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利峰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辽代是契丹族所建立的国家,而辽代后妃主要出于回鹘族的述律氏、契丹族的承天氏以及述律系的钦哀氏,是由契丹族、回鹘族和汉族等民族成员构成。《辽史·后妃传》记载:“后族唯乙室拔里氏,而世任其国事,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氏比萧相国,遂为萧氏。”[1](卷71,P1198)《辽史·后妃传》共记录了20 位后妃,分别是:肃祖昭烈皇后萧氏,小字卓真;懿祖庄敬皇后萧氏,小字牙里辛;玄祖简献皇后萧氏,小字月里朵;德祖宣简皇后萧氏,小字岩母斤;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小字月理朵;太宗靖安皇后萧氏,小字温;世宗怀节皇后萧氏,小字撒葛只;世宗妃甄氏;穆宗皇后萧氏;景宗睿智皇后萧氏,小字燕燕;圣宗仁德皇后萧氏,小字菩萨哥;圣宗钦哀皇后萧氏,小字耨斤;兴宗仁懿皇后萧氏,小字挞里;兴宗贵妃萧氏,三㜘;道宗宣懿皇后萧氏,小字观音;道宗惠妃萧氏,小字坦思;天祚皇后萧氏,小字夺里懒;天祚德妃萧氏,小字师姑;天祚文妃萧氏,小字瑟瑟;天祚元妃萧氏,小字贵哥。她们凭借自己的素养、智慧和谋略对辽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辽代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人属于游牧民族,大都出生并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他们骁勇善战,彪悍强健。契丹立国前后,社会经济并不发达,打猎和游牧是其最具特色的经济活动,而马是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在辽阔宽广的大草原上,由于有了马,契丹人能纵横草原,扩大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纵马于野,驰兵于民,有事而战,引骑介夫,卯命辰集。马逐水草,人仰撞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模粮当艾,道在事矣。”[1](卷59,P723)黄凤岐在《契丹捺钵文化探论》说道:“契丹人最初活动于苦寒多风的松漠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们形成了强悍善斗的性格,骑射技艺更是不可缺少的谋生手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个民族形成了趋武尚勇的精神。”[2]契丹民族以武立国,这种不废鞍马、崇尚勇武、所向无敌的战斗精神同样体现在契丹女性身上,正如《辽史·后妃传》所论:“辽以鞍马为家,后妃往往长于射御,军旅田猎,未尝不从。如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擅渊,仁懿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亦其俗也。”[1](卷71,P1207)
契丹人也没有“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原传统观念,辽初“仪法疏阔,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1](卷74,P1233)所以契丹女性生活自由,约束很少,可以同男性一样练骑射,如靖安皇后萧氏,小字温,“虽军旅、田猎必与”;[1](卷71,P1200)可以习武艺,和男性一起出征作战,如《辽史·后妃传》记载:“太宗崩,世宗即位于镇阳,太后怒,遣李胡以兵逆击。李胡败,太后亲率师遇于潢河之横渡……。”[1](卷71,P1200)《契丹国志·后妃传》也这样记载述律平:“统和年间,举国南征,后亲跨马行阵,与幼帝初趣威虏军、顺安军,东趣保州。又与幼帝及统军顺国王挞览合势以攻定州,余众直抵深、祁以东。”[3](卷13,P162)《契丹国志》还记载懿德皇后萧观音:“鲁王宗元(重元)之乱,道宗与同射猎,内外震恐……”[3](卷13,P165)在男子征战沙场的过程中,这些贵族女性也紧紧地追随在东征西讨的大军里,她们习武术、练骑射,纵马挎箭,驰骋疆场,练就了同男子一样出色的骑射技术。
大漠独特的环境,培养了她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造就了她们奔放不羁的性格,同时也让她们拥有开阔的胸怀。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契丹后妃们始终保持着勇往直前的斗志和勇武善战的精神。
由于汉族文化深入传播,辽代贵族女性可以与男子在一起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一起学习汉文诗歌辞赋,一起研习儒家经典,所以她们不但在习武方面不逊于男性,甚至在文学造诣上胜过于当时的男子。
