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二乔
(济源职业技术学校 河南济源459000)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发展有利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1]。蔬菜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营养丰富,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研究我国现代农业蔬菜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蔬菜大多采用大棚栽培技术,主要根据蔬菜的生长特点,采用保温材料,设置合理空间,搭建温室。该种植技术能种植出反季节蔬菜,不仅能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还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提升生产者的经济效益[2]。
通过农业规模化生产模式,不仅能有效整合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优化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此外,该模式能缩小我国与世界农业大国的差距,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蔬菜种植已开始采用精准化推广模式,主要依据不同地域特征(环境),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推广方式,运用更适宜的蔬菜种植技术,提升蔬菜品质,依据市场需求,推广更具市场前景的新品种。此外,精准化推广需综合考虑气候、土壤等因素,确保推广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搭建蔬菜大棚时,选择大棚表层覆盖膜非常关键,好的覆盖膜能充分发挥大棚的防污、保温作用[3],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地域的气候、环境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棚膜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聚乙烯塑料膜因膜层薄(0.1 mm)因其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6 个月左右),良好的保温、透光性和透明度,是大棚表层覆盖膜的首选材料。此外,一些种植户为取得更好的种植效益,结合当地环境、气候等因素,会采用多功能长寿膜,其相对常规棚膜而言,成本低,拥有更好的透光性、防水性、保温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是比较关键的因素,若温度不合适,将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通风可以调控棚内温度,可根据蔬菜的生长特点、棚内温度等控制通风次数和通风时间,以便及时排出棚内有毒有害气体,提升蔬菜光合效率,预防病虫害的滋生。因此,大棚搭建时,应综合考虑蔬菜品种和种植面积,在合适位置上设计一定数量的通风口;蔬菜种植过程中,应定期检查通风口情况,及时检修不能正常通风的通风口,对因气候等原因造成棚内温度升高,及时采取人为干预措施[4]。
蔬菜的品种是影响蔬菜品质的核心因素。综合考虑土壤、气候、环境、种植设备、技术及种植时间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如光照较弱的冬季,可选用耐低温、耐弱光的品种。而种植条件较好的地域,可选择早熟品种,以提升蔬菜生产的经济效率。值得注意的是,选种时,应选用经蔬菜行业认证的种子,且尽量选择抗病性强、存活率高的蔬菜品种。
施肥是蔬菜种植较为关键的环节,可结合蔬菜品种和种植地肥力合理选择肥料,一般选用有机肥并配合基肥使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可长时间使用。施肥时,应做好棚内通风换气,调节微量元素。值得注意的是,过度施肥容易出现烧根、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因此,需合理控制肥料施用量,预防盲目施肥。此外,施肥应坚持有机肥为主、基肥为辅的施肥原则,主要注意以下事项:基肥和追肥不能长期施用同一种肥料;有机肥要腐熟后施用;基肥最好在播种或栽植前10~15 d 施用;根据作物种类、生长阶段、种植地肥力、种植地土壤状况等确定肥力种类、施用量、施肥时机和方法;平衡施肥和微量元素的施用;重视根外追肥,尽量避免施用含氯肥料;施肥时应注意通风换气。
蔬菜种植应依据市场需求蔬菜、品种及上市时间,结合种植地所处自然环境,确定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第四季度上旬至次年第一季度中旬。此外,为了提升种植蔬菜的产量,在早期可以进行高密度种植。其次,为预防连作障碍,要重视轮作换茬,具体可采用稻菜轮作、水旱轮作方式,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此外,大棚内种植不同种类的蔬菜,应遵循“北高南低”的原则;同一品种蔬菜移栽时,应力求菜苗大小一致,生长整齐,以减少株间遮光。
当前,影响我国蔬菜栽培技术的因素有很多,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但目前我国的农业蔬菜栽培技术还存在一些不足,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蔬菜栽培体系,为我国食品安全,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