在力量与动作的弧度上有一定差异,但只要在民间舞蹈语汇选择上认真思考,合理挖掘两者之间动作的相似性,将会为民族地区中小学广播体操的内容实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川西北少数民族中小学课间操的创新与发展方面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课间操本土化少数民族
“新格义”阐释:西方文学语言学阐释的本土化问题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冬奥会背景下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价值研究
小学生跳课间操成功减重20斤
少数民族的服装
课间操也必要创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愉快的课间操
光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