懿德皇后萧观音,《辽史·后妃传》云其:“姿容冠绝,工诗,善谈论。自制歌词,尤善琵琶。”[1](卷71,P1205)《契丹国志》则说她“性恬淡寡欲。鲁王宗元(重元)之乱,道宗与同射猎,内外震恐,未知音耗,后勤兵镇贴中外,甚有声称。”[1](卷13,P165)可见萧观音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学素养,射猎技艺精湛,性情恬淡,文武双全的杰出女性。辽道宗都称她是“女中才子”。她常常以诗歌形式对道宗行猎不已的行为进行劝谏,道宗虽然当时接受了,但是也逐渐厌恶她,最终被道宗冷落,为了让皇帝回心转意,写了《回心院》词10 首,抒发幽怨怅惘之情,结果被人诬告与乐师赵惟一有染,最终被赐死。
天祚帝文妃萧瑟瑟,是国舅大父房之女。乾统初年,天祚帝在耶律挞葛家中偶然与萧瑟瑟相遇,一见钟情,便将萧瑟瑟带回宫中,藏匿数月,直到乾统三年才立为文妃,后下生蜀国公主和晋王敖卢斡,受到天祚宠幸。萧瑟瑟善于写诗,同样通过诗文劝谏君王。“女真作乱,日渐倾迫”,[1](卷71,P1206)时奸臣当道,忠臣被斥,天祚依然畋游不恤,于是她写下《讽谏歌》,直言不讳,劝谏皇帝:“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1](卷71,P1206)还有一首《咏史》:“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1](卷71,P1207)锋芒毕露,指摘时弊。这位才貌双全的妃子因以歌诗讽刺时政,被人编造冤狱,罗织罪名,终被赐死。
懿德皇后萧观音、天祚帝文妃萧瑟瑟因以诗讽谏而遭到帝王疏远。她们作文以述时政, 作诗以谏君主,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辽代诗词内容。
辽代后妃大多参与国家政事,《辽史·后妃传》记载的执掌国家大权的后妃有太祖淳钦皇后述律平,“太祖崩,后称制,摄军国事”;[1](卷71,P1200)睿智皇后萧燕燕,“景宗崩,尊为皇太后,摄国政”;[1](卷71,P1202)圣宗钦哀皇后萧褥斤,“圣宗崩,……自立为皇太后,摄政,以生辰为应圣节”。[1](卷71,P1203)最典型的就是太祖皇后述律平和景宗皇后萧燕燕,她们同辽代皇帝一样,握有国家大权,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一是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开平三年(909),幽州刘守光掌握大权后连年征战,实力逐渐衰弱,在攻打其兄刘守文时,遣韩延徽向辽太祖耶鲁阿保机求援,韩延徽见太祖不行跪拜礼,太祖大怒,留之使牧马于野。此时,太祖皇后述律平建议道:“守节不屈,贤者也,宜礼用之。”[1](卷71,P1200)太祖欣然采纳建议,立即召见韩延徽,并与之交谈,让韩延徽参与军事谋划。最终韩延微成为阿保机的主要谋士,这充分说明述律平有识人之能。
景宗皇后萧燕燕同样重视人才,求贤若渴。承天太后“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1](卷71,P1202)在她掌权期间,重用的大臣有韩德让、耶律斜轮、室防、耶律休哥、邢抱朴、马得臣、王继忠和刘景等,这些汉族知名人士先后被提到将相的重要位置。为巩固辽朝的统治,安排最大限度地笼络汉族人才,景宗皇后下令在全国范围开科取士,也显示出她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谋略。
二是出谋划策,稳定时局。在阿保机建立政权和平反叛乱的过程中,述律平为阿保机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阿保机平定渤海,皇后同样功不可没。太祖为试“猛火油”,欲攻幽州,述律后劝谏道:“无皮可以生乎……幽州之有土有民,亦犹是耳。吾以三千骑掠其四野,不过数年,困而归我矣,何必为此?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部落不亦解体乎!”[1](卷71,P1200)帮助太祖谋划诛杀诸部大人,发动“盐池之变”,助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在耶律阿保机开创伟业的过程中,述律平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一次次挽救危机,辅佐太祖。太宗皇帝即位后,述律太后仍然参与政事,在朝中拥有极大的威信和权势。
承天太后在力革弊政、整顿吏治方面取得巨大成效。统和元年(983),“下诏谕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判官、诸军事判官、银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征求,毋或畏询。恒加采听,以为殿最。”[1](卷10,P112)统和七年(989),“以太师拓母迎合,挝之二十。”[1](卷12,P135)统和九年(991)秋,再次“诏诸道举才行,察贪酷,抚高年,禁奢借,有段于王事者官其子孙”。[1](卷13,P141)统和十一年(993),韩德让“表请任贤去邪”,太后喜曰:“‘进贤辅政,真大臣之职。’优加赐赉,服阕,加守太保、兼政事令。”