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芝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浮岗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山东菏泽274300)
传统小麦播种需分批次作业,耗时长,作业成本高,播种不均匀、深浅不一致,严重影响小麦的个体长势及小麦质量、产量。与此同时,而立体匀播就是使小麦种子均匀合理地分布在土壤中的立体空间内,充分发挥小麦个体均匀健壮和群体充足合理的协调机制,建立高质量的群体结构,促使形成产量因素的穗、粒、重协调发展,实现高产高效。壮的协调机制。将小麦种子立体匀播在土壤中,能使单株间的营养竞争力减小,保证每一植株都能够汲取到营养,减少出苗后断垄阻隔现象,更有利于有效分蘖的形成和发育[1]。此外,立体匀播栽培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行垄间的裸地面积,降低作业成本,提升水分利用率,充分发挥单株产量潜力,全方位实现穗、粒、重的优势,具有绿色环保、高产高效优势。
基于小麦的生长特点实施立体匀播,主要是指让小麦种子相对均匀合理分布在土壤中的立体空间中,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构建个体均匀健
常年旋耕的土地虽然表面上看起比较细,但地下很容易形成坚硬的犁底层,导致土壤保水、保肥效果差,降低抗旱防涝能力,制约着小麦产量的提升。因此,播种前需先深耕深松土地1 次,深度约25 cm,否则易影响小麦种子吸收营养,制约其健康发育。
结合不同生产地区的气候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小麦种子,注意尽量选择一些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要求种子的纯度、净度和发芽率都能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播种前,需先处理小麦种子,以便小麦早出苗,出壮苗。可使用合适的种衣剂包衣种子,也可使用药剂拌种或浸种,将白籽剔除出去。具体方法如下:
2.3.1 晒种
由于紫外线能够杀死部分害虫,因此,可选择高温晴天晒种1~2 d,同时,注意避免种子沾水。
2.3.2 浸种
可选取0.2%~0.3%的磷酸二氢钾浸种12 h,也可选取0.25%的氯化钙溶液浸种24 h,浸种完成后捞出晾干,备用。
2.3.3 拌种
拌种能有效防治地下害虫,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小麦抵抗力,因此,可选取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和药剂等拌种,如福乐定、硼砂三唑酮等。
小麦立体匀播机集施肥、旋耕、播种、覆土、二次镇压于一体,采用该机播种,能够将小麦种子均匀播入土中,等深覆土,以便小麦后期出苗整齐一致。同时,该机还能将旋耕、播种和镇压一次作业完成。值得注意的是,立体匀播首先要确定播期(最佳播期为十月);其次要确定播种密度(基本苗14 万~16 万株/667m2);同时,适当施用基肥(结合不同地区土壤肥力情况,依据产量具体目标实施。一般情况下,施纯氮6~7 kg/667m2、五氧化二磷6~8 kg、氧化钾5~7 kg,微肥适量,同时增施有机肥);播种时,播种机行走速度要均匀,不超过5 km/h,覆土深度视土壤墒情和土壤类型确定为3~5 cm[2]。
为促进土壤出苗和秸秆腐烂,在播种完成后,需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蒙头水。
2.6.1 杂草秋治
针对不同类型的杂草,要进行分类防治。每667m2可将30 mL3%甲基二磺隆油悬浮剂兑水20~25 kg 喷雾防治,可有效防治节节麦、野燕麦等;每667m2采用70%的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0~3.5 g兑水30~40 kg,喷雾防治,可防治雀麦、看麦娘等;每667m2采用10%的苯磺隆可湿性粉剂5~7.5 g 兑水30~35 kg,喷雾防治,可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杂草[3]。
2.6.2 浇越冬水
当气温下降到3~4℃时,可以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灌越冬水。
2.7.1 浇过冻水
针对墒情较好的麦田要进行早春锄划,可增温保墒,不断提升分蘖成穗率,促进小麦返青期快速生长。同时,为防止小麦生长过快,出现倒伏,可将春一水时间延长至起身拔节期,结合浇水,施尿素10~15 kg/667m2。若麦田播种后未浇冻水,为确保小麦尽快恢复生长,应当在返青后及时浇水,且第一次浇水量不宜过多,拔节之后可浇第二水,施用尿素15~20 kg/667m2。针对个别墒情不足的三类苗,应在起身期加强肥水管理。
2.7.2 预防“倒春寒”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尽量在寒流到来之前,对麦田进行灌水,以预防冻害发生。如果麦苗受冻,应及时浇水,追加速效化肥,将冻害损伤降至最低。
2.8.1 灌溉与施肥
小麦开花期是需水的关键阶段,应做好浇灌工作。可看天浇水,为预防可能发生的倒伏情况,大风来临前一天不要浇水。浇水时间不宜过迟,否则可能造成小麦贪青晚熟。同时,少肥麦田可以追加尿素5~10 kg/667m2。
2.8.2 吸浆虫防治
小麦种植过程中要注意防治吸浆虫。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小麦孕穗期可采用撒毒土进行防治。每667 m2麦田用2.5%的甲基异柳磷颗粒剂1.0~1.5 kg,或5%毒死蜱颗粒剂0.6~0.9 kg,加上细土25~30 kg 制作成毒土,选择没有露水的时候,均匀撒向麦田。成虫期,在抽穗至扬花前(避免高温大风天气),采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或者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防治,可达防虫目的。
2.8.3 一喷多防
小麦种植中后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阶段,要重点抓好“一喷多防”工作,有效防治病虫害,提升灌浆强度,提高千粒重。抽穗开花前应进行第一次一喷多防,以达到防治麦蚜、吸浆虫、白粉病等目的;开花后的10 d 左右可进行第二次一喷多防,应重点防治蚜虫、白粉病等,同时预防干热风和早衰。此外,结合不同地区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病虫害类型,可适当选择化学用药。
2.8.4 拔除恶性杂草
小麦种植阶段需拔除恶性杂草,争取在小麦抽穗灌浆前基本将杂草拔除干净。
待小麦籽粒成熟后,可在无雨天气下进行机械收割。
采用小麦立体匀播技术能提高田间覆盖率。相比传统栽培方式,相同条件下,采用立体匀播技术小麦苗期田间覆盖率提高8%~15%,籽粒灌浆期间田间覆盖率提高3%~5%,且采用立体匀播栽培技术有助于小麦根系发育,分蘖多1~3 个。此外,立体匀播技术还能够实现小麦个体分布均匀,增加田间穗容量,相比条播,在相同条件下,平均增加4万~6万株穗/667m2[4]。
总之,选用小麦立体匀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不仅能进一步实现农艺和农机的高度融合,还能节约生产成本,提升栽培质量,达到绿色种植、高质高产,是值得推广运用的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