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静
(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人民医院,河北 邢台 054100)
近年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不同的方法获得的预后不同,比如溶栓和PCI治疗[1]。本次研究选择不同方法治疗的50例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尿激酶溶栓和PCI的治疗效果。
选择本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50例为对象,将采用尿激酶溶栓的23例作为对照组,年龄58~78岁、平均(74.9±2.3)岁,男性14例和女性9例;用PCI的2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年龄59~80岁、平均(74.7±2.1)岁,男性17例和女性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对照组:尿激酶溶栓: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30 min内给患者使用50万IU尿激酶,采用静脉滴注溶栓,之后依患者的病情给患者用药调血脂和血糖、血压,尽量延迟患者的心肌重构,抑制或者减轻患者的心肌缺血等。
观察组:PCI:常规治疗同于对照组,对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和确定其梗死的血管,注意PCI治疗前让患者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300 mg和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随即给患者出现梗死的血管进行PCI,术后4h给患者皮下注射肝素6000 IU,每天给药2次,以此用法和剂量持续使用5~7 d,同时每天让患者服用氯吡格雷100 mg和阿司匹林100 mg各1次。
记录患者的梗死血管再灌注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死亡率。
统计学软件选择SPSS 24.0,性别占比和梗死血管再灌注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用(%)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意义;年龄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统计学意义;检验得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梗死血管再灌注率91.30%(21例)比对照组62.96%(17例)高,x2=5.4694,P=0.0194<0.05。
观察组出血率0.00%(0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率3.70%(1例)、死亡率0.00%(0例),对照组出血率13.04%(3例)、再灌注心律失常率26.09%(6例)、死亡率8.70%(2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x2=9.7424,P=0.0018<0.05;观察组死亡率比对照组稍低,x2=2.4457,P=0.1179>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是因为自身的冠状动脉狭窄或/及闭塞引起心肌缺血、坏死,该症属于一种危急重症,好发于老年人群,致死率高。常用的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是尿激酶溶栓[2-4],采用的尿激酶是一种非特异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使用后可以促血栓快速溶解,但有资料提出尿激酶对梗死血管的再灌注作用较低,溶栓后患者的血管残留狭窄度仍然较高[5]。
本次观察组采用PCI治疗,梗死血管再灌注率高,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较低。PCI治疗一般是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给患者进行操作,对其出现梗死的动脉实施局部成形和支架,可以使患者梗死的血管快速得到再灌注,防止血管再狭窄的作用明显,可确保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出现出血的风险较小。
综上所述,PCI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尿激酶溶栓优,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