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魁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龙王庙镇人民政府 山东单县274300)
玉米不但是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且还是工业原料,玉米产量的高低、生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未来。玉米病虫害发生影响其质量和产量,需高度重视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玉米栽培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因素较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品种不佳。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合适的品种,如易受病虫害侵害的地块,应选择抗病品种。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不同地区的病虫害类型和病因也存在一定差异,通常是由环境和气候变化引起的。环境因素主要指工业污染,如未严格按标准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会污染附近的玉米田,导致病原菌大量繁殖和生长,最终引发病虫害;气候因素主要指由于全球变暖,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玉米病虫害发生不仅有种子、环境因素,种植技术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种植技术不但能确保玉米正常生长,而且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如在玉米生长早期,适当施用氮肥,能保证玉米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使其茎秆粗壮,叶片宽厚,增强植株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但山东部分地区,玉米种植技术和手段仍相对落后,病虫害防治效果欠佳,且通常在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相应措施[1]。
2.1.1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主要影响玉米叶和秆部等,玉米患瘤黑粉病主要有以下几因素:一是种植过程中施用氮肥过多,使玉米茎秆生长过快,植株组织表现出疲软状态;二是连作增加玉米患病的概率,加速了病菌的繁衍速度;三是种植过程中未及时对病害采取有效措施,导致植株受到瘤黑粉病菌的二次伤害。
2.1.2 青枯病
青枯病主要发生在玉米乳熟期。在病害早期,植株叶子呈淡黄色、干燥、霜冻状,根系和茎的基部出现水渍一般的腐烂;随后,患病植株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逐渐变褐,髓维管束颜色改变,茎基空洞变软,最后整株倒下。在病情较轻时,常会导致玉米穗下垂,降低玉米粒重。
2.1.3 大斑病和小斑病
大斑病主要危害玉米秧苗的叶片、苞叶、叶鞘等,患病初期可在病株上看到犹如水渍一样的青灰色斑点,随后病株上整个叶片病斑纵裂,叶片逐渐变成黄色最终枯死。小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在湿度较大、温度较高的季节中发病率较高,一旦发病将产生较大的危害[2]。
2.2.1 玉米螟虫
螟虫是山东地区玉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这类虫害不但危害玉米的生长,还会危害附近的其他农作物。
2.2.2 玉米蚜虫
蚜虫主要蚕食玉米汁液,危害玉米的正常发生长,大多通过群体的方式出现在玉米植株包叶上,玉米蚜虫的头部与胸部呈黑色,而腹部则是灰绿色。
2.2.3 玉米粘虫
玉米粘虫属于破坏性非常大的害虫。初期会导致叶面出现小孔,随着害情扩大,叶片大面积缺失,严重时啃食光全部的叶片仅留叶片根茎,致使玉米产量下降。
3.1.1 瘤黑粉防治
防治玉米瘤黑粉病措施:一是在施肥时,应尽量减少氮肥施用量,选择锌肥作为生长调节剂,增强玉米植株抗瘤黑粉能力;二是在玉米抽穗和授粉时,将水加入到福美双中搅拌,待形成糊状后再喷施在植株上,保证玉米健康成长;三是通过2~3 年田间轮作,降低土壤中瘤黑粉菌的数量,可在每年秋天深翻土地,预防田间积水,及时清理田间的病原菌残体,清除杂草。
3.1.2 青枯病防治
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青枯病。目前,主要用瑞毒蜢锌粉剂稀释后再大面积喷洒玉米。在夏季雨水较多的天气中,喷洒瑞毒蜢锌粉剂后应该注意及时排水,若排水处理不当,瑞毒蜢锌粉剂中的化学物质将流入土壤中,破坏土壤成分;也可用25%的叶枯灵和25%的瑞毒霉粉剂600 倍液或58%的瑞毒锰锌粉剂600 倍液在喇叭口期喷雾防治;此外,一旦发现有植株感染了青枯病,可用400 倍的甲霜灵或500 倍的多菌灵灌溉根部,每株植物用量为500 mL[3]。
3.1.3 大斑病与小斑病防治
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抗病品种防治玉米大叶斑病,避免因玉米早播出现病害高峰;同时,尽可能降低土壤的相对湿度,选择干净的田园进行轮作;必要时可用化学防治方法:选择45%代森铵水剂,剂量为150 g/hm2;或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玉米小斑病只能在病理改变的前期进行防治,如发现玉米叶上出现小斑点病早期症状时,应及时用高浓度500倍的溶剂进行喷药防治。
3.2.1 玉米螟虫
首先应选用抗病品种防治玉米螟虫,在种植过程中加强田间管理,一旦发现玉米地有螟虫,首选生物防治,如生物防治效果不佳,可采用化学防治,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为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浇灌心叶,将辛硫磷颗粒或Bt 乳剂100 mL 和6 kg细沙混匀后撒向玉米的心叶上,也可选用虫酰肼或康宽防治。
3.2.2 蚜虫防治措施
首选生物技术防治蚜虫,通过在玉米田中放步行虫、瓢虫、黑蜘蛛等蚜虫的天敌,有效防治蚜虫,如果生物防治效果不佳,可选用化学防治方法。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有:(1)种子包衣或拌种。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或70%噻虫嗪种衣剂包衣或10%IMIDACLOPRID 可湿性粉剂于玉米苗期防治蚜虫。(2)使用颗粒化学药剂。在玉米的心叶期,蚜虫盛开之前,用辛硫磷颗粒剂1.5~2.0 kg/667m2撒于玉米心叶内或用15%毒死蜱颗粒剂300~500 g/667m2混入30%~40%的细砂撒入玉米心叶。(3)喷雾预防。控制玉米蚜虫的关键时期为幼苗期和抽雄初期,若蚜虫数量较多,可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 000 倍液、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 000 倍液喷洒在玉米叶面。
3.2.3 玉米粘虫防治措施
可采用中耕除草和人工捕杀的方式杀死玉米粘虫幼虫。当粘虫处于幼虫期,通过中耕除草将杂草和幼虫埋在土下,达到杀死幼虫的目的;也可采用捆草诱杀,即将稻草捆绑成长50 cm,直径10 cm的小把,将其插在田间,每隔5~7 d更换1次;还可应用化学防治方法,选用2.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或者20%辛硫灭多威乳油按80~100 g/667m2剂量喷洒,或者5%辛硫灭多威乳油按80~100 g/667m2剂量喷洒[4]。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优质,防治病虫害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因此,要加大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掌握玉米病虫害地发生特征和规律,有效减少玉米病虫害带来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