[1](卷82,P1290)正是由于承天太后精明强干,善用人才,辽代出现了许多清廉善政的官吏,对辽代政治和军事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辽代后妃勇武果敢,有谋有略,在稳定国家大局的各种军事战争中,她们策马扬鞭,征战沙场,从容自若,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战斗勇气。她们把握国家形势,顺势而为,推动了辽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述律皇后亲征沙场,勇气可嘉。《辽史·后妃传》记载:“太祖尝渡击党项,黄头、臭泊二室韦乘虚袭击之。后知,勒兵以待,奋击,大破之,名震诸夷。”[1](卷71,P1199)她跟随太祖阿保机东征渤海:“太祖开拓四方,平渤海,后有力焉。”[1](卷37,P446)她帮助太祖皇帝平定弟弟剌葛叛乱,并亲自指挥军队,夺回剌葛掠走的旗鼓。在太祖建国的过程中,述律皇后功不可没。
世宗皇后萧撒葛只,同样能亲自督战,勇气可嘉。“在蓐,察割作乱……后乘步辇,直指察割。”[1](卷71,P1210)
景宗皇后萧燕燕勇敢不屈,骁勇善战。在统和四年(986)到统和二十二年(1104)期间,辽圣宗年纪尚小,太后萧燕燕摄政,辽朝此时正面临“母寡子弱”的局面,宋太宗遣三路大军攻打辽国,目的要收复燕云失地。面对北宋强大的军事攻击,萧绰从容自若,临危不乱,亲自到前线督战,经过三次激烈的征战,熄灭了宋军的嚣张气焰,让北宋在此次北伐中遭到重创。尤其是在第三次宋辽战争中,也即澶渊之战,萧燕燕同圣宗“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1](卷71,P1202)直入宋境,到达澶州,与宋军交锋,最终迫使宋真宗退兵,签定停战协议,获得大量岁币。
兴宗仁懿皇后萧挞里平定叛乱,果敢有为。辽道宗清宁九年(1063),皇太叔耶律重元与其子耶律涅鲁古密谋作乱,萧挞里将他们的谋划告诉道宗。道宗心中疑惑,萧挞里却洞若观火。在叛乱发生后,“太后亲督卫士,破逆党”。[1](卷71,P1204)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重元之乱”。在平定这次叛乱中,显示了辽代后妃临危不惧的军事才能。
述律平和萧燕燕组建精锐的军队,这些军队在关键时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国家军队的重要力量。
太祖皇后述律平“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1](卷35,P401)军 队名字由珊瑚而来,“应天皇太后置,军二十万。选蕃汉精兵,珍美如珊瑚,故名。”[1](卷46,P738)属珊军曾多至二万骑,辽帝常抽调三五千骑从征。述律后去世后,属珊军之名不复见。述律平组建的属珊军是辽初禁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耶律阿保机统兵外出征伐、后方大帐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述律平因为有自己统率的军队,冷静而果断地率领军队保家御敌,取得辉煌战绩。
萧燕燕在崇德宫有骑军一万,“国中所管幽州,汉兵谓之神武、控鹤、羽林、骁武等, 皆后自统之;其将有南北皮室、当直舍利等。”[2](卷13,P162)神武为禁军之一,控鹤为皇帝的近幸或亲兵,羽林军是重要的军事力量,皮室军自太祖时已有,是皇帝心腹。萧燕燕掌管国家军政大权,在战争中可以随意调遣军队。在宋辽之战,夺取燕云十六州时,“萧太后和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以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取寰州,擒宋杨业。”[3](卷7,P72)。
辽代后妃建立军队,亲自作战,督军指挥,跃马横刀,冲锋陷阵,是真正的巾帼英雄。《辽史·后妃传》称赞:“应天之奋击室韦,承天之御戎澶渊,仁懿之亲破重元,古所未有。”[1](卷71,P1207)赞颂“简宪的艰危保孤”“怀节的从容就义”,[1](卷71,P1207)是烈丈夫也不及的;赞叹述律后“简重果断,有雄略”;[1](卷71,P1199)称承天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1](卷71,P1202)“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1](卷71,P1202)
综上所述,辽代后妃一流的骑射,勇武果敢的品质,博学多才文学素养,忠君爱国的情操,参政议政、指挥战事的优秀才能等,堪称巾帼英雄,她们的所作所为都受到后人的称颂。萧观音、萧瑟瑟满腹才华,在辽代文坛独树一帜;述律平、萧燕燕、萧挞里和萧德妃拥有掌管国家大事的自主权,在政治上十分活跃,并取得卓越成就。辽代后妃在辽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辽朝的建立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上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