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玉,李 静
(1.嘉应学院外国语学院; 2.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方向,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将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凝聚浓厚革命精神的红色文化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有效途径,对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集中体现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的具有鲜明革命特色的文化。红色文化包含有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苏维埃历史文物等实体的红色物质文化;有以苏区方针政策和领袖英烈传记、红军英雄事迹和战场回忆实录为内容的红色记忆文化;有以革命传统与人格、老区苏区文化为核心的红色精神文化。[2]
目前,全国各地都保存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原中央苏区梅州市为例,梅州各县(市、区)保留了丰富鲜活的革命先烈战斗和生活过的红色遗迹,现存在册比较大型完整的红色革命旧址、纪念设施有366 处。如金山顶红四军攻打梅城战斗旧址、九龙嶂革命斗争纪念馆、大埔“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蕉岭谢晋元将军纪念园、五华古大存故居、平远红军纪念园、丰顺老红军李坚真纪念公园,大量县村苏维埃政权旧址、红色交通站如大埔县埔北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和蕉岭县三圳九岭村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等,保存了许多当年苏维埃政权历史文件、早期刊物、宣传手册和其他珍贵的文物和史料数万件。[3]这些红色遗迹、文物及史料等资源凝结了众多革命先烈铸就的以信念坚定、艰苦奋斗、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为特色的红色之魂,形成了丰富又珍贵的红色文化。
(一)促进思政工作与时俱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4]同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继承我党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而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鲜活形式和有效途径,具有感染力强,形式丰富,与时俱进,核心价值高等诸多优势,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非常重要意义和作用。因此,深入研究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使学生牢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辉煌历程,感受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精髓,增强爱国和立志报国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激发大学生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不畏挫折的精神,并内化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自觉行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意识和精神境界提升可以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时代价值。[5-7]
(二)增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环境下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冲击。一方面挑战源于国外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以更加隐蔽的方式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意识;同时,国内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冲击和动摇着大学生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网络媒体的高度发展,鱼龙混杂的舆论也在混淆视听,扰乱大学生的判断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集中体现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的红色文化既体现和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是不断发展创新时代精神的基础。红色文化承接着过去、启迪着现实、昭示着未来,是当代大学生宝贵的精神宝库。[8]新时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红色文化,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权,获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制高点,通过红色文化这一正面文化信息的不断宣传,帮助大学生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红色文化对加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因此,需要以党校、课堂、校园文化、第二课堂为载体,积极探索新时期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途径。
(一)融入大学生党建育人党史军史等各类留存下来的资料饱含红色基因,这些都是可以充分发掘的红色资源,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建工作中,有助于强化党史国史教育,促使共产党员传承红色基因,铸就一颗“红色”的心。
红色文化是开展党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党员发展、培养和教育过程中,通过“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开展党组织活动和党员培训工作,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党建教育方面的重大作用。比如组织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到纪念馆、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参观学习,举办专题教育活动,清明前后组织他们到烈士陵园扫墓,悼念先烈等。红色文化与党建工作融合促使党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大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仪式体验等,促使学生在缅怀先烈英雄事迹的同时,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以及党的光荣历史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逐渐将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自身的入党动机,从而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质量。
在党建工作中,运用红色文化提升广大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品德和工作能力,尤其重视在基层支部和学工队伍建设中红色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形成高校党建中红色育人的特色,使广大党员干部能自觉提升使命感、责任感,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廉洁自律,克己奉公,自觉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教师群体,其自身思想素质、言行举止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因此,红色文化利于加强学工队伍红色文化氛围建设,也有利于提高学工干部思想品德、学术水平和人格魅力,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影响巨大。[9]
(二)思政课堂教学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展开思想道德修养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课堂融入红色文化素材,可以盘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思政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贯穿老红军、革命先烈等道德楷模的生动故事,以英模英烈事迹以及他们身边鲜活的人和事,辅之于多样的教学方法熏陶和引导学生,使学生既感到亲近又震撼人心,大大增强学生对优秀道德的认同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10-11]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各高校还可以在所在地市深入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开设相关课堂,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中。嘉应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多年前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加入《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课程。这一课程是该院教师团队二十多年来对梅州苏区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有翔实的叶帅生平事迹和对叶帅思想的独到研究,现已专门建有教学配套的《叶剑英生平与思想研究》教学网站和丰富多彩的立体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受到省教育厅和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在丰富教学内涵同时,专业课教师不断改进优化教学方法,并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载体,建立第二课堂,实现理论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效课堂教学范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红色资源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现在这门课已成为省级重点课程。
(三)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环境的拓展,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思想教育方式。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红色文化,铸就校园文化红色之魂,用红色文化引导和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1.以红色文化促进校风学风建设。学风是浓厚的读书之风,是严谨的治学之风,更是认真做人之风。但近年来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懒惰被动,纪律松散,违纪现象屡有发生,这些都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风学风。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以红色文化教育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革命前辈之所以能担当历史重任、成就丰功伟绩,首先是因为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有生力量和新鲜血液,要勇于进取,积极求索,将爱国情怀转化为认真学习,刻苦耐劳,奉献国家的自觉行动。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而且通过对照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明确努力的方向,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12]
2.以红色文化教育提升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高等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团委、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组织,把红色文化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活动,分别采用灵活多样形式。比如结合“三下乡”和教育实习实践等,组织师生重走红军路,寻找红色记忆,探寻昔日革命精神;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网提供红色文化的文本影像资料,通过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社团活动回顾革命年代历史,加深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另外,还可以结合当地和学校中心工作组织不同的专题活动。学校要积极运用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挖掘和发挥各地的特色资源,使学生逐步在心中树立红色丰碑,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以红色文化促进校园网络新媒体场域的净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新媒体呈现出爆炸式的发展,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网络新媒体场域中人人都可以充当发言者,充斥着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干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各种异质社会思潮借助这一场域以更加隐蔽和更具迷惑性的方式试图获得青年大学生的认同。因此,网络新媒体场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占领的新阵地,需要不断净化,形成良好的教育大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结合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将红色文化以网络新媒体叙事方式贴近大学生生活,转化为大学生易于理解的认知图式,让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使用和参与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同感和吸引力。
通过校园红色文化系列活动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深刻洗礼。多样、鲜活的红色文化,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用红色文化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教育学生,用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红色文化去熏陶、塑造学生,达到“春风化雨至,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3-14]
红色文化浸润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理想和道德情操,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意义深远、永放光芒的鲜活教材。在新时期,继续挖掘其教育价值和资源